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寻根历程

寻根历程

寻根历程——参与编修《黄氏家谱》纪实黄祝然水有源头木有根。

一个人不能不知道自己的源头,不能不知道自己的根,不能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更不能不知道家族的遗风!为寻根问祖,追宗溯源,圆我黄氏族人多年的一个梦,2013年7月,恩施红土江夏堂“金大朝登”派行《黄氏家谱》编修工作正式启动,我有幸成为编修成员之一,在感到自豪的同时,深感责任重大。

家谱编修工作不仅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资料的收集挖掘和整理也困难重重。

这是因为在这之前我们这支人还未发现一本完整的谱书,没有可供借鉴参考的依据,完全是白手起家;一些有价值的文物、资料、古墓碑等在“文革”中被当作“四旧”几乎毁灭殆尽;知道和了解一些情况的族中长者大都作古,存者所剩无几;长期以来我族的迁徙、繁衍情况全靠口头流传,难免有误和流失,或者真伪难辨;世系本来纷繁复杂,加上族人流动性大,人丁信息的采集难度很大。

也正因为上述原因,族人中不知其祖者有之,不知其世系者有之,不知其根者更有之,甚至很多人弄不清楚派行。

这更加重了我们编修家谱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为寻根觅祖,正本清源,理清世系,纠其谬误,弘扬先祖遗风,增强族人凝聚力,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遗产,族人中以黄维涨为首的有心者18人发起编修《黄氏家谱》的倡议,决心克服任何困难,编修出一本高标准的本族家谱。

尽管家谱编修工作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我们坚信只要用心去做,勤动脑筋,多想办法,紧紧依靠族人,疑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我们成立了由12个人组成的编修委员会,成员都是工作热心此项工作、富有奉献精神的族人,并进行了明确的分工。

首先开展了广泛的宣传活动,编写印发“倡议书”等几种宣传资料2000多份,由编修人员走村串户发放、讲解,使广大族人了解、关心、支持家谱的编修。

为搞好人丁信息的采集工作,我们精心设计了分类表格,制订统一了填写标准,将编修人员分成3个组,实行分片、分世系包干的办法,到户进行登记。

根据当前外出打工族人多的实际,我们就采取手机联系的方式,有时为获取一个人的手机号码,要辗转找好几个人,编修人员也不嫌麻烦,而且反复进行核实,尽量做到数据准确。

编修成员有的在工作岗位,有的年纪大或是退休人员,他们一心想的是把家谱写好,讲的是奉献,不辞劳苦,勤奋工作,使家谱的编修得以顺利进行。

编修家谱的工作得到了广大族人的热烈拥护和积极支持。

随着编修工作的开展,家谱成为族人热议的话题,他们或奔走相告,传扬编修家谱的重大意义;或相互协助,收报人丁采集的有关信息;或提供线索,帮助寻找有价值的实物和资料,如墓碑、经薄(为亡人做斋时写的一种文书)等,为理清世系,完善充实家谱内容起到了重大作用。

茅田族人黄璠新,听说要写家谱,主动献出他父亲黄维蓋生前手写的一本家谱,为弄清黄明藻世系奠定了基础。

后塘坝族人黄维波把精心保存的一本1918年的经薄献出,为弄清黄明德世系立了头功。

我们红土有一个开山祖人叫黄廷彩,是金字辈,过去很少听说过,这次碑垭族人黄宇献出保存的一批经薄,时间最早的是1868年的两本,距今147年,最晚的是1928年,也有87年之久,黄廷彩世系真相大白,成为我们家谱的三大世系之一,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发现。

大家都知道令族人无尚荣光的“五桂联芳”和“一个筐筐五个顶子”的精彩故事,但五个秀才叫什么名字却七说八不一。

这次后塘坝族人黄荣新把收藏的一本1929年的经薄献了出来,黄维涧把保存的一本1951年经薄献了出来,再加上在幺房处的几座残碑的佐证,终于弄明白了五个秀才即黄明经的五个儿子,名字依次是:黄显扬、黄显声、黄显修、黄显秩、黄显用。

