职业性尘肺病X线表现分析
不规则形小阴影发生部位
●不规则形小阴影开始多出现在两肺中下区
有细的线条状阴影交织在肺纹理之间,较 致密。在动态观察中,随着尘肺病变的进 展,部分不规则形小阴影有可能逐渐变成 圆形小阴影。
不规则小阴影
不规则形小阴影是石棉肺的主要X射线表现,但它 也是不典型矽肺以及其他尘肺的主要X射线表现。 在诊断时必须要有可靠的职业史、现场劳动卫生学、 尘肺流行病学调查和相应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 等。
三、尘肺病的X射线表现
●尘肺病是一种以肺部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它的主要病理改变是两肺弥漫性间质纤维化、 尘肺结节、融合团块、胸膜病变等。反映在胸 片上的主要影像有小阴影、大阴影和胸膜斑。 这些影像与肺内粉尘的聚集、纤维化程度有着 量的相关关系,因此,可以用小阴影、大阴影 和胸膜斑这些名词描述尘肺病X 射线改变。
二、尘肺胸片质量评定的标准
1)两侧肺纹理清晰、边缘锐利,并延伸到肺野外带; 2) 心缘及横膈面成像锐利; 3) 两侧侧胸壁从肺尖至肋膈角显示良好; 4) 气管、隆突及两侧主支气管轮廓可见,并可显示胸椎 轮廓; 5) 心后区肺纹理可以显示; 6) 右侧膈顶一般位于第十后肋水平。 7)胸片不要偏白或偏黑。
如何判定尘肺小阴影的形态
●小阴影形态判定不正确是导致密集度判定不准确的重要
原因之一,形态判定必须对照标准片方能确定。 ●判定中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形态为 p、s 的和q、t的判 定。
如何判定尘肺小阴影的形态
●“p”
是小圆形阴影,其直径不超过1.5mm,往往成堆 出现在各肺区之间。而 “s” 为不规则形小阴影, 它的宽径不超过1.5mm,为细的线条状影,出现在肺纹 理之间,有些不规则小阴影 “s”也可以互相交织成 网,当胸片质量不佳,有人就误认为针尖大小的小园 形影,造成密集度判断错误。
圆形小阴影发生部位
●国内文献报告,圆形小阴影多出现在两肺中下区,尤以
右侧为甚,但也有10-15%的小阴影可首先在两上肺区出 现,国外文献报告,小阴影多出现在两肺上区,有的作 者认为,多数尸检材料证实,尘肺病变最先是在两肺上 叶发生,这里也是病变最重的部分。
圆形小阴影的密度
●吸入游离二氧化矽含量低或不含游离二氧化矽粉尘引起
圆形小阴影如何在胸片上显示
●石棉肺的细小圆形阴影并不意味着肺内有结节性病变,
而是由肺内弥漫性间质纤维化互相重叠的结果。 ●圆形小阴影能在胸片上显现,不仅与肺内病灶相互重叠 有关,与矽结节的致密程度和周围肺组织之间的对比 度亦有很大关系。
圆形小阴影在胸片上的表现
●圆形小阴影在胸片上多半表现为圆形、椭圆形、边缘整齐
小阴影形态记录方法(一)
●在一张胸片上,虽然可能只有一种形态、大小
的尘肺小阴影,但多数情况下常常是两种形态、 大小的小阴影同时存在,阅读胸片作记录时, 应该将看到的不同形态、大小的小阴影用两种 不同的英文字母如实记录。
小阴影形态记录方法(二)
●胸片上的小阴影几乎全部为同一形态和大小时,则应将
小阴影字母符号分别写在斜线的上面和下面,例如 p/p、s/s 等。 ●胸片上出现两种以上形态和大小的小阴影时,其中一种 形态数量较多,将其字母符号写在斜线上面,另一种 较少,但有一定数量,写在斜线下面,例如 p/q、 s/p、q/t 等。
