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的质量鉴别鹿茸是梅花鹿或马鹿头上尚未骨化的带有茸毛的幼角,是壮阳补虚的最佳药物。
能补精血、壮阳事、强筋骨,防治性欲低落、阳痿早泄、夜梦遗精、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等症;亦可治妇女体质虚寒所致之月经不调,崩漏、白带增多等。
但鹿茸是大热补品,性既燥又热,因此,在许多情况下不能服用,例如有阴虚内热者,或单有内热无阴虚者,以及有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肝炎、肾炎患者,均不宜服用,否则可能会加重病情。
选购鹿茸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产地及品种特征花鹿茸主产于吉林、辽宁、河北、天津等地。
马鹿茸主产于黑龙江、内蒙古、新疆、青海等地。
花鹿茸呈圆柱状,有分枝,具一个分枝者习称“二杠”具二个分枝者习称“三岔”,主枝习称“大挺”。
均以粗壮端丰富、质嫩、茸毛细密,皮色棕红、油滑光泽者为佳。
1.二杠" 大挺长17--20cm锯口直径4--5cm离锯口约1cm处分出侧枝,习称“门庄”,9--15cm 直径较大挺略细,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多光滑。
表面密生红黄色或棕黄色细茸毛,上端较密,下端较疏;分岔间具1条灰黑色筋脉,皮茸紧贴。
锯口黄白色,外围无骨质,中部密布细孔。
体轻,味微咸。
2.三岔大挺长23--33cm直径较二杠细,略呈弓形,微扁,枝端略尖,下部多有纵棱及突起疙瘩,皮红黄色,茸毛较稀而粗。
马鹿茸较花鹿茸粗大,分枝较多。
侧枝1--4个,依次分别习称“ 单门”、“莲花”、“三岔”和“四岔”。
根据产地东北、西北,而分别称为“ 东马鹿茸”和“西马鹿茸”。
以饱满、体轻、毛灰褐色,下部无棱线者为佳。
东马鹿茸“单门”大挺长25--27cm直径约3cm外皮灰黑色,茸毛灰褐色或灰黄色,锯口面外皮较厚,灰黑色,中部密布细孔,质嫩。
“ 莲花”大挺长可达33cm下部有纵筋,锯口面蜂窝状小孔稍大。
“ 三岔”皮色深,质较老。
“四岔”茸毛粗而稀,大挺下部具棱筋、疙瘩,分枝顶端多无毛。
西马鹿茸大挺多不圆,顶端圆扁不一,长,30--100cm表面有棱,多抽缩干瘪,分枝较长且弯曲,茸毛粗长,灰色或黑灰色。
锯口色较深,常见骨质。
气腥臭,味咸。
本晶多活鹿锯茸,称为“ 锯茸”。
亦有鹿死后而取下的带头骨的鹿茸,称为“砍茸”。
其茸形与锯茸相同,脑骨前端平齐,后端有一对弧形骨分列两旁,俗称“虎牙”,外附脑皮,皮上密生皮毛。
佳品鹿茸要求:个大、肥壮,分杈对称,角竖直,不向后斜,外形美观,顶端圆满,皮色红棕,毛细而柔软,表面不起筋,敲之体松如朽木声响,质嫩。
次等茸不对称,外形不美,毛粗,表面起筋,有“骨豆”,质较老。
(2)伪品鉴别人工制造的“二杠”假鹿茸,体呈圆柱形,具有八字分杈,但“门庄”与“ 大挺”相距较近,不对称,“大挺”长约15cm,“门庄”约8cm,两者直径近于相等,锯口直径约5cm,涂有血色,中部无密致的网状细孑L,偶有圆凹点,外皮毛可剥离。
“大挺”、“门庄”顶端均呈高突形,不自然,表面茸毛极细密,色泽灰而微现淡绿色,隐约可见缝制的痕迹,质较重,气微。
五十一、劣质鹿茸的鉴别方法有一种劣质鹿茸,是将鹿茸浸泡在用乙醇、白酒或其他药物混合的液体中," 周后取出晒干充当正品鹿茸出售。
因这样处理过的鹿茸,其所含药性的有效成分滋补剂已被该液体提取,虽然外形变化不大,但功效已基本丧失,实为劣质鹿茸。
其鉴别方法如下。
(1)切片比较1.正品。
外皮平滑,呈红棕色或棕色,上部毛密柔顺,布有红黄色或棕黄色茸毛,横切面黄白色,有蜂窝状,细孔明显,气微腥,味咸。
2.劣晶。
外皮稍皱缩,呈暗黄棕色,毛疏散呈暗绿色,横切面为雪白色,细孔相对较小,不甚明显,无腥味,味淡。
(3)试验鉴别1.取样品粉末0.12加水4ml,置于水浴中加热15(分钟),取出水浴,放置冷却,过滤,取滤液1ml,加20% 的茆三酮溶液3滴,摇匀,加热煮沸数分钟,正品显蓝紫色,劣晶不显色。
2.取上述过滤液1ml,加入10%的氢氧化钠溶液2滴,摇匀,再滴加0.5% 的硫酸铜溶液,正品显蓝紫色,劣品不显色。
鹿茸的质量鉴别鹿茸是梅花鹿或马鹿头上尚未骨化的带有茸毛的幼角,是壮阳补虚的最佳药物。
能补精血、壮阳事、强筋骨,防治性欲低落、阳痿早泄、夜梦遗精、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等症;亦可治妇女体质虚寒所致之月经不调,崩漏、白带增多等。
但鹿茸是大热补品,性既燥又热,因此,在许多情况下不能服用,例如有阴虚内热者,或单有内热无阴虚者,以及有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肝炎、肾炎患者,均不宜服用,否则可能会加重病情。
选购鹿茸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产地及品种特征花鹿茸主产于吉林、辽宁、河北、天津等地。
马鹿茸主产于黑龙江、内蒙古、新疆、青海等地。
花鹿茸呈圆柱状,有分枝,具一个分枝者习称“二杠”,具二个分枝者习称“三岔”,主枝习称“大挺”。
均以粗壮、主枝圆,顶端丰富、质嫩、茸毛细密,皮色棕红、油滑光泽者为佳。
①二杠大挺长17~20cm,锯口直径4~5cm。
离锯口约lcm处分出侧枝,习称“门庄”,长9~15cm,直径较大挺略细,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多光滑。
表面密生红黄色或棕黄色细茸毛,上端较密,下端较疏;分岔间具1条灰黑色筋脉,皮茸紧贴。
锯口黄白色,外围无骨质,中部密布细孔。
体轻,味微咸。
②三岔大挺长23~33cm,直径较二杠细,略呈弓形,微扁,枝端略尖,下部多有纵棱及突起疙瘩,皮红黄色,茸毛较稀而粗。
马鹿茸较花鹿茸粗大,分枝较多。
侧枝1~4个,依次分别习称“单门”、“莲花”、“三岔”和“四岔”。
根据产地东北、西北,而分别称为“东马鹿茸”和“西马鹿茸”。
以饱满、体轻、毛灰褐色,下部无棱线者为佳。
东马鹿茸“单门”大挺长25~27cm,直径约3cm。
外皮灰黑色,茸毛灰褐色或灰黄色,锯口面外皮较厚,灰黑色,中部密布细孔,质嫩。
“莲花”大挺长可达33cm,下部有纵筋,锯口面蜂窝状小孔稍