这真是发现一本经薄就可弄清一个世系,我们先后收到族人献出的经薄10多本,对我们的编修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

然而,经薄的收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黄荣新家庭过去被划成地主成份,几经劫难,竟然将宝贵的祖人经薄保存下来,可想而知是冒了多大的风险,其精神真是难能可贵。

为了尽量多地准确掌握一手资料,理顺先祖及世系的来龙去脉,编委会专门组织了7次调查活动,分别召开了大小座谈会几十次,走访了无数族人,发现、清理了古墓碑20多处,考察了一批著名的老屋场。

2013年8月中旬,调查组一行8人冒着酷暑,在红土境内进行了4天调查。

过去曾听说我们的祖辈是从巴东白果树来的,先到石灰窑落脚,并传在龙潭有祖辈的墓碑,解放初期还有族人去寻到过。

8月16日调查组来到龙潭,根据当地人提供的点滴线索,在龙潭周围山上寻找,历尽艰辛,终于在东边的半山腰中发现“黄门向君”墓碑,经过近4个小时的清洗、白油漆描字,碑文清晰显现。

墓主人生于清康熙戊子年(1708),亡于雍正年间,孝男有黄大茂、黄大禄、黄大英、黄大品,孝孙有黄光禄等13人,孝曾孙有黄登道等6人。

这说明向君是“金”字辈,且有黄大茂、黄大英与我们祖先同名,而且曾孙辈是“登”字派,符合我们这支人的派行。

但“大”字辈没有我们祖先黄大科的名字,以后的辈名中没有我们熟悉的祖人名字,因此不敢肯定这位“黄门向氏”就是我们的先祖母。

而可惜的是没有找到先祖公的墓碑。

不过,该墓碑的发现印证了我族祖先首先到石灰窑落户的事实。

8月17日我们一行来到稻池村一外名叫双天坑的山坡中,我们的高祖有名的“六品军功”黄明经就葬在这里。

他的墓占地面积很大,建筑十分宏伟,仅墓前随坡而筑的拜台就有五进,不仅是我族也是红土乃至东乡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只可惜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我们只能忿忿不平。

接着来到前塘黄显声的坟墓处,这座远近闻名的虎头碑仅残存几大块于草丛中,只因每块足有一两千斤重,当年破坏者无法再下手而得以保存。

看到那巨石雕凿成的虎头,工艺精湛,栩栩如生,吊晴额头正中一个显赫的“王”字;再仔细端详其他残碑,发现做工之精细,文字之考究,墓志文之深奥,我们为之震憾,可以想见那碑是多么高大雄伟。

正是这几块残碑为我们解除了不少谜团。

此外,我们还考察了赫赫有名的黄明经大坝老屋、举人屋场、二房等几大屋场,随着岁月的流失,这些古建筑大都破败不堪,但从残存的建筑物和遗址,仍可想象出当年的恢宏雄姿,显示了黄氏家族的兴旺。

在另一次调查中,我们到石板场、街头底、碑垭等处考察了七八座古墓碑,其中街头底的黄大义夫妇合葬墓最有价值,它是我们发现的辈分最高的祖人坟墓,且有两块碑,碑文清晰,保存完好。

族人们一直流传我们这支人是从巴东白果树迁来的。

带着谜团和困惑,2014年12月13日,编委成员黄维涨、黄卫华、黄裕和我一起前往巴东白果树进行了考察。

我们拜访了两名当地黄氏家谱的续编人员,走访了族人聚居地巴东野三关镇平坦村和枫木村,找到了位于沪渝高速公路野三关服务区旁大桥边的白果树遗址。

从续编的家谱和座谈中了解到,明朝初年我们的祖公黄天治出任川东道台,途经平南村(今平坦村),见这里山青水秀,有如桃花源,就把随行的家眷安置于此,并亲手栽了一株白果树,后年老辞官归根于此。