的尘肺,圆形小阴影密度较低、直径较小,多为“p” 影,形态不整齐,边界较模糊。 ●吸入游离二氧化矽含量高的粉尘引起的尘肺,小阴影的 密度一般较高,边界比较清楚,有时相当锐利,有的小 阴影中心密度较高,似有核心感。
圆形小阴影钙化
●少数病例圆形小阴影可以发生钙化,可能是由于
矽结节玻璃样变,中心软化,成为无定型和结晶 状的嗜碱物质,钙盐即在此基础上沉着。 ●也可能是有的矽结节中心血管闭塞,进而机化、 钙化所致。
圆形小阴影钙化
▲钙化的小阴影一般密度较高,边缘锐利,不一定规则,可
表现为小阴影中心钙化,也可成簇出现在小阴影之中。 ▲钙化小阴影数目可以由少到多,密度由低到高。有人认为 小阴影钙化为矽肺稳定期,但也有人认为并不一定代表病 情稳定,有部分病例小阴影钙化后融合病变和泡性肺气肿 仍可继续发展。
不规则形小阴影
如何判定为尘肺小阴影(一)
●圆形小阴影与不规则小阴影需要有一定的数量,太少就
不可靠,若小阴影密集度达到1级时,则大概可以考虑 为尘肺小阴影。 ●圆形小阴影与肺纹理交叉或血管断面所造成的影像不易 区别,但圆形小阴影的大小、数目和分布与其附近肺 纹理的粗细、数目和位臵不相符,如果相符,就很可 能不是圆形小阴影。
●很早以前就曾发现尘肺病人的胸片上除圆形小阴影外,
还可见到另外一些不同的影像,曾描述为线状、网状、 网织结节状、毛玻璃状或蜂窝状等,ILO 1958年分类 中曾提出线状影一词,以后又改为不规则形小阴影。 1986年我国尘肺诊断标准正式引用了不规则形小阴影
不规则形小阴影的病理改变
●不规则形小阴影的主要病理改变是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
大阴影的X射线表现(三)
●有时两肺上区中外带、锁骨下出现少量斑片、
索条状阴影,这些斑片索条状阴影常位于一 条直线上,与后肋骨垂直两肺中下区小阴影 较少。这些阴影的外侧缘常有气肿带,随着 病变的发展,形成边缘清楚、密度较浓、 均 匀一致的大阴影。
大阴影的X射线表现(四)
●大阴影中心可发生空洞,空洞的出现常表明系感染后液
职业性尘肺病X线表现
尘肺病呈高发状态, 2704例,占88.83%;
职业性尘肺病是发病较高的职业病
一、尘肺病的X射线检查
GBZ70-2009规定尘肺病的胸部X射线检查必须使 用高仟伏摄影技术,检查体位为后前立位。根据诊 断和鉴别诊断的需要可以加照侧位、斜位、体层摄 影或CT检查。导致胸片技术质量缺陷的最主要原因 是曝光过度、曝光不足、影像对比差、胸片灰雾、 胸片影像模糊等。
矽肺(结节性)示典型矽结节,HE染色
圆形小阴影如何在胸片上显示
圆形小阴影太小,即使在质量良好的胸片上也不 能发现,国外学者研究单个、边缘锐利的致密影 至少在3mm或以上,才能在满意的含气背景的胸片 下显示出来。
圆形小阴影如何在胸片上显示
●圆形阴影分为p、q、r。
我们在胸片上看到的直径 1.5 mm或以上小阴影,(多半 指“q” “r” )可能不是一个矽结节而是在同一轴线 上几个矽结节相互重叠的结果。 ●小的圆形阴影(多半指“p”)可能是由矽结节或非结节的 弥漫性间质纤维灶、煤尘斑、粉尘灶等互相重叠所构成。
正确判定尘肺小阴影的形态
密集度和分布范围 ●正确辩认和判定尘肺小阴影的形态、密集度和分布范 围 是尘肺病诊断和X射线分期中的一个重要技术问 题,也是掌握应用尘肺病诊断标准的关键。
正确判定尘肺小阴影的形态
●小阴影形态的判定包括两个概念,一是这种小阴影是否
是尘肺小阴影,二是其形态属于那一种,重要的是对 整个肺区内小阴影的形态作综合判定。 ● 在判定小阴影形态时要从整体角度去考虑,并和相应的 标准片对照方能确定。
化坏死所致,大部分为结核感染。空洞壁多半较厚, 内壁不整齐。有的学者认为,尘肺大阴影形成的空洞, 约有 23% 为尘肺融合病变缺血坏死所形成。这种空 洞较结核空洞小,鉴别较困难。
大阴影的X射线表现(五)
●大阴影可发生于各肺区, 但以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
中叶外段及舌叶上段较常见,在后前位胸片上较易显 示。但亦有少量大阴影常常位于心影后、膈下、或脊 柱、纵隔旁,后前位胸片往往较难显示,CT 检查可能 有点帮助。 ● 各种形态的大阴影均可由病变进展逐渐增大, 也可由纤维组织收缩反而缩小,但密度增浓。
小阴影形态记录方法(三)
●胸片上两种形态、大小的小阴影在数量上基本相等时,
则应将圆形小阴影作为主要形态的字母符号写在斜线 上面,将不规则小阴影的字母符号写在斜线下面,例 如 p/s、q/t 等。 ●胸片上有两种圆形小阴影或不规则小阴影,它们的数量 相近时,可将较大小阴影字母符号,作为主要的形态 写在斜线上面,较小的小阴影字母符号写在斜线下面, 例如 q/p、t/s 等。
不规则形小阴影的X射线表现
●不规则形小阴影在1980
ILO分类中并无文字描 述,但有标准片及图解。1986年我国标准曾有 文字描述,此次修订标准取消了上述描述,不 规则形小阴影形态以标准片为准。按其宽度大 小可约略的分为 s、t、u 三类 。
不规则形小阴影的X射线表现
“s” “t” “u”
是指不规则小阴影最大宽径不超过1.5mm; 是指不规则小阴影宽径大于1.5mm;但不超3mm; 是指不规则小阴影宽径大于3mm,但不超10mm。
大阴影的X射线表现(六)
●大阴影由于受到周围纤维组织牵拉可以移动,移动方向 一般是向头侧和肺门移动。 ●向肺门移动的大阴影可紧缩至纵隔和肺门,阴影外侧缘 呈弧形,很像纵隔肿瘤,但边缘有十分显著的肺肿。 ●向头部移动的大阴影可紧缩至上肺野甚至肺尖,需与结 核球鉴别。
大阴影的X射线表现(七)
●有很少病例,大阴影由于受到胸膜肥厚粘连的影响,向 侧胸壁移动,甚至紧贴侧胸壁。在鉴别诊断时应特别 注意。必要时可作CT检查。 ●石棉肺很少出现大阴影,1969年曾有人报告43 例石棉 肺经X线与病理证实,其中6例出现大块纤维化,我国 也有1例报告。
如何判定尘肺小阴影的形态
●“q”是圆形小阴影,由于是肺内病灶相互重叠形成, 因此形态不是很典型。而“t”是不规则型小阴影, 主要是指宽度大于1.5mm但不超过3mm的一群粗细、 长短、形态不一的致密影,交织在肺纹理之间,需 与肺纹理相区别。 ●如果胸片小阴影形态确实难以判断,国外有学 者认为大约不是 q/t 就是 t/q。
小阴影
●小阴影是指肺野内直径和宽径不超过10mm的阴影,ຫໍສະໝຸດ 可分为圆形小阴影和不规则形小阴影两种。
圆形小阴影的病理改变
●圆形小阴影相应的病理改变主要是矽结节(包
括典型和非典型),当然还有非结节性的尘细 胞性肉芽肿、弥漫性间质纤维灶、煤尘斑、粉 尘灶等。矽结节在病理标本上大致呈圆形、椭 圆形,直径约1-4mm左右,境界清楚,质地致 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