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胰岛素和二甲双胍联合应用治疗2型糖尿病

胰岛素和二甲双胍联合应用治疗2型糖尿病


[ 摘要] 目的 比较磺酰脲类降糖药继发性失效 2 型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或单独增加胰岛 素剂量的疗效。方法 选择 3 6 例2 型糖尿病患者, 所有患者均有使用胰岛素的适应证并且无使用二甲双胍的 禁忌证, 入选患者随机进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和单纯胰岛素治疗。观察治疗 6 ~ 8 周前后上述指标的改变情况。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三酰甘油( T G ) 降低、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 D L C ) 升高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 0 5 ) , 胰岛 素联用二甲双胍治疗( A ) 组变化非常显著( P< 0 . 0 1 ) ; A组体质量指数( B M I ) 、 胆固醇( T C ) 、 纤维蛋白原( F N ) 、 胰岛素抵抗指数( H O M A I R ) 降低均有差异( P< 0 . 0 5 ) , A组空腹胰岛素( F I n s ) 降低有差异( P< 0 . 0 1 ) , B组空腹 F I n s ) 增高有差异( P< 0 . 0 5 ) ; B组其余相应指标治疗前后变化无差异( P> 0 . 0 5 ) 。结论 胰岛素联用 胰岛素( 二甲双胍治疗 2 型糖尿病能更好控制血糖、 降低胰岛素剂量、 改善胰岛素抵抗、 体质量和血脂。 [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胰岛素; 二甲双胍 [ 中图分类号]R 5 8 7 . 1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 6 7 2 6 7 9 0 ( 2 0 0 9 ) 0 1 0 0 6 4 0 2
发病初期的 2型糖尿病患者, 应用口服降糖药 血糖大多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但在 5~ 1 0年后, 只有 5 0%的患者血糖仍能控制满意。尤其是最初 对磺酰脲类降糖药有效的糖尿病患者, 每年有 5 % ~ 1 0 %发生继发失效。 磺酰脲类失效的 2型糖尿病患者, 有些全部改 用胰岛素治疗, 有些则以胰岛素联合口服二甲双胍 治疗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 0 0 9年 2月第 1 2卷第 1期 C h i nJ C l i nH e a l t h c , F e b r u a r y 2 0 0 9 , V o l . 1 2 , N O . 1
·6 5 ·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对照( x ± s ) 组别 A组 B组 组别 A组 B组 例数 1 8 1 8 B M I ( k g / m) 治疗前 治疗后
H D L C ( m m o l / L ) 治疗前 治疗后
F N ( m g / d l ) 治疗前 治疗后
a 3 1 0± 1 3 0
a b b 5 . 7 2± 1 . 1 44 3 . 7 1± 1 . 5 61 0 . 8 3± 0 . 1 11 3 2 8± 1 6 0 . 3 5± 0 . 8 4 . 5 4± 0 . 7 2 . 4 0± 0 . 5 1 a a 5 . 6 4± 1 . 2 7 5 . 6 3± 1 . 3 3 . 5 6± 1 . 6 22 0 . 9 2± 0 . 1 21 3 2 6± 1 6 0 . 3 0± 0 . 4 1 . 2 0± 0 . 1 1
[ 5 ] [ 3 , 4 ]
胰岛素血症状态。 对磺脲类降糖药继发性失效的 2型糖尿病患者 予以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既可改善胰岛素抵 抗, 又可恢复胰岛 β细胞功能, 两者均有利于 “ 糖 毒” 与“ 脂毒” 等因素的缓解, 同时明显改善 2型糖 尿病患者的高血糖、 高胰岛素血症、 高血脂、 高体质 量指数、 高纤维蛋白原水平( P< 0 . 0 5 ) , 从而有效减 少血管内粥样斑块和血栓形成, 防治动脉硬化性心、 脑 血 管 病 发 生, 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
a 2 6 . 4± 2 . 3 2 0 . 2± 2 . 4 2
