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教学目的要求旅游文化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种知识综合的学科。
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多学科的知识,挖掘旅游文化体验中蕴含的历史知识。
教学中要紧扣职业岗位工作流程所涉及的内容,调整旅游文化教学中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对旅游文化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其人文素质。
知识能力结构1、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与旅游文化的区别。
2、掌握中国历史文化基本常识。
善于挖掘旅游人文资源中的历史文化,利用历史文化,并从理论上指导旅游人文资源的建设与开发。
3、熟悉运用旅游文化的审美的功能,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中国历史基本线索,历史常识。
难点:精选与旅游文化有关的内容,使其纳入课程体系中,形成有机联系。
素质教育关注点通过实践调查了解本人的姓氏文化,积淀宝贵的民间习俗知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形成知识的能力。
激发学生传承姓氏文化传统的美德,教学手段方法启发式教学、看音像资料。
主要教具设备材料多媒体、网络教案:第二章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导言:研究历史文化要达到的目的,是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找出普遍性的意义,具有不可改变性和不可创造性。
主要是教育的功能;研究旅游文化要达到的目的在于发掘其表现形式及其个性意义,着重从主观审美角度来扩展它的价值,张扬其能激起旅游动机的价值。
旅游文化则具有可塑造性,可以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其亮点就在它的特色和它的文化底蕴。
主要是审美的功能,区别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主动地挖掘旅游人文资源中的历史文化,利用历史文化,并从理论上指导旅游人文资源的建设与开发,就能使我们的旅游研究、教学、实践不再停留于表面层次。
第一节中国历史概述一、中国历史纪元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
二、中国历史发展阶段1.原始社会原始群时期: 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氏族公社时期:母系氏族公社——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父系氏族公社——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
神话传说:三皇五帝2、奴隶社会夏商奴隶制形成和发展时期禹——启(夏)——汤(商)西周奴隶制完善时期3、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春秋五霸另一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战国时期--- 战国七雄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简述:百家争鸣、天文学、医药学诸子百家:老子、庄子、孔子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鲁国人。
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
汉代已有人称孔子为“素王” ,意思是说孔子有王者之德,无王者之位。
换言之,“素王”就是思想文化领域的无冕之王。
清代统治者封给他一个称号:“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概是二千多年中读书人的最高头衔。
墨子、孙子、韩非子4、秦至清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时期秦汉时期秦始皇在灭亡六国之后,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集权王朝。
秦始皇一方面创设了影响深远的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广郡县制;另一方面,又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随着进一步北征匈奴、南服百越等措施的实行,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
楚汉战争结束后,胜利者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
汉初在诸多制度上承袭了秦制,又实行了轻徭薄赋的政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军阀相争。
经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角逐,形成了以曹操、刘备和孙权为首的三大力量,三足鼎立。
三国末年,司马氏家族逐渐控制魏国政权,随之先后出兵消灭了昏庸、腐朽的蜀汉和孙吴两国,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司马炎代魏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316 年西晋灭亡,317 年司马睿称帝,设都建康,史称东晋。
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时期隋:581年,杨坚废北周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 年灭陈,统一中国。
唐:618 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唐。
907 年,朱温废唐自立,建后梁,唐亡。
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时期(907 年到1368 年)907-960 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
同时在山西和南方先后出现了北汉、前蜀、吴、闽、吴越等10 个割据政权,史称“五代十国”。
916 年,北方契丹族建契丹国,后改辽。
960 年,赵匡胤建都开封,史称北宋。
1038 年,西北党项族建大夏国。
1115 年,东北女真族建金国。
1271 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建都大都。
5、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1840 年--1919 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 年一1949年)第二节中国历史文化常识一、朝代和国号名称的由来1.几种由来形式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纷繁。
每朝的创建者要首手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
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
名不正言不顺,确立了国号就名正了,代表一个新的国朝从此诞生。
同时这也是有说法的:《史记·五帝本纪》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那么国号由什么决定呢?一般来说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2.主要朝代和国号名称由来举例夏:据传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 。
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后,才称“夏” 。
商: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
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
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
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
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秦: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羊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
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汉: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 。
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明:朱元璋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起义军,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
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 ,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
所以又称“光明教” 。
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其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
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
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 。
清: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
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
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
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州” ,把“金”改为“清”。
在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代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是“铁”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 。
“金”改“清”的原因,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
搜索作业:唐、宋、元国号的来历?二、帝王、皇族、皇戚称谓与帝王的号1. 帝王、皇族、皇戚称谓2. 帝王的号(1)谥号(2)庙号(3)尊号(4)全称(5)年号(6)陵号三、天干、地支与历法、四时、节气、候、时辰1. 天干、地支十天干,十二地支,字字都具有无量义,妙不可言!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一定顺序组合,共六十个单位,成为一个周期,称为六十甲子,周而复始。
2. 历法、四时、节气、候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 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五、科举制度与四书五经、三纲五常1. 科举制度: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科举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
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发明。
科举始于605 年时的隋朝,发展并成熟于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才在1905 年被废除,持续了整整1300 年。
科举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了不论门第、以考试产生的「士大夫」阶层。
邻近中国的亚洲国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鲜也曾引入了这种制度来选拔人才。
现代社会选拔公务员的制度亦是从科举制间接演变而来。
宋朝人画的《科举考试图》六、其它知识1、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
可以概括分为五种:谥号、庙号、尊号、绰号。
绰号又称为混号。
大都是根据他的身材、相貌、性格、行为等奇异特征而命名。
战国时齐国东郭有位采桑女,长得奇丑、脖子上还有个大肿瘤,故号为「宿瘤女」。
《红楼梦》中「凤辣子」(指王熙凤),由于性格十分泼辣,故被号为「泼辣货」、「凤辣子」后来亦有人以官爵、地位和名望来代替个人姓名。
(1)谥号所谓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死后,朝廷按其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评价性称号。
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定,大臣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谥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带褒义的,如文、武、景、忠等;二是带贬义的,如灵、厉、幽、炀等;三是表同情的,如哀、怀、悼等。
(2)庙号从汉代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为太宗、世宗等等(3)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
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有的,汉武帝即位的第一年称建元元年,第二年称为建元二年,等等。
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明清两代皇帝基本上不改元,因此可以用年号来称谓皇帝,如明世宗被称为嘉靖皇帝,清高宗被称为乾隆皇帝,等等。
(4)别号古人的别号是自己取的,如王安石别号半山,陆游别号放翁,陶潜别号五柳先生,李清照别号易安居士。
一个人也可以取几个别号,如汤显祖号海若,又号若士,又号清远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