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俄国的改革优秀教案

俄国的改革优秀教案

俄国的改革【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这次改革使俄国开始走向现代化;了解废除农奴制改革的背景,知道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理解改革进一步促进了俄国现代化的进程。

通过概述彼得一世改革和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培养和提高归纳概括的能力。

通过分析两次改革的背景和影响,提高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影响进行课堂交流、发言,培养“言而有据”进行表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废除农奴制改革的目的和积极影响的分析,学习运用“动机与结果”的概念分析解释历史问题。

通过阅读教材梳理两次改革的内容,进一步学习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方法。

通过阅读各种材料,分析改革背景,理解改革影响,进一步学习阅读材料、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学习“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彼得一世率团全面考察西欧国家,培养虚心学习的态度。

通过学习彼得一世改革和废除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历史发展,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进一步坚定坚持改革、深化改革的信念。

【教学重点】1.彼得一世改革。

2.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教学难点】废除农奴制改革是沙皇领导进行的资产阶级改革。

【授课类型】新课【教学准备】1.制作PPT课件。

2.剪辑视频片段:纪录片《大国崛起·寻道图强》片头(约1分半钟)和《克里米亚战争》(约2分钟)。

3.可准备《俄国领土扩张图》。

【教学方法】讲述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材料研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媒体)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剪辑视频《大国崛起·寻道图强》片头,激发兴趣、引起思考。

教师提问:视频片段中关于俄国历史发展的哪些描述给你留下较深的印象?(学生回答。

)教师继续设问:这些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俄国历史发展的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曾深刻影响俄国的两次改革。

一、彼得一世的改革(课件或板书展示)(一)改革的背景(课件或板书展示)(课件展示《莫斯科公国建立之初》、《沙皇俄国形成时期》、《彼得一世登基时》三幅不同时期的俄国疆域图)教师:观察地图,我们看到俄国领土有怎样的发展特点?(学生回答俄国的领土不断扩大。

)教师指图补充:早在9世纪时,斯拉夫人就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了俄罗斯封建国家,后来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近代“沙皇俄国”逐渐形成。

到17世纪后期沙皇彼得一世登基时,它已成为横亘亚欧大陆北部、领土面积居世界第一位的大帝国。

与历代沙皇一样,彼得一世也渴望扩张领土,进一步为俄国打通通往欧洲的出海口,但在1695年、1696年的两次对南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和1700年对北方瑞典的战争中,俄国均以失败告终。

这是为什么?请阅读教材回答。

(学生阅读并回答后,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作为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俄国的经济、文化十分落后。

1.俄国社会经济、文化的落后(课件或板书展示)那这一时期的西欧的情况如何?请回忆上期所学内容:14到17世纪,西欧发生过哪些重大历史事件或重大改变?(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14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海外殖民扩张的开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等思考、回答)教师总结:此时的西欧资本主义正蓬勃发展,遥遥领先于俄国。

面对困境,年轻的沙皇决心改变,很快,一场影响俄国历史进程的改革——彼得一世改革就展开了。

2.彼得一世向西欧的学习(课件或板书展示)1697年,一个庞大的使团从俄国出发,开始了周游欧洲列国的旅程,组织这次考察的正是沙皇彼得一世。

为了这次出行,他还专门找工匠制作了一枚沙皇印章,上面刻着:我是寻师问道的小学生。

这表明此次考察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

)向西方学习。

他学习的方式是什么?主要学到了什么?请阅读教材第21页小字,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思考并回答,教师指导学生归纳。

)彼得一世隐匿身份,学习刻苦、投入,学习内容涉及科技、国家管理等众多方面。

可以说,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哪个君主像他一样,亲自吸取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从他的行为中,我们感受到的还有他改变俄国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和坚定决心。

(二)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课件或板书展示)回国后,彼得一世很快将学习成果付诸实践,展开大刀阔斧的改革。

请阅读教材,按照要求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找到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做好标注。

2.概括改革从哪些方面展开。

)(学生阅读、标注并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用表格进行归纳梳理,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社会生活、迁都。

(三)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课件或板书展示)从刚才的总结中我们不难看出,彼得一世进行的是一场全面的改革,改革对俄国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先通过以下材料加以理解。

(课件展示材料)材料一彼得一世创建新军,实行义务征兵制……开办炮兵学校、海军学院和军医学校……引进国外的新式武器与战略战术,建立俄国第一支海军。

到彼得一世当政末期,他的陆军有20万人,海军有48艘战舰和一大批辅助舰。

材料二手工工场发展到240多个,新的工业部门也建立起来……从国外招聘大量技术专家,允许他们在俄国办厂……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及工程技术。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请阅读材料回答: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哪方面的改革内容?并概括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学生阅读并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反映了军事和经济上的改革。

