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第一部分 直接测量性实验 实验一 用天平测质量基础题 1、2、平衡螺母;左;游码3、右;113.24、已经;左;右;分度盘中央5、D6、A7、D 提高题 1、27;51 2、43.26克3、左;增加砝码或向右移动游码;等臂4、C →D →B →A →E实验二 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基础题1、用弹簧测力计测力;调零;2.22、0~5;0.2;弹簧测力计没有沿所测的力的方向放置。
3、力;面板上的零刻度;相同;0.2;0~5;3.0 提高题 1、(1)风对迎风面积相同的平纸片的作用力大小随风速的变大而变大(2)相同风速的风对迎风面积相同的纸片作用力的大小随迎风面形状的改变而改变,凹形纸片受到的力最大,凸形纸片受到的力最小。
2、竖直;0.2;3.4;①、②、④实验三 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基础题 1、D2、如右图实验目的:测定铁块的质量。
实验器材:小铁块、天平(附砝码)。
实验步骤:1.把天平放在 水平 桌面上,将 游码 移至左端零刻度处。
2.调节两端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在 水平位置 位置平衡。
3.将小铁块放置在天平的 左 盘。
4.向 右 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 标尺 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5.这时盘中砝码的 总质量 加上 游码对应的刻度 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3、断开;串联;正极;0.3;1.2;1.54、并联;如右图;总电压;电阻R2两端5、D6、V1;2.3;1.77、(1)断开(2)不能;此时电压表的“-”接线柱靠近电源正极。
(3)等于(4)只做一次实验,得到一组数据,归纳的结论不具有普遍性。
提高题1、0~0.6;0~32、并联;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等于总电压。
拓展题1、(1)此时电压表的“-”接线柱在C点,靠近电源正极,不符合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2)不一定;更换两个阻值不同的导体组成串联电路,分别测定串联导体两端的电压。
(3)不正确;应多次实验,总结具有普遍性的规律。
2、(1)见下图(a)(2)L2;干路(3)见下图(b)3、(1)照明电路中,各用电器是并联的,它们正常工作时的电压都是220伏。
(2)连接并联电路,测量各支路两端的电压和总电压。
(3)①随支路1的阻值增大而增大。
②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4、(1)串联电路中两个导体对电流共同的阻碍效果可以用一个导体等效替代,这个导体的阻值等于串联导体的阻值之和。
(2)用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等效替代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共同的作用效果。
5、(1)并联电路中,总电阻小于任意一个并联电阻(2)串联电路中,总电阻大于任意一个串联电阻第二部分仪器的使用实验四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基础题1.长度;总电阻2.串联;最大阻值3.断开;右;滑动变阻器连接时将两个下端接线柱接入,相当于一个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连入两个上端的接线柱,相当于一根导线;灯发生故障或滑动变阻器发生断路故障。
5.B6.长度 提高题 1.越大2.(1)滑动变阻器; (2)电流表;(3)变大;变大;变小;变大。
3.滑动变阻器;电流表 4.D5.不变;变小6.变小;变大7.如右图 拓展题1.(1)保护电路,不因电流过大而导致元件损坏 (2)I=U/R=U/(R 1+R 0)=3伏/(25欧+5欧)=0.1安 (3)R 1'=R-R 0=U/I'-R 0=3伏/0.3安-5欧=5欧 △L=5厘米×(25欧-5欧)/25欧=4厘米 由表格得到拉力F=400牛。
2.(1)R=U/I=4.8伏/0.016安=300欧,所以压力为0牛 (2)I=U/R=4.8伏/240欧=0.02安(3)F m =p m S=1×107帕×2×10-4米2=2000牛,R m =60欧 I m =U/R m =4.8伏/60欧=0.08安第三部分 间接测量性实验 实验五 测定物质的密度基础题1.质量;体积;m Vρ=2.量筒;1.6×10-5;83.2;5.2×103 3.20;移动游码;22;1.1×1034. mVρ=;量筒;游码;左 5.(1)C →B →D →E →A (2)左(3)62;20;3.1×103 提高题 1.(1)175 (2)130(3)1.35×103;偏小 2.(1)②→④→⑥→⑤ (2)232m m V ρ-=1.方法一:器材:天平在调节平衡的天平两端放上烧杯,分别倒入相同体积的水和盐水,天平往哪边沉,哪边是盐水方法二:器材,U 形管压强计把U 形管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烧杯的相同深度处,U 形管压强计两边高度差大的是盐水 2.(1)用天平测出金属块的质量m 1 在烧杯中倒满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 2 把金属块放入烧杯中,待水完全溢出后,用天平测出此时 烧杯的总质量m 3 (2)ρ金=m 1ρ水/(m 1+ m 2- m 3)实验六 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基础题1、⑴3。
⑵实验器材;实验原理。
⑶步骤(2)中没有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到阻值最大处;实验中只测了一次数据,可能误差比较大。
2、R =U /I ;B ;电流表正负接线柱接反;153、(1)如右图 (2)3; 10; (3)10.4。
