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浅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浅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厦门市集美职业技术学校林秋凤
[摘要]作为一名职校的语文教师,笔者深知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应如何来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引导:一、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

二、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式。

三、强调阅读时效。

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在阅读中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引导阅读选读物教方法重时效知不足
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和实现学生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过程以及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道德情操上,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的作用。

课文教学只能显示一个学习的方法,而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却不得不依靠大量的阅读。

然而许多中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却存在着许多不良的阅读行为,诸如“弃严肃求轻松,弃高尚求粗俗,弃精读求粗略。

”还有许多中学生在书海面前不知该取些什么等等。

因此,正确引导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便显得尤为迫切。

那么,要如何正确引导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针对这个问题,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简单地谈几点小看法。

一、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
当前许多学生不知自己应选择哪本书来读,到了图书馆便茫然地傻站在书架前,最后干脆随便抓一本便走,也不管这本书对自己是否有用,是否适合。

那么这样的课外阅读便显得很没意义。

因而,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

那么如何来选择课外读物呢?笔者认为课外读物的选择应遵循“适”“需”“必”“泛”四个原则。

(一)遵循“适”的原则
所谓“适”的原则,指的是语文教师既要指导学生选择思想内容健康、语言文字优美、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同时又要与课内教学相关联的书籍来读。

例如:学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篇课文后,可指导学生阅读《水浒传》这部小说,让他们了解一百零八个梁山好汉的故事,以拓宽知识面。

又如:学了鲁迅的作品后,可指导学生阅读鲁迅的与此相关的其他作品。

比如学了小说《阿Q正传》之后,可指导学生阅读《孔乙己》、《祝福》、《狂人日记》等相关小说,甚至还可鼓励学生阅读《鲁迅小说全集》,以加深他们对鲁迅的思想和小说作品语言的理解。

再如:学了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小说《守财奴》之后,可指导学生阅读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甚至还可鼓励学生去阅读巴尔扎克的小说全集-――《人间喜剧》,以使他们对巴尔扎克的小说作品内容、语言特色、写作风格等方面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总之,笔者认为《水浒传》、《鲁迅小说全集》、《人间喜剧》这一类思想内容健康、语言优美,且跟课内教学有相关的名著应指导学生多多阅读,以形成美感。

(二)遵循“需”的原则
课外读物的选择在“适”的基础上还要把握“需”的原则。

那么,什么叫做“需”的原则呢?所谓“需”的原则,它包含着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学生的知识消化能力;另一层是指学生的心理、精神所需。

也就是说,一些颓废色彩极浓的文章,最好不要让学生阅读,以免给他们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相反地,笔者认为可选择一些较激励人心、富有进取性的作品,让学生进行阅读。

比如,《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这部作品就很值得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让学生学习保尔的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好让他们形成一种顽强坚韧的性格,从而也为他们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竞争而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三)遵循“必”和“泛”的原则
课外读物的选择除了要遵循“适”和“需”的原则外,还要力求遵循“必”和“泛”的原则。

那么什么叫做“必”的原则呢?所谓“必”的原则是指指导学生阅读中学生的必读书,而中学生的必读书这里包括两类:一类是出现时间较早但文学性强的书,比如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另一类是现今的介绍各种文化知识的书,阅读此类书,应和“泛”的原则相联系。

那么,什么叫做“泛”的原则呢?所谓“泛”的原则是指广泛浏览各类书籍,但不要求精读。

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发展智能。

二、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式
众所周知,许多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都是随便翻翻看看,大概了解文章情节而已,这样的阅读便无多大的效果。

因而,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便显得很重要。

而且由于阅读方法指导的深浅,直接关系着学生的阅读效果,所以教师应尽量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有用且实在的阅读方法。

那么如何来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应帮助学生树立思考的习惯。

因为只有自己思考的东西,才是自身的东西,也即能力,所以即使思考上有偏差,但也总比没有思考要来得好些。

又因为只有经过自己思考,才能设疑、质疑,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发问、讨论,才能在能力上有所提高,所以,要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首先应帮助学生树立思考的习惯。

其次,是应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做适当的摘记。

学生阅读课外文章,最大的毛病就是常常只注意作品的故事情节,对作品的思想和语言只满足于一知半解。

要克服这个毛病的最好办法,就是读书要做摘记。

做读书摘记是加深对所读文章内容的理解、记忆,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写作能力,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的重要手段。

那么应如何来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做适当的摘记呢?笔者认为可以指导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把一些自己认为好的、精美的词语、语段和一些认为难懂的、有疑问的语句或语段摘记下来,抄在一个本子上,以便将来能不断地品位、思考、琢磨,从而获得审美等能力的提高。

第三,要指导学生学会批注法。

因为中国有句古话:不动笔墨不读书。

阅读时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对阅读物进行批注,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有利于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提高。

因此,要重视指导学生学会批注法,即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时,应边读边思考边理解,并且将自己认为最值得多读精析的语句和有疑问的语句、语段作个记号,或者将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看法、见解简单扼要地批注在空白处,这样将来要再读或要写评论性文章时,可直接看作记号的语句、语段和批注的批语,以便节省时间,提高阅读效率。

第四,要指导学生在阅读完一部优秀作品后应写感想或对该阅读作品的评价。

因为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看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应重视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和评论性文章。

也就是说,要鼓励学生大胆写自己对所阅读的作品的感想、看法之类的文章。

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一种喜欢独抒已见、畅谈看法的习惯,从而
有助于培养一种看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最后,要指导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对阅读物中相关问题看法的讨论、辩论。

当然,在他们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亦应参与其中,以弥补学生在看问题和思考问题上的偏差,从而使学生朝着思想正确、身心健康的路子发展。

三、强调阅读时效
虽然阅读在不知不觉中进行量的积累,但若不能达到一些立竿见影的效果,就会影响其阅读的态度、阅读的效果。

因此,应多制造些让他们展示阅读效果的机会,并给予不同阶段的鼓励。

例如:当学生阅读了一定量的散文作品后,可鼓励学生尝试性地写几篇小散文,然后教师再进行认真批改,最后将几篇写得较好的散文拿来当范文在课堂上读,并适当进行分析,这样那些写得好的学生就会因受到表扬而喜欢课外阅读了。

当然,还要鼓励他们继续多读些优秀散文,以积累词汇和写作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

总之,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还要注意强调阅读的时效,即要多制造些机会让学生展示阅读效果,以刺激他们喜欢上课外阅读。

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在阅读中存在的不足
我们知道,在阅读中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有的是由内在的原因――未能坚持,方法不当等造成的,还有的是由外在的原因――读物颇难懂等造成的。

但不管是由内在的原因造成的,还是由外在的原因造成的,教师都要及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在阅读中出现的不足,并帮助纠正。

只有这样,才不会使问题堆积成山,影响了课外阅读。

总之,语文学习的本质是一个精神自由空间的开拓,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得以激活和发挥,达到精神上的愉悦和自由。

而要做到这一点,单纯靠目前的教材和教学活动去完成,是远不能实现的,它需要大量课外书籍的引入。

因而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便显得不容忽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