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语法
五、词类活用
• (一)名词用如动词 晋灵公不君 君哉,舜也 韩愈《原道》:人其人,庐其居,火其书。 • (二)使动用法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驚姜氏 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使动用法有时要改变读音。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食以草具 晋君饮赵盾酒 无生民心 楚兵虽强,天下负之以 不义之名 武丁朝诸侯 欲因此时降武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 妇 4、名词的使动用法 生死而肉骨
十、句首句中语气词
• 夫,表示发议论。 • 其,表示委婉的语气,又可加重反问语气。 • 惟(唯、维,古文字多作“隹”),文首引出 年月日,表示希望,帮助判断,表示强调。 • 繄,同最后一种“唯”。左隐元:“尔有母 遗,繄我独无”,左襄14:“王室之不坏, 繄伯舅是赖”。 • 盖,发语词,多表示不能确定。论语:“我未 见好仁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二、叙述句
• 叙述句:以动词作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 行动变化的句子。 • 一般的结构:主语+谓语[=述语+(宾语)] 主+述:晋文公卒。 主+述+宾:晋侯秦伯围郑。 主+述+间宾+直宾:公赐之食。
• 上古汉语叙述句的特殊之处: 1、可以带双宾语的动词较多。 闭之门 夺之食 立之君 为之所 2、可以将要强调的宾语前置,用“是”、 “之”、“实”、 “焉”复指。 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六年)
於(于、乎)
• 於,(1)最常见的用法是引进动作行为的 处所、对象、时间,可以翻译成:在、 到、从、向、对于、在……方面等。 • (2)引进比较对象。(3)引进行为的主 动者(被动句中)。 • 于yú、於yū本来不同音,但用法很难区 别,甲骨文、西周金文、《尚书》只用 “于”,春秋晚期才有“於”。 • 乎、於是音近的同义词。
• (三)为动用法 表示主语为宾语发出动作,动词的宾语既 不是受事,也不是施事,而是动作行为的 目的。 邴夏御齐侯 伯夷死名 天生民而立之君
• (四)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 主观上认为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贵五穀而贱金玉 2、名词的意动 把……当作…… 友风而子雨
• (五)名词作状语 1、表示比喻 豕人立而啼 2、表示对人的态度 虏使其民 NVO 像VN一样VO 3、表示处所或工具 舜勤民而野死 • (六)不及物动词作状语 争割地而赂秦 坐而假寐
“者”和“所”
• 特殊的指示代词,或说关系代词。
•者
用法:1、加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或 主谓结构后,构成一个名词性的结构,即 转指。 仁者不忧 2、复指,即自指。 仁者,人也; 义词前,构成一个名词 性的结构,表示动作的受事,即转指。 见者VS所见
转指施事
转指受事
八、连词
• 两种连词:(1)连接两个并列的名词:与 、及、暨、越(《尚书·大诰》:大诰尔 多邦越尔御事) (2)连接两个谓词或分句:而、以、 且、则、故、于是、是故、然、虽、况、 苟、如、若、纵等。可以表示提起、并 列、假设、让步、选择、原因等。
而
• 连接两个谓词(形容词或动词)或分句, 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的联系。 • “而”不连接名词,如果连了,那么该名 词在句子中是谓词性的。 • “而”可以用于顺接(前后无转折),逆 接(前后有转折)。 • “而”用在状语和谓语之间,可以翻译成 “地”。
所见者
2、所+V或adj 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 或……的地方(可以是抽象的地方)。 马之所生 文王之所辟风雨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3、所+介词 构成一些固定说法,实质 也是转指,转指介词的宾语。 所以 所从 所由 所为 所与 所以,有时可以省去“以”:欲以所事 孔子事之。 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
以
• “以”有和“而”一样的用法,即顺接, 但“以”多明确地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是 前一个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 “以”也可以用在状语和谓语之间,同 “而”。
则
• 用在两个分句之间,翻译成“就”,前分 句是条件,后分句是结果。 • 其他用法:(1)表示意料之外;(2)两 个分句并用,表示比较。
九、介词
• 一般的说法:介词的作用是把一个名词介 绍给谓词。教材中把“之”也看成介词, “之”是把一个名词介绍给另一个名词。 • 现代汉语介词很多,古代汉语介词相对较 少,有:以、於(于)、为、与、因、自 、由等等。
以
• 由动词义虚化而来。 • 表示工具、方式,翻译成“用”;表示原 因,翻译成因为。 • 以字结构可以放在动词前或后。 • 以的宾语可以提前,表示强调,也可以承 前省略。 • 固定用法:是以 所以 无以 有以
四、疑问词
• 重点:疑问代词作宾语必须前置。 • 疑问代词、副词:谁、孰、何 奚、胡、曷(害)、安、焉、恶(乌) 固定用法:如何 何如 若何 何若 奈 何 如……何 若……何 奈……何 如 之何其 若之何其 孰与 恶乎
• 疑问语气词:乎(虖) 諸=之乎 與(歟) 邪(耶) 哉 固定用法:其……乎? 無乃……乎?得 無……乎? • 表示反问的三种习惯说法: 1、不亦……乎? 2、何以……为?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3、何……之有?
