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技术哲学复习题(研究生)

科学技术哲学复习题(研究生)

1.简述“理论负荷论”的主要内容。

2.简述科学问题的结构。

3.什么是生态危机?它的主要表现有哪些?4.简述实验方法的特点。

5.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6.如何理解库恩的范式?7.简述技术创造活动的一般程序。

8.简述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9.简述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10.简述科学事实及其特点。

11.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性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12.简述机械论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13.简述科学认识的一般程序。

14.简述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15.简述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6.如何在现代的意义上理解“科学”。

17.简述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18.简述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及作用。

1.试述生态危机的实质及其思想、实践根源。

2.试述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

3.试述库恩的范式论科学发展模式。

4.试述逻辑实证主义论科学发展模式。

5.科学技术是否有价值?谈谈你的看法。

6.谈谈你对可持续发展观的认识。

7.试述科学问题的来源。

8.试述科学技术发展的外在条件。

9.科学家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谈谈你的看法。

10.什么是科学不端行为?它的危害有哪些?11.如何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12.如何理解科学理论的创立过程?13.如何理解技术构成的基本要素?14.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有什么负面影响,你怎么认识?15.如何理解科学精神?1.简述“理论负荷论”的主要内容。

“理论负荷说”也称“观察渗透理论” ,由美国科学哲学家汉森在《发现的模式》(1958)一书中加以阐述。

汉森认为,观察并非只是感官对观察对象“刺激”的机械反映,而是受观察者背景理论的影响和支配的。

具有不同知识背景或不同理论观点的人,对同一对象会形成不同的观察结果。

“纯粹中性”的观察是不存在的。

汉森认为,观察过程是一个物理过程与心理过程融为一体的过程。

眼睛从观察对象得到光的刺激而形成视网膜上的图像,这是物理过程,这时还不是真正“看到”。

“看到”是一种视觉经验,属于心理过程,它把外来的刺激与过去的认识结合在一起。

观察者对感觉材料的反应,总是有意无意地用一种概念模式去套眼前的这些感觉材料,使它适应于自己过去较熟悉的材料,因而形成个人对同一对象的反应有各种程度不同的差异。

汉森设想开普勒和第谷一起在山上看日出,“第谷看见的是太阳从固定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而开普勒看见的却是静止的太阳底下滚动着的地平线”。

2.简述科学问题的结构。

科学问题的结构:问题的指向、研究的目标、求解的应答域以及疑问项等要素及其相互间关系。

疑问项(提问的内容)和解答域(问题论述中所确定的界限)是基本组成部分。

疑问项:科学问题的主体,指出了科学研究的对象。

解答域:问题论述中所确定的域限,并假定所提出的问题的解必定在这个域限之中。

尽管这种预设仍是一种猜测,是可错的,但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却能起定向和指导作用。

科学问题的结构是指形成科学问题的已知要素和未知要素之间的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

科学问题的内在结构是指科学问题内部的未知疑项和已知定项组成的逻辑关系。

科学问题的外在结构是指提出和解决科学问题所涉及的已知背景知识域和未知潜在问题集之间的相互联系。

3.什么是生态危机?它的主要表现有哪些?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生态危机的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由于对生态系统中物质条件基础的破坏,引发的生命系统与生命支持系统之间的不和谐。

机械、物理和化学等非生命的人工变革活动,是导致此类问题的原因;第二类生态问题是人工自然直接导致生命体之间的不和谐。

第二类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工生命的产生。

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土地荒漠化:沙化、盐碱化等去生命变化;空气和水资源污染:生化污染为主;矿物资源储量减少;大量生物物种减少和新的危险生物出现;人口过度膨胀:造成人与其它物种的不平衡,人与人的不平衡以及人与支持系统的不平衡;间接表现:某些被认为是自然灾害的现象,可能是人为的结果,即生态危机的表现之一。

4.简述实验方法的特点。

实验:根据科学研究目的,运用科学仪器和设备等物质手段,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以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特点:1)实验方法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2)实验方法可以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在极端的条件下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3)实验方法可以再现、加速、延缓或模拟研究对象;4)实验方法是一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方法。

