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第二章人类文明的曙光——中西文化寻根

(完整版)第二章人类文明的曙光——中西文化寻根

文化的自然背景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路。
一、地理环境与人类文化
• 非洲的线粒体夏娃
– 她被认为大约生活在17万年前的非洲,又称“ 非洲夏娃”。按照推测,她是所有当代人最晚 近的共同祖先——如果我们沿母系血统追踪遗 传特征,从女儿到母亲再到外祖母,直至上溯 能推测出这个结论。
• 气候与文化:
– 相对温暖的气候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 政治、经济与气温相对波动之间的对应表现 – 四大古文明都产生于北纬30度和40度这个温带
•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 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 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
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 这一论断今天已成为大多数文化学者的共识。 而在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与西方 这两大气质迥异的文化系统中,这种由基础条 件的差异给文化面貌的形成带来的影响表现得 尤为突出。因此,当我们试图把握这两种文化 的主要特质时,便不可不首先对他们作一番追
18
– 适宜农业的气候和土壤
• 中华文化南北跨热带和温带两大气候带。西北有干旱沙漠和数十亿亩的天然草 场——北方游牧文化。信风,平均半米厚黄土。其中温带区域最广,占国土面 积的90%以上。这当中又以亚热带和暖温带所占面积最大。
• 气候湿润,雨量充沛
• 拥有北半球全部的植被类型和最丰富的植物种类
• 相对封闭的内陆环境
1.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
– 幅员辽阔、腹地纵深
公元前1000多年的周代,便已形成了“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 ,迄于四海”(《尚书·禹贡》)的庞大帝国。
从秦朝到清代初年,历代最稳定的疆域范围基本都是阴山山脉和辽河中游 以南,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以东的中国境内。江河纵横,土地肥沃,物种繁多 ,有着丰饶的生存资源和广阔的回旋天地。
第二章 人类文明的曙光
中西文化寻根
为什么要对中西两种文化做一番追根
溯源的历史考察?
• 文化史人类社会的产物,它是人类在千百年来 的生存斗争中不断创造的果实,也是人类不断 摆脱自然控制走向成熟和自由的标志。然而, 人类社会每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都有自己赖以 滋生的土壤,也各有其成长、发展、走向成熟 的不同条件与机遇。这一文化多元发生的事实 早已为众多的历史资料和考古成果确证。
与亚热带
二、几个需要重新认识的概念
• “中国”作为地理概念
《禹贡》----我国流传至今最古 老的地理文献.
以及文化概念有一个渐
次扩张变化的过程。
《 左

·
襄 公

• “中华民族”一词的含
年 》

义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
"


过程。
茫 禹

,划为Fra bibliotek• “中国传统文化”的含
九 州
"


三、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
• 鉴于上述人士,我们把对中西文化所处的自然 背景的考察作为文化探源的开端。在本章中, 我们将通过对中西文化不同的地理基础,外围 历史文化环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经济模型与社 会组织形式的比较,探寻形成中西民族不同文 化精神的内在依据。
• 而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则把对文化产生影响的主 要的地理因素概括为三种类型:1. 干燥的高地和广阔 的草原;2. 巨川大江流经的平原流域;3.河海相连的 海岸区域。按照这一划分,他把中国、印度、巴比伦 河埃及这几个古老文明发祥地的地里环境经均归为大 河所灌溉的平原流域,而欧洲文化的源头古希腊古罗 马的文明则显然是海岸地域环境孕育的产儿。尽管黑 格尔对中西文化特征的论述含有不少武断的偏见,但 他对不同历史文明地理差异的分析却为我们研究中西
• 尤其是在一种文化开始形成的阶段,海滨、沙 漠、草原、大河流域等不同的底里地貌以及气 候条件的差异,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不相 同的生产生活方式,还有某一地域与周边环境 的联系都可能直接影响到某一文化的发展方向。 当然,当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文化中日 趋成熟的人的心理因素便可能产生越来越大的 影响,从而逐步形成自觉地文化选择。
• 正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在《自由与文化》 中指出的那样:“在人类早期的历史中,文化 条件简直就像生理条件一样,影响并决定人的 意志。文化条件被视为自然的现象,他们的变 动反而被认为违反自然。等到后来,文化条件 才被认为多少是人类心智活动的结晶。”不过 即使是到了这样的自觉发展阶段,文化成长仍 会在无形中受到特定自然条件的某种程度的制 约。
根寻源的历史考察。
推动或制约不同民族文化创造的主要因素
是什么呢?
• 古往今来的许多学者都把地理环境乃至气候的作用排 在首位,从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亚里士多德、希罗 多德,近代的孟德斯鸠、黑格尔,到现代欧美的著名 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如汤因比、伯恩斯、亨丁顿等都 曾对此有过各辟蹊径的论述。尽管我们并非环境决定 论的赞同者,但我们仍认为,不同的自然与人文地理 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功能需求的差异是造成人类群体 个别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的重要因素。
穷发之北”。
• ——与世隔绝的单体自循环发展机制——自我封闭的保守意识和盲目自尊的大 国心态 。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适宜农业的自然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适宜的农业生产环境为中国文化的延续奠定 了持续稳定的物质基础。蕴育了占主导地位 的中国农耕文化,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
本特征。
[vs:两河流域的农业文明] [农业文明相对于游牧文明的优越性 ]
流域面积在1千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1580条;1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 有79条;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等几大水系的流域面积就达数百万平方公 里。
中国 “三级阶梯”地形
– 广袤多态的地域特点
– 有上千条巨川大河 – 有绵延的崇山峻岭 – 有塞外的荒漠 – 北部的草原 – 中西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 广袤无垠的东部平原 – 四面环山的大盆地 – 1.8万公里的海岸线 – 总的形式呈西高东低的阶梯分布
• 一方面,面对浩渺无际的大海只能望洋兴叹。海对于上古的中国人只意味着陆 地的尽头,自然的天限。
• 另一面,西南部的崇山峻岭和充满烟瘴的热带大林莽,使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 文化交往变得艰难;与印度之间,矗立着难以逾越的喜马拉雅山;西北边睡是 浩瀚无垠的漫漫黄沙;正北方则是冰雪覆盖,寒冷荒凉,见不到文明痕迹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