F P G ( m m o l / L ) 治疗前 治疗后 9 . 2± 2 . 8 6 . 2± 0 . 4 6 . 4± 0 . 2
F l n s ( m u / L ) 治疗前 治疗后
b 1 4 . 5± 9 . 8 1 0 . 4± 5 . 2 a 1 4 . 4± 9 . 7 1 9 . 4± 9 . 5
3 2 5± 1 6 0
a b 注: 与治疗前比较, P< 0 . 0 5 , P< 0 . 0 1
生增多, 以致血糖浓度升高; 胰岛 β 细胞缺陷, 分泌 胰岛素迟钝, 第一高峰消失或其分泌胰岛素异常, 以 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引起高血糖。持续或长期高血 糖刺激, 细胞分泌增多, 但由于受体或受体后异常 β 而呈胰岛素抵抗性及过度的负荷, 胰岛的储备功能 耗损, 以致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 最终 β 细胞功能 衰竭而发病。 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通过控制饮食 动
[ 1 ]
A组 服 二 甲 双 胍 岛素) , 分 2次 早 晚 餐 前 下 注 射, 2 5 0~ 5 0 0m g , 3次 / d, 睡前加用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甘精胰岛素或中效胰岛素, 胰岛素剂量根据血糖调 整。血糖 的 监 测 为 毛 细 血 管 血 糖, 每周监测血糖 1~ 2次, 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剂量, 疗程设定 6~ 8 周。 1 . 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以均数 ±标准差( x ± s ) 表示, 采用 t 检验。 2 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 T G降低、 H D L C升高均差异有 统计学 意 义 ( P<0 . 0 5 ) , 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 0 1 ) ; A组 B M I , T C , F N , H O M A I R降低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 0 . 0 5 ) , 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 0 5 ); A组 F I n s降 低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 P< 0 . 0 1 ) , B组 F I n s 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 两组血糖治疗后 F B 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0 . 0 5 义( P> 0 . 0 5 ) , 见表 1 。 3 讨论 2型糖尿病的发病主 要 在 于 胰 岛 素 的 分 泌 不
8 ] 展[ 。在需要使用较大剂量胰岛素控制血糖的 2型
、 适当运
及口服磺脲类药物
[ 6 ]
多数可将血糖控制在正
常范围, 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 多会出现磺脲类降 糖药继发性失效。 高B M I 并发 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高游离脂肪 酸( F F A ) 抑制肝糖利用并下调肝胰岛素受体, 形成 肝胰岛素抵抗 I R ; 高F F A还可使肌肉、 脂肪氧化增 加, 葡萄糖氧化利用减少, 形成外周 I R ; 长期高 F F A 水平对胰岛 β细胞有脂毒性作用, 从而使糖尿病的 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障碍加重。磺脲类降糖药继 弥补了 发性失效 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治疗, 内源性胰岛素不足纠正患者的高血糖状态, 减少长 期高血糖对胰岛 β细胞的毒性, 使血糖控制在理想 水平, 减轻脂代谢紊乱, 防止或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
· ·6 4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 0 0 9年 2月第 1 2卷第 1期 C h i nJ C l i nH e a l t h c , F e b r u a r y 2 0 0 9 , V o l . 1 2 , N O . 1
