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学生版)

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学生版)


未成年学生网络道德的缺失主要表现 :
自律道德弱化
在调查中,关于如何抵制网络信息的不良影响,学生的意 见相对比较集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加强网络道德建
设”(63.4%),其次是“加强网络法制建设”( 48.5%),
再次是“加强未成年学生网络资源建设”( 38.1% )。相比 之下,选择比例最小的三项依次是“禁止未成年学生上网
未成年学生独立性的发展使他们有强烈的自 主意识和独立倾向,但不论是在道德认知水 平上还是在具体价值观念上,不论是道德行 为方式上还是在习惯上,未成年学生都还很 不成熟,容易受到网络的暗示和诱导。未成 年学生对独立的向往加深了他们同家长和教 师的隔离,同时强化了同伴之间的交往和影 响力等等 。
针对以下几个案例,我们需要做
未成年学生网络道德的缺失主要表现 :
人格冲突明显
调查显示,43.3%的中小学生希望自己在网上成为“和现 实中不一样的人”,其理由从高到低分别是“放松自己,好 玩、自由、刺激,不受成人限制”、“表现自己另一面,改 变自己,完善自己”、“网络是虚拟的,隐蔽的,不信任、 怕受骗、保护自己”、“尝试新的刺激”、“体验不同于现 实的生活,寻求另一种感觉”、“逃避现实,对现实不满”、 “无聊”等。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未成年学生在 网络中存在双重人格的倾向,对自己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 的道德要求不一样,实行的是双重道德标准。
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
学习创造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
了解如何利用大众媒介发展自己;
媒介行为规范的形成
需要运用数字技术去限制;
需要法律去规范;
更需要媒体伦理教育的普及。
(媒介文化的健康发展需要主导的价值理念和标
准。)
未成年学生网络道德的缺失主要表现 :
网络言行随意、不文明 有19.2%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使用 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有60.6%的学生表示在聊天室 或论坛中曾遇到过其他网友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 言。对使用不文明语言的动机的调查数据显示,7.3%的学 生出于“好玩、表现个性”,21.3%的学生是因为“情绪不 好的时候发泄一下”,22.3%的学生是“别人对我用时我才 用”,5.2%的学生是“大家都用我也用”。此外,有6.3% 的学生偷看过别人的电子邮件,6.9%的学生私自用过别人 的帐号上网。
肖像的专有权。因此,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将公民肖 像予以复制、传播、展览等,都应征得公民的同意,
否则就构成对肖像权的侵害。
以任何形式侵害了他人的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
同样要承担法律责任:即被侵害人有权要求侵权人停 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可见,未经肖像权人许可,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使用他
人肖像的,如给肖像权人造成实际损害的,如给肖像 权人造成精神上的损害等,使用人也同样构成侵权
(肖像权)责任。
案例2:谩骂发泄
情绪的处理
语言的表达
盲目跟风
违反《上大附中学生手册》
侮辱行为——构成侵犯名誉权
——构成侮辱罪、诽谤罪
案例3:网络引发群体事件
不文明的语言引起了公愤;
媒介素养是公民的基本素质
媒介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它
应该和人的科学素养、道德素养、法制素养等
一起构成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
一个社会具有这样全面素养的公民比例越高, 这个社会发展的和谐与良性化程度就越高。
媒介教育是培养公民媒介素养的教育,包 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
新媒介对于青少年公民参与的消极因素
青少年对新媒介景观分辨能力差,好奇心强,易冲动, 再加上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匿名性等技术原因和 管理原因,对政治问题和某些社会现象虽表示关注, 但往往缺乏理性思维,网络水军、网络暴力、网络人 肉搜索、网络谣言传播等参与失范现象较多。使青少 年在接受上产生了盲目性、随意性和从众性。 青少年新媒体参与的娱乐化特点比较突出,普遍缺乏 利用新媒体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和对公共利益进行自 觉维护的意识。
2010年青少年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6.4小时,青少 年网民在网络娱乐和社交应用上表现较为突出,其使用 率均高于整体网民平均水平,青少年网民在网络视频 (66.6%)、网络文学(48.1%)和网络游戏(74.8%) 上的使用率分别高于整体网民。