白果树现已无存。

他有五个儿子,繁衍昌达,现子孙遍布鄂、川、渝边界一带,一出口族人都说是从巴东白果树出来的。

通过这次考察,我们扩大了视野,和发祥地族人取得了联系,与其它地方族人有了沟通的渠道,为今后联宗合谱打下了基础。

在这次编修工作中我深有体会的是,只要有认真负责的精神,就能出色完成任务。

我在红土中心小学任教,只能利用休息时间安排家谱工作。

一次我在老村填表时,听说金龙坝也有我们族人,尽管不在我的任务范围之内,为了不漏掉族人我来到金龙坝,发现这里的族人不少,且大多不知其先祖。

我把情况反馈给编委会,经过沟通,我又几次赴金龙坝摸底登记,帮助他们基本上把脉络搞清楚了。

人丁采集结束后,我又受编委委托,分别到平锦、老村、碑垭、街头底复核填表资料,有的地方去了好几次。

后来编委又把世系列表的工作交给我,这个任务非常繁重,又是个过细的工作,我花费了很多休息时间,常常在电脑前工作到晚上转钟一两点,绘制出40多张世系表。

此外,我还为编修组拍了不少照片。

我认为工作苦点累点,牺牲一些休息时间,能为族谱多做一些工作,多作点奉献,我心里踏实、高兴,觉得很值。

说实在的,过去对祖人虽然传说多,但没有确凿的证据,我们心里一直有许多谜团。

我听父亲生前几次说起高祖黄显声的墓在前塘,碑被很大但被破坏了。

这回我前后四次下前塘,从黄显声的残碑上解除了不少谜团。

2013年7月29日我冒着烈日首下前塘,找到族人黄维湖,一起寻到黄显声的古墓地,见到几大块残碑散落在草丛中,感到一阵心痛。

有一块残碑经过清洗,发现有“家墇”二字,这是我爷爷的名字啊!顿时惊喜若狂。

接着将其它几块残碑全部清洗,又是拍照,又是笔录。

回家后通过电脑一看,大部分是碑背面的文字,正面没有完全看到。

于是8月1日我再次来到前塘,借来4根钢钎、3根木棍,请了6个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两块硕大的残碑翻过身来,上面的碑文得已重见天日。

后来我又去过两次,将该碑的所有残存文字全部整理记录在案。

该碑文帮助我们弄清了以下几个重要问题:一是“五桂重芳”的五个人过去我们并不很清楚,碑上明确的记载着,他们是黄显声的五个儿子:贡生黄国煇、生员黄国熺、生员黄国焯、监生黄国炽、生员黄国耀。

二是碑的反面上部镌刻着“谱系”,与主编黄维涨在几年前于后塘坝碑场发现的黄显扬(黄显声之兄)夫人残碑上的“族谱”一个字不差,即“金大朝登,显国家兴。

维新世泽,学宗昌平。

祖述宪章,源远流长。

功名卓立,三纲五常。

积德从善,百代飞黄”。

我族这四十字的派行准确无误,应再无异议。

三是黄显声世系也基本理顺了。

四是残碑墓志文虽然缺少了一些字但总体成文,可看出这位黄明经的二儿子、“五桂联芳”中的黄显声地位的显赫,家境的丰裕,子女的成才,自然也显示出了当年我们黄姓祖先的昌盛辉煌。

这些都对编写家谱提供了重要依据。

编修家谱需要一笔不小的经费,族中有爱心的人士主动伸出赞助之手。

黄兴碧是搞建筑工程的,是家谱的发起人之一,赞资15000元为最高;黄安新了解到我们编写家谱急需费用,立即赞资5000元。

我们编委成员带头赞资,主编黄维涨赞资10000元,副主编黄绍阶、黄维清各赞资5000元,黄维涛、黄振新来自农村也各赞资1000元,其余每人各赞资2000元。

先后有40多人赞资,总金额接近10万元,使我们的家谱能顺利出版。

为此在家谱中专门设了“赞资芳名榜,”以褒扬赞资者的奉献精神。

寻根之旅收获颇丰,基本理清了先祖传承的脉络,了解到黄氏一门的文韬武略。

今家谱得以修成,实乃族人之幸事。

惟我辈及子孙后代,应谨记祖宗的教诲,继承先辈遗志,发扬优良传统,不辱我族使命。

编者按:本文曾载于《恩施文史》第26辑,标题、内容均有删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