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贝母的功效与作用
(《药材学》)
【异名】土贝母(《本草正》),象贝(《经验广集》),浙贝、象贝母(《百草镜》),大贝母(《本草正义》)。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鳞茎。
【植物形态】浙贝母
多年生草本。
鳞茎半球形,直径~6厘米,有2~3片肉质的鳞片。
茎单一,直立,圆柱形,高50~80厘米。
叶无柄;茎下部的叶对生,罕互生,狭披针形至线形,长6~17厘米,宽6~15毫米;中上部的叶常3~5片轮生,罕互生,叶片较短,先端卷须状。
花单生于茎顶或叶腋,花梗长1~厘米;花钟形,俯垂;花被6片,2轮排列,长椭圆形,先端短尖或钝,淡黄色或黄绿色,具细微平行脉,内面并有淡紫色方格状斑纹,基部具腺体;雄蕊6,花药基部着生,外向;雌蕊1,子房3室,每室有多数胚珠,柱头3歧。
朔果卵圆形,直径约厘米,有6条较宽的纵翅,成熟时室背开裂。
种子扁平,近半圆形,边缘具翅。
花期3~4月。
果期4~5月。
生于湿润的山脊、山坡、沟边及村边草丛中。
分布浙江、江苏、安徽、湖南等地。
【采集】5~6月采挖,洗净泥土,大小分开,大者摘去心芽,分作2片,呈元宝状,称”元宝贝”,小者称”珠贝”。
分别置擦笼内,擦去外皮,加石灰拌匀,经过一夜,使石灰渗入,晒干或烘干。
【药材】①元宝贝
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鳞片。
一面凸出,一面凹入,呈元宝状,瓣长约~4厘米,厚7~17毫米。
表面白色,或带淡黄色,被有白色粉末,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齐,白色或淡黄色,富粉性。
气微劈,味苦。
②珠贝
为完整的鳞茎,呈扁圆球形,高1~厘米,直径2~厘米。
表面白色,外层两枚鳞叶肥厚,略似肾脏形,中央为2~3枚皱缩的小鳞叶及残茎,内表面垦淡黄白色。
质地、气味同元宝贝。
上述二种药材,均以鳞叶肥厚、表面及断面白色、粉性足者为佳。
个较小、表面灰白色、断面中心棕红色者为质次。
元宝贝较珠贝为优。
主产浙江,安徽、江苏亦产。
江苏产者称苏贝母,为浙贝母的野生种,其鳞茎较栽培种为小,直径2~厘米,高1~厘米。
药材与珠贝相类。
【化学成分】鳞茎含浙贝母碱、去氢浙贝母碱、贝母醇。
此外还有四种含量极少的生物碱:贝母丁碱、贝毋芬碱、贝
母辛碱和贝母替定碱。
日本产的浙贝鳞茎中还分出了浙贝母碱的葡萄糖甙。
【药理作用】①对平滑肌及腺体的作用
猫和家兔离体支气管肺灌流,浙贝母碱在低浓度时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明显扩张作用,高浓度则显著收缩。
前者类似阿托品的作用,后者可能系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
浙贝母碱及去氢浙贝母碱均未确证有镇咳作用。
浙贝母碱能兴奋家兔离体子宫,已孕子宫比未孕子宫敏感,对大鼠子宫也能兴奋。
阿托品不能消除其对子宫的兴奋作用,预先应用双苄胺或利血平处理后,其兴奋子宫的作用减弱或消失。
浙贝母碱溶液给犬、猫和家兔滴眼可使其瞳孔扩大并使对光反应捎失,静脉注射能使..犬唾液分泌暂时停止,但其抑制作用比阿托品弱。
浙贝母生物碱则使家兔离体小肠收缩加强。
②对循环系统及呼吸的作用
浙贝母生物碱大剂量可使狗、猫及兔血压中等度降低,呼吸抑制,小量可使兔血压微升,离体蛙心或兔心灌流可使心脏搏动立即停止。