·临床研究·
胰岛素和二甲双胍联合应用治疗 2型糖尿病
金佃民, 蒋磊
( 安徽省立新安医院药械科, 合肥 2 3 0 0 2 2 )
作者简介: 金佃民, 主管药师, E m a i l : J D M 5 9 1 5 @1 6 3 . c o m

有8 0 %的 2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均有过食及肥 胖病史, 肥胖是产生胰岛素抵抗性的主要原因。 2型糖尿病的发病与下列三点关系密切: 胰岛 素受体或受体后缺陷, 发生胰岛素拮抗而使糖摄取 和利用减少, 以致血糖过高; 在胰岛素相对不足与拮 抗激素增多条件下, 肝糖原合成减少, 分解及糖原异
( 收稿日期: 2 0 0 8 0 9 1 0 )
0 . 0 5 ) 。 二甲双胍属双胍类口服降糖药, 对胰腺 β细胞 无刺激作用, 其降糖作用主要通过抑制肝糖的输出, 促进外周胰岛素靶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还 可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数量和亲和力, 改善肌肉、 脂肪 组织胰岛素受体酪氨酸激酶活性, 提高组织对胰岛 素的敏感性, 增强内源性胰岛素活性, 缓解体内的高
2 ] 足, 而这种分泌不足在糖尿病前期即已存在 [ 。约
。本文观察目的是在这两种情况下胰岛素
的治疗效果, 为临床合理应用胰岛素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 . 1 一般资料 本组 3 6例为安徽省立新安医院内 分泌科 2 0 0 8年 1月至 6月住院的 2型糖尿病患者, 最初口服磺酰脲类至以后逐渐出现血糖升高, 临床 排除饮食、 运动、 应激及其他疾病、 药物影响。 3 6例患者分为两组: A组为磺酰脲类, 失效后 8例, 其中男 改以胰岛素和二甲双胍治疗, 病例为 1 性1 1例, 女性 7例。年龄( 5 0± 9 ) 岁, 体质量指数 ( B M I ) 为( 2 6 . 4± 2 . 3 ) k g / m, 病程( 1 0± 6 )年。 B 组为磺酰脲类失效后全部改以胰岛素治疗, 病例为 1 8例, 其中男性 1 2例, 女 性 6例。年 龄 ( 5 1±8 ) 岁, B M I 为( 2 5 . 9± 2 . 5 ) , 病程( 1 0± 5 )年。 1 . 2 治疗方法 B组在饮食控制与适量运动的基 础上, 以中效、 短效混合型人胰岛素( 丹麦诺和诺德 公司生产, 内含 3 0%常规人胰岛素, 7 0% 中效人胰
7 ] 生和发展 [ 。治疗后两组 T G水平均显著降低( P<
糖尿病患者中, 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有பைடு நூலகம்于提高疗 效, 达血糖控制的每日胰岛素需要量比单纯胰岛素 治疗时少 2 0 %以上。 参考文献
[ 1 ] 叶任高, 陆再英. 内科学[ M] . 6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 版社, 2 0 0 4 : 8 2 1 8 3 1 . [ 2 ] 赵赛, 朱雄, 王尔华. 口服 2型糖尿病药物的研究进展 [ J ] . 安徽医药, 2 0 0 6 , 1 0 ( 3 ) : 1 6 1 1 6 3 . [ 3 ] 王晓刚, 龚健. 糖尿病患者的科学饮食模式[ J ] . 中国 临床保健杂志, 2 0 0 6 , 9 ( 1 ) : 9 6 . [ 4 ] 刘建萍, 张卫, 汪玉如. 老年糖尿病饮食治疗[ J ] . 中国 临床保健杂志, 2 0 0 7 , 1 0 ( 1 ) : 5 7 . [ 5 ] 杨欣, 朱德发. 老年糖尿病运动治疗[ J ] . 中国临床保 健杂志, 2 0 0 7 , 1 0 ( 1 ) : 1 1 1 2 . [ 6 ] 汪玉如, 刘建萍, 张卫. 老年糖尿病抗糖尿病药物的合 理选择[ J ] .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 0 0 7 , 1 0 ( 1 ) : 9 1 0 . [ 7 ] 杜旭昶, 赵武利. 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 4 2例临床分 析[ J ] . 新乡医学院学报, 2 0 0 6 , 2 3 ( 4 ) : 4 0 2 4 0 3 . [ 8 ] 邹若飞. 2型糖尿病口服降血糖药物的选择[ J ] . 安徽 医药, 2 0 0 5 , 9 ( 1 2 ) : 9 4 3 9 4 4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