十一、词头、词尾
• 有 (1)名词词头,多用于专有名词前。 (2)形容词词头。(3)动词词头。 (《七月》:有鸣仓庚。) •其 动词或形容词词头。 • 动词词头:言 于 薄 载 诞 式 聿 無 不 (《大雅·文王》:無念爾祖,聿 修厥德。/《生民》:上帝不宁,不康禋 祀。) • 形容词词尾:然 乎 焉 如 爾
六、人称代词
• 第一人称:我 吾 余(予) 我、余出现得早,甲骨文就有;吾,大 概西周末年才有。 《庄子· 齐物论》:今者吾丧我。 又有:朕 卬 台 • 第二人称:女(汝) 爾(尔) 而 若 乃 《康诰》:朕心朕德,唯乃知。
• 第三人称: 其 定语 之 宾语 彼 主语 • 己称代词:己(与人相对,作主语、宾语)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反身代词:自(作状语) 自知而后知人。
• 3、连词(指示代词的语法化) 天子焉始乘舟。
三、否定词
• 否定副词:不、弗、無(毋)、勿、未、 否、非(匪) • 否定动词:無(无、毋、亡)、靡、罔、 蔑 • 否定代词:莫
• 重点:有“不”、“毋”、“未”、“莫” 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中,代词宾语一般前 置。 • “不”与“弗”用法有别,“弗”一般否 定及物动词,弗=不之 公弗许=公不之许
之
• (1)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略等于“的” 。 • (2)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分 成两种情况:a.加在前一个分句的主谓之间, 表示语意未完;b.加在主谓结构之间,使之成 为名词性结构,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 • {主+之+谓}的结构偶尔可以单独成句,如: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上古汉语语法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张富海 zhangfuhai@ 15010895877
一、判断句
• 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表 示判断的句子。 • 上古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格式:A,B也。 • 上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格式:A者,B也。 • 判断句中有时加动词“为”,这个“为” 有人认为是系动词。 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
• 判断句中常出现的一些虚词: • 1、是:代词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乃:副词,加强肯定 吾乃梁人也。 3、惟、维:副词,表示肯定语气 予惟小子。 4、非:副词,表否定,否定整个谓语 是非君子之言也。
“也”的用法
1、句末:(1)表示判断;(2)表示说明原 因;(3)表示深信不疑;(4)表示命令。 2、句中,表示顿宕或标记话题:(1)主语后; (2)时间词后;(3)复句的第一个分句 后。
• 叙述句中的被动句:主语是受事的句子。 1、无标记 2、于字式 3、为字式 4、为……所式 5、见字式 6、被字式
“焉”字的用法
• 1、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是”或“之”: 虢叔死焉//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 2、语气词(指示代词的虚化): 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 至焉。 旃(=之+焉):善人富謂之賞,淫人富謂之殃。 天其殃之也,其將聚而殲旃。(左传襄公二十八 年)
七、指示代词
• 指示代词:起指示(指别)或称代 作用的词。上古汉语的指示代词极 为复杂。 • 近指:此 斯 兹 • 远指:彼 夫 伊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秦 风·蒹葭》)
• 兼指代词(不分遠近):是 之 实(寔) 时 厥 其 爰 焉 若 然 爾 子女玉帛,则君有之(《国语·晋语》) 夙夜在公,寔命不同(《召南·小星》) 汝后稷,播时百穀(《尧典》) 俶载南亩,播厥百穀(《小雅·小田》)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魏风·硕鼠》)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君子哉若人(《論語·憲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