【毒性】浙贝母碱及去氢浙贝母碱对小鼠静脉注射的最小致死量约毫克/公斤(可能系9毫克/公斤之误)。
早年曾报道另一种浙贝母碱对家兔的最小致死量为10~12毫克/公斤(静脉),对猫为8~10毫克/公斤(静脉)。
中毒症状为呼吸抑制,
瞳孔散大,震颤,惊厥,便溺。
致死原因为呼吸衰竭,亦可能与形成变性血红蛋白有关。
Fritillariaverticillata的酒精提取液并能升高血糖。
【炮制】拣去杂质,清水稍浸,捞出,润透后切厚片,晒干。
【性味】《本草正》:”味大苦,性寒。
”
【归经】《本草正》:”入手太阴、少阳,足阳明、厥阴。
”
【功用主治】清热化痰,散结解毒。
治风热咳嗽,肺痈喉痹,瘰疬,疮疡肿毒。
①《本草正》:”大治肺痈肺萎,咳喘,吐血,衄血,最降痰气,善开郁结,止疼痛,消胀满,清肝火,明耳目,除时气烦热,黄疸淋闭,便血溺血;解热毒,杀诸虫及疗喉痹,瘰疬,乳痈发背,一切痈疡肿毒,湿热恶疮,痔漏,金疮出血,火疮疼痛,较之川贝母,清降之功,不啻数倍。
”
②《本草从新》:”去时感风痰。
”
③《纲目拾遗》:”解毒利痰,开宣肺气,凡肺家夹风火有痰者宜此。
”
④《山东中草药手册》:”清肺化痰,制酸,解毒。
治感冒咳嗽,胃痛吐酸,痈毒肿痛。
”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撤。
【选方】①治感冒咳嗽:浙贝母、知母、桑叶、杏仁各
三钱,紫苏二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②治痈毒肿痛:浙贝母、连翘各三钱,金银花六钱,蒲公英八钱,水煎服。
(《山东中草药手册》)
③治咽喉十八症;大黑枣每个去核,装入五倍子(去虫,研)一个、象贝(去心,研)一个。
用泥裹,煨存性,共研极细末,加薄荷叶末少许,冰片少许,贮瓷瓶内。
临用吹患处,任其呕出痰涎。
(《经验广集》吹喉散)
④治对口:象贝母研末敷之。
(《杨春涯经验方》)
【名家论述】《本草正义》:”象贝母苦寒泄降,而能散结。
《本经》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别录》止烦、热、渴、出汗,皆泄降除热也。
疝瘕以热结而言,泄热散结,故能治之。
喉痹,热之结于上者也。
乳难之乳,即孳乳之乳,指产难也,贝母滑降,且能散结,故催生而治产难。
甄权《药性论》谓贝母作末酒服,治产难及胞衣不出;近人保生无忧散一方,为催生保产灵药,内有贝母,程钟龄释之谓贝母滑润,义皆本此。
而注《本经》者仅以为下乳汁,恐非真旨。
主金疮者,苦降清热之功也,不仅可以内服,亦可外作掺药。
后人以象贝通治阳证痈疡,消肿退热,殊有捷效,亦本于此。
主风痉者,苦寒清热,泄降定风之功也,《别录》疗腹中结实、心下满,皆指邪热窒塞之证,苦泄散结,皆能主之。
洗洗恶风寒者,风寒外袭于皮毛,内合于肺,象贝清泄肺气而辛能疏散,其效可知。
目眩为肝阳上乘,项直为风邪外感,
苦降泄风,辛泄疏散,治之宜也。
咳嗽上气,又痰热之侵肺,苦泄清金而又降逆之功用也。
”“象贝母,味苦而性寒,然含有辛散之气,故能除热,能泄降,又能散结。
今人乃以通治风热、温热、时气热邪,则寒能胜热,辛能散邪也。
主郁气痰核等证,则辛散苦泄,开结散郁也。
催生下乳,又其泄降之余义。
至于治疸、治疡、清喉咽,主吐衄、疗痰嗽、通二便,种种功力,无非清热泄降四字,足以赅之,要之皆象贝之功用,而市肆通行之川贝,淡泊异常,断不足以语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