军事改革使俄国军队人数增加、海军得以建立、军事技术和装备改善,极大提高了俄国的军事力量。

不久后,彼得一世发动对瑞典的战争,夺取了波罗的海沿岸的一块土地,并在此建立了新都彼得格勒,俄国终于拥有了梦寐以求的出海口。

经济改革使工业得到发展、生产技术进步,显著提高了俄国的工业水平,增强经济实力。

也就是教材总结的: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俄国的国力。

1.增强了俄国的国力(课件或板书展示)2.开启了现代化进程(课件或板书展示)有人说,是彼得一世把落后的俄国带进现代世界的门槛。

除了军事和经济层面,我们还能从哪些方面来理解这句话?(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改革不仅使俄国的军事力量和工业水平得到提高,也使俄国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缩短了俄国与西方间的距离,一跃成为欧洲的一个强国。

在增强国力的同时,开启了俄国现代化的进程,推动了俄国历史的发展。

领导这次改革的彼得一世也因此被俄国人尊称为“彼得大帝”。

彼得一世的改革有没有局限呢?请根据刚才总结的内容回答:改革全面强化谁的统治权力?(学生回答。

)改革使沙皇的专制统治更加巩固,对农奴制并没有触动,俄国依然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

(改革的局限性)强大起来的俄国在经历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后,19世纪中后期又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这次,俄国面临怎样的危机?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二、农奴制的废除(课件或板书展示)(一)农奴制的危机(改革背景)(课件或板书展示)1.农奴制的没落(课件或板书展示)19教师: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学生回答。

)社会矛盾尖锐,农奴暴动不断加剧,农奴制危机日益严重。

教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请大家阅读教材第22—23页小字部分,概括回答。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和权利;农奴遭受残酷而沉重的剥削压迫,生活极其贫困、悲惨;农奴身体状况极差,劳动效率极低。

于15世纪末产生、18世纪达到鼎盛的农奴制度,已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

就在这一时期,俄国社会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课件展示材料)材料一1804年,俄国有1200家手工工场,到50年代末发展到2800家。

……1858年,仅莫斯科一省就有蒸汽机158架。

……19世纪50年代中期,俄国的生铁产量增长了两倍,而英国增长了近30倍,俄国的生铁产量仅为英国的1/15。

同期,俄国的铁路有1500公里,而英国有1.5万公里,德国有1万公里。

材料二1861年前,俄国的农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89%,国民财富收入的71%是由他们创造的。

俄国工业劳动力只占劳动力总数的10%左右,工业的基本形式是手工工场,手工劳动为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教师:请大家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俄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根据材料二回答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发展状况:手工工场增加、已开始工业革命、铁产量增加、铁路建设得到发展。

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已有所发展,但明显落后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主要原因:封建农奴制使工业劳动力缺乏。

此外,农奴的极度贫困使得他们购买力低下,制约了国内市场的发展。

可见农奴制已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根本原因)先进的俄国人发出了这样的呼号(展示材料):我们需要自由,自由!只有自由才是我们所祈求的。

——麦列贡诺夫教师:他们需要哪些“自由”?(学生讨论并回答。

)农奴需要人身自由,新兴资产阶级需要自由劳动力。

教师:为争取“自由”,除了农奴外,还有哪些社会力量发起过斗争?(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教师总结:农奴、工人、士兵的暴动和新兴资产阶级民主派“十二月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沉重打击了沙皇统治,更使农奴制度摇摇欲坠。

2.农奴制的丧钟——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课件或板书展示)(展示《克里米亚战争示意图》)19世纪50年代,一向奉行扩张战略的沙俄为夺取黑海沿岸的巴尔干地区的控制权,发动了克里米亚战争。

(观察地图了解交战双方和大致的战争进程。

)战争结果是俄国惨败,失去在黑海与巴尔干地区的众多特权,沙皇尼古拉一世也在绝望中服毒自杀。

俄国为什么会失败?观看视频回答。

(播放视频片段,学生思考并回答。

)在这场同为争夺霸权的战争中,俄国败在军事、经济的落后,更败在社会制度的落后。

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国内危机,1860年俄国爆发了108次农民暴动,1861年猛增到1176次,农奴制的丧钟已彻底敲响。

3.农奴制的完结——废除农奴制法令的颁布(课件或板书展示)教师:结束农奴制的方式有多种。

方式一:民众组织起来,自下而上,用暴力的方式结束。

方式二:政府行动起来,自上而下,用温和的方式结束。

俄国选择了后者——改革。

请在教材上标注: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法令(板书)。

对于“主动”废除农奴制的选择,他是这样说的:“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

”这说明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

)(1)目的:挽救统治危机,维护沙皇和地主的统治。

(课件或板书)(2)法令的主要内容(课件或板书)(学生阅读教材后概括回答。

)农奴获得自由;可拥有财产、从事工商业;可赎买一块份地。

(3)法令颁布的作用及影响(课件展示或板书)作用:使大量农奴获得解放。

(出示材料)到1900年,它的工业总产值较前增长了6倍。

铁路长度从1860年的1500公里增至1900年的5.2万公里。

1866年俄国的工厂还不到3000个,但到1903年已近9000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