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的临床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5-04-09T14:59:28.21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3期供稿作者:陈世珍
[导读]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人类面临的主要公共健康问题之一。
陈世珍
(黑龙江省农垦哈尔滨管理局青年农场医院 150036)
【摘要】目的探讨流行性感冒的临床治疗体会。
方法对2014年11月~12月我院收治的39例流行性感冒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资料分析。
结果39例患者经过治疗以后均取得良好效果,未出现死亡病例。
结论运用合适的方法,流感的症状能迅速得到改善,疗效显著。
【关键词】流行性感冒治疗
【中图分类号】R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3-0175-02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人类面临的主要公共健康问题之一。
近年来禽流感病毒H5N1连续在亚洲多个国家造成人类感染,形成了对公共卫生的严重威胁,同时也一再提醒人们,一次新的流感大流行随时可能发生[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11月~12月我院收治的39例流行感冒的患者,其中男15例,女24例;年龄1岁~69岁;患者有畏寒、发热,四肢疼痛、头昏、头痛、打喷嚏、鼻塞、流涕、咽痛、有少量黏液痰等症状。
1.2方法隔离患者,流行期间对公共场所加强通风和空气消毒,避免传染他人。
合理应用对症治疗药物,可对症应用解热药、缓解鼻黏膜充血药物、止咳祛痰药物等。
及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只有早期(起病1~2天内)使用,才能取得最佳疗效。
抗流感病毒化学治疗药物现有离子通道M2阻滞剂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两类,前者包括金刚烷胺(amantadine)和金刚乙胺
(rimantadine);后者包括奥司他韦(oseltamivir)和扎那米韦(zanamivir)。
1.2.1离子通道M2阻滞剂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
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活性,抑制其在细胞内的复制。
在发病24~48小时内使用,可减轻发热和全身症状,减少病毒排出,防止病毒扩散。
金刚烷胺在肌酐清除率≤50ml/min时酌情减少用量,并密切观察其不良反应,必要时停药。
血透对金刚烷胺清除的影响不大。
肌酐清除率<10ml/min时金刚乙胺应减为100mg/d;对老年和肾功能减退患者应监测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主要有:中枢神经系统有神经质、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和轻微头痛等,其发生率金刚烷胺高于金刚乙胺;胃肠道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和呕吐。
这些不良反应一般较轻,停药后大多可迅速消失。
1.2.2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1.2.2.1用法和剂量:奥司他韦为成人75mg,每天2次,连服5天,应在症状出现2天内开始用药。
儿童1岁以内不推荐使用。
扎那米韦为6岁以上儿童及成人剂量均为每次吸入10mg,每天2次,连用5天,应在症状出现2天内开始用药。
6岁以下儿童不推荐使用。
12.2.2不良反应:奥司他韦不良反应少,一般为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也有腹痛、头痛、头晕、失眠、咳嗽、乏力等不良反应的报道。
扎那米韦吸入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痛、恶心、咽部不适、眩晕、鼻出血等[2]。
个别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使用后可出现支气管痉挛和肺功能恶化。
1.2.2.3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无需调整扎那米韦的吸入剂量。
对肌酐清除率<30ml/min的患者,奥司他韦减量至75mg,每天1次。
需要注意的是:因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甲、乙两型流感病毒均有效且耐药发生率低,不会引起支气管痉挛,而M2阻滞剂都只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效且在美国耐药率较高,因此美国目前推荐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仅有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只有有证据表明流行的流感病毒对金刚烷胺或金刚乙胺敏感才用于治疗和预防流感。
对于那些非卧床的流感患者,早期吸入扎那米韦或口服奥司他韦能够降低发生下呼吸道并发症的可能性。
另外自2004年以来,绝大多数H5N1病毒株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敏感,而对金刚胺类耐药,因此确诊为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的患者或疑似患者推荐用奥司他韦治疗。
1.2.3并发症的治疗,肺炎型流感尤其重症患者往往有严重呼吸窘迫、缺氧,严重者可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应给予患者氧疗,必要时行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治疗。
对于中毒型或胃肠型流感患者,应注意纠正患者水电解质平衡,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2.结果
39例患者经过治疗以后均取得良好效果,未出现死亡病例。
3.讨论
隔离患者,流行期间对公共场所加强通风和空气消毒,切断传染链,终止流感流行。
流行期间减少大型集会及集体活动,接触者应戴口罩。
目前接种流感病毒疫苗是当今预防流感疾病发生、流行的最有效手段。
当疫苗和流行病毒抗原匹配良好时,流感疫苗在<65岁的健康人群中可预防70%~90%的疾病发生。
由于免疫系统对接种疫苗需要6~8周才起反应,所以疫苗必须在流感季节到来之前接种,最佳时间为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
由于流感病毒抗原性变异较快,所以人类无法获得持久的免疫力,进行流感疫苗接种后人体可产生免疫力,但对新的变异病毒株无保护作用。
因此在每年流感疫苗生产之前,都要根据当时所流行病毒的抗原变化来调整疫苗的组成,以求最大的保护效果。
流感疫苗包括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
至今对于病毒快速有效的减毒方法和准确的减毒标准仍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减毒疫苗仍不能广泛应用。
现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流感病毒疫苗以纯化、多价的灭活疫苗为主[3]。
流感疫苗和抗病毒剂使用指南推荐,每年接受一次流感疫苗接种的人员包括:学龄儿童;6个月至4岁的儿童;50岁以上的成年人;6个月至18岁的高危Reye综合征(因长期使用阿司匹林治疗)患者;将在流感季节怀孕的妇女;慢性肺炎(包括哮喘)患者;心脏血管(高血压除外)疾病患者,肾、肝、血液或代谢疾病(包括糖尿病)患者;免疫抑制人员;在某些条件下危及呼吸功能人员;居住在养老院的人员和其他慢性疾病患者的护理人员;卫生保健人员;接触年龄小于5岁和年龄大于50岁的健康人员和爱心志愿者(特别是接触小于6个月婴儿的人员);感染流感可引发严重并发症的人员。
流感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注射部位疼痛,偶见发热和全身不适,大多可自行恢复。
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
参考文献
[1] 陆权.小儿流行性感冒的治疗[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2):84-86.
[2] 黄琦芸,印杰,吴伟洁,吕迁洲.流行性感冒预防和治疗方法的进展[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3.22(7):436-440.
[3] 王淑媛.浅谈流行性感冒的针灸治疗[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23):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