提高题 1、(1)B (2)所测的电阻值为12.4欧 2、(1) 断开; (2) b ; (3) 10.1欧(4)见右图;二个电阻串联,一个电键S 1并联在待测电阻两端,测量S 1断开和闭合时的电流表示数并记录。
(答案正确均可)物理量 序号电压 (伏)电流 (安) 电阻 (欧)112.1 20.212.53 4.5 12.5A SS 1R 1 R x3、4、① R x 短路,滑动变阻器都接在下接线柱相当于定值电阻。
② 6。
3.2。
11.4。
5、实验七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1、(1)见右图;断开;(2)0.6;使小灯两端电压为额定电压。
2、(1)实验目的; (2) P =UI(3)电压表;0.75;3、闭合电键前,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比较小;2.5;0.2;0.5。
4、(1)A ; (2)小灯;b ;0.755、小灯短路;6;10;0.836。
6、(1)见右图(2)0.38;B ;0.8367、(1)见右图;(2)小灯短路 (3)2.2;R 滑=U /I =6伏/0.3安=20欧I 额=I 滑=U 滑/R 滑′=2.2伏/10欧=0.22安电压 (伏) 电流 (安) 电阻 (欧) 电阻平均值 (欧)1 2.0 0.2 10.0 10.22 2.4 0.24 10.0 33.00.2810.7物理量 实验序号电压U x(伏)电流I x (安) 电阻R x (欧) 电阻R x 平均值 (欧)1 2.1 0.12 17.5 17.42 2.8 0.16 17.5 34.50.2617.3实验序号物理量 L0.6 3A3 15 V SSL3 15VA0.6 3P 额=U 额I 额=3.8伏×0.22安=0.836瓦 8、(1)见右图;(3)0.3;4.5;2.33; 3.8;1.14 9、0.3;2.2或3.8;0.66或1.14 10、①改变小灯两端电压; ②左;③变阻器R 断路;灯L 和变阻器R 同时断路或灯L 短路变阻器R 断路; ④0.5;10。
提高题 11、(1)B(2)见右图(3)滑动变阻器选用了A 、B 两个接线柱(4)0.8(5)不成;灯丝电阻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2、3.8;1.14;5;4.5。
3、①见右图 ②由于U 额=U -U 滑=2伏, 所以两电压表示数为U =4.5伏;U 滑=2.5伏 由I 额=P 额/U 额可得:I 额最小=0.2安;I 额最大=0.6安 当变阻器为“10Ω 1.5A ”时,I 额=I 滑=U 滑/R 滑=0.5安 此时P 额=U 额I 额=1瓦 当变阻器为“20Ω 2A ”时,I 额=I 滑=U 滑/R 滑=0.25安 此时P 额=U 额I 额=0.5瓦 当变阻器为“50Ω 1A ”时,I 额=I 滑=U 滑/R 滑=0.1安 不可能4、0.16;4.5;0.22;0.484。
5、0.3;P 额=U 额I 额 1.0瓦<(U -7.5伏)×0.3安<1.9瓦 若电源电压U 为12伏,小灯的额定电压为4.5伏, 小灯的额定功率P 额=4.5伏×0.3安=1.35瓦;若电源电压U 为13.5伏,小灯的额定电压为6.3伏, 小灯的额定功率P 额=6.3伏×0.3安=1.89瓦。
6、①灯泡不亮 。
②闭合电键前,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为最小。
③0.6。
④6.5。
-0 3- 3 1-+ABC D P - VSVR7、(1)小明(2)甲;0.84瓦(3)I2=P变阻器/U变阻器=1.05瓦/3.5伏=0.3安Array P2=U2I2=2.5伏×0.3安=0.75瓦8、(1)见右图(2)0.875瓦。
(3)U=U甲+ R滑I=2.5伏+10欧×0.35安=6伏U乙=U-U滑=6伏-2.2伏=3.8伏P乙=U乙I=3.8伏×0.35安=1.33瓦第四部分验证性试验实验八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基础题1、重力;弹簧测力计;F1-F2;ρ水g(V2-V1)2、定量;物体排开液体所受到的重力;弹簧测力计;完全浸没在量筒的水中。
3、①定量研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之间的关系;②(V2-V1);ρ液g(V2-V1);③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④用其它液体。
提高题1、①当物体浸在水中时,排开水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②当物体排开液体水的体积相同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容器中水的多少无关。
2、①(a)和(c)或(b)和(d)。
②物体的密度越大,物体露出水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越小。
拓展题1、(a)或(b);当浸入水中的实心圆柱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当体积相同时,圆柱体密度小;(圆柱体的)密度;同种材料、大小不同的圆柱体漂浮在水中时,露出水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相同;不同材料的圆柱体漂浮在水中时,露出水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不同,密度小的圆柱体的露出体积所占总体积的比例大。
2、(1)水面高度(小船浸入深度、排开水)。
(2)A;B;(它)排开水的重力。
(3)正确;在水中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该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无关。
实验九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1、同一高度;放大2、同一高度;(a)。
3、0~40;70~80。
4、凸透镜;同一高度;同时在光具座上不停地左右移动蜡烛和光屏;使物距大于焦距后,只移动光屏找像。
5、同一高度;光屏;清晰程度;不能。
提高题1、⑴当物距大于凸透镜两倍焦距时,所成的实像是缩小、倒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