5.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1)自然界的物质性。

马克思: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先在性。

恩格斯:“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2)物质的运动性。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中;承认相对静止状态的存在;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和运动是永恒存在的,永无止境地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

这种永恒存在和永无休止的转化过程,就表现为空间、时间的无限性。

(3)运动的规律性。

规律是恒有的;物质运动所遵循的规律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的;规律是历史的。

(4)规律的可认识性。

规律是客观的;规律具有稳定性和重复性;规律具有普遍性。

6.如何理解库恩的范式?范式:指从事同一个领域的研究的学者所持有的共同的信念、传统、理念和方法。

库恩指出范式是在某一个指定时间内一系列限定某一个科学学科的活动。

他在其书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定义科学范式为:那些被观察和被检查的,那些会被提出的相关问题以及其希望被解答的,问题如何组织,科学结论如何被解释。

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系统阐述的,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范式概念是库恩范式理论的核心,而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

库恩指出:“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

”“我采用这个术语是想说明,在科学实际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统统在内的范例——为某种科学研究传统的出现提供了模型。

”在库恩看来,范式是一种对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承诺,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学家的共同信念。

范式的特点是:(1)范式在一定程度内具有公认性;(2)范式是一个由基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等构成的一个整体,它的存在给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纲领;(3)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

7.简述技术创造活动的一般程序。

1、课题规划:明确技术问题,对选题进行评估;2、技术设计:原理构思、方案设计;3、技术方案评价;4、技术实施:研制、试验;5、技术鉴定8.简述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需要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可行性原则9.简述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相互联系:1、研究对象都是自然界,都要遵守自然界的规律;2、研究方法有相通之处;3、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类利用、控制、改造、创造和保护自然的需要;4、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5、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相互区别:1、研究对象是不同的物;2、性质不同;3、追求目标不同;4、基本矛盾不同;5、思维方式不同;6、成果形式不同;7、评价标准不同;8、生产力形态不同;9、更新速度和生效时间不同;10、竞争形式不同;11、与市场关系不同;12、对研究者素质要求不同;13、对社会的影响不同。

10.简述科学事实及其特点。

概念:科学事实是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

可分为:客体与仪器相互作用结果的表征,对观察实验所得的结果的陈述和判断。

特点:个别性、可复核性、精确性、可靠性。

11.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性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科性质:主要指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功能。

自然辩证法以自然和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主要是用哲学方法进行研究,作出哲学结论,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创造自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12.简述机械论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主要内容:1宇宙象空架子,绝对静止——绝对空间;2 时间永远以等速流逝,与物体运动无关;3机械运动是唯一的运动规律,宇宙是一架大机器;4分析,分解的方法是研究自然的主要方法。

科学基础:经典力学的发展。

霍布斯:机械位移是物体的唯一运动形式,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受机械运动原理的支配,人和自然没有本质区别;将牛顿关于因果联系的思想引入哲学,提出了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律。

洛克:把组成物体的物质微粒的空间结构和数量组合看作是决定一切物体特征的内在根据,认为自然事物的一切特殊性都由物质微粒量的机械组合决定。

拉·美特利:物质是惟一的客体,是存在和认识的惟一根据;给机体和心灵活动形式作了机械论的解释,认为人与动物没有性质上的不同。

霍尔巴赫:运动是纯粹的机械运动,并且把因果联系归结为机械的因果必然性。

13.简述科学认识的一般程序。

1科学问题的提出;2科学事实的发现;3科学假说的提出;4科学理论的发现;5理论体系的建构;6科学理论的评价和确认。

14.简述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1)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2)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3)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

有机整体性,动态开放性,自组织性系统自然观是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包括】:人类自然观的发展;自然物质系统的辩证法原理,及其运用这一原理和方法经营事业实现无废循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辩证法、基本特征;自然界物质系统运动的源泉(或机理、基本形式);物质系统层次结构的辩证法;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生命起源的辩证法;人类起源的辩证法;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人类自然观的变革;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15.简述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2)人改造自然是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 (3)人既是自然的消费者又是自然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