青少年网民在网络沟通交流上也表现得非常活跃,其在 社交网站(62.0%)和博客(74.1%)上的使用率分别高 于整体网民10.6和9.7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中学生的数字媒介使用毫无疑问是以休闲与 娱乐为主的。
公共平台放大了学生的情绪;
没有选择比较好的方式解决;
理智被情绪绑架; 看客心理作祟。
事件反思
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要学会自我审视, “慎独”;
发现网络中的不文明行为,不附和并予以 抵制; 预计会造成不良(甚至恶劣)影响的,要 和有关部门(或学校老师)沟通汇报,将 不良影响控制在最小。
数字媒介伦理指的是在数字空间中人们应该遵守的行 为道德准则与规范的总称。
因为数字媒介空间所存在的虚拟性以及开放自由等特 点,再加上现实社会问题与矛盾的累积,使得我国当 前媒介公共空间中存在着普遍性的媒介伦理失范现象。 这不仅体现在思想意识上的个人主义盛行,也体现在 行为层面上媒介暴力与不道德行为的蔓延。
吧”(9.7%),“加强家庭教育”(12.5%)和“从技术上加
以限制”( 12.8% )。这表明在中小学生看来,抵制网上不 良影响最重要的是网络道德建设和网络法制建设,建设未成 年学生网络资源也得到了很多学生的认可。
网络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 自律性的道德。“慎独”即在个人独处之际,没有任 何的外在监督和控制,也能遵从道德规范,格守道德 准则。传统社会中以服从为主的道德范式在网络社会 中已部分失效,只有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高 层次上的自律性道德,才能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 为。
我们该如何面对群体事件
理性控制情绪;
立场要明确; 尽自己力量控制事件发展: 1、正确舆论导向 2、不盲目参与
3、与班主任老师(或相关部门)取得联系
4、辅助班主任老师(或相关部门)进行相关 操作
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
——主题班会
2012-11-5
事件“矛”与 “盾”
——环节1
几个月前,同学C某以某老师的姓名在 贴吧注册签名,并附有该老师的头像。几个月内, C某陆续以该老师的注册名发帖、跟帖。对于这 一行为,C某并未隐晦,并对老师直言:“网络 就是一个宣泄的空间,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不需理了,那我去哪里宣泄? ”
事件“矛”与 “盾”
——环节2
半个月前,同学C(高三)发现有其他年级 的同学在人人网上宣泄对高三年级同学的不满, 语言过激。C某非常气愤,将相关截屏转至贴吧, 并参与了一系列“反击”活动。
思考:
既然“网络就是一个宣泄的空间,是一个虚 拟的世界,不需要负责的地方”,那么C同学需 要这么认真吗?
《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
一些什么,思考些什么?
案例1:“代言人”
“恶搞”的背后
是无聊
是发泄
是失范
是缺德 是要承担法律责任
肖像权与姓名权一样,具有专有权,对于自己的肖像
的占有、使用和处分,只能归公民本人所有,未经本 人同意,他人不得享有。侵犯肖像权的行为,不在于
以盈利为目的使用公民肖像,而在于不尊重公民对其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
帮助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树立媒介的权责意识,
使其具备运用公共理性对媒介内容及其背后运作,培 养公民接近、合理使用媒体的公共意识与参与行为, 使其不仅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劳动者,更要成为公民 社会主动的权责主体,推动我国社会转型,建设一个
公平民主自由的和谐社会。
数字媒介伦理
未成年学生网络道德的缺失主要表现 :
网络价值观念模糊 在调查“你认为在网上最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道德品质” 时,有63.2%的学生没有选择“诚实守信”,有53.1%的学生 认为网上聊天“可以欺骗对方,但只能以保护自己的隐私为 限,而不能伤害别人”,甚至有15.7%的学生认为“网上聊 天是隐蔽性的,互相欺骗是很正常的”。对于不文明语言, 有25.4%的学生认为“网上可以使用,但是现实中不可以使 用”,有12.6%的学生认为“网上和现实中都可以使用”。 有38.4%的学生不认为在网上复制、抄袭文章与作业是不道 德的行为,有13.1%的学生不认为在网上私自使用别人的帐 号是不道德的。
未成年学生网络道德的缺失主要表现 :
沉迷于网聊、游戏
对“上网做些什么?”学生选择游戏聊天娱乐的占84.3% ,选 择网络探究学习的占10.0%,选择发送电子邮件交流的5.71%,也 就是说上网学生中用网络进行学习和有益交流的不到15.0%。从学 生的年龄特征或就读年级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提 高,学生上网的学习和交流的目的性有所增强,而玩游戏和聊天 的比例有下降趋势,但是即便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中,玩游戏和聊 天的学生比例仍高达67.5% o调查还发现,患网络成瘾的中学生网 民高达20.4%、小学生网民达16.3%。成瘾者完全被网络支配,成 为网络的奴隶,他们当中有的是沉迷于网络游戏的虚拟中,有的 沉迷于网聊、网恋,有的沉迷于网上的不良信息,主要是一些色 情、暴力等信息,出现个性化极端化情绪,低落和孤独感,疏远 家人朋友,身体健康状况下降等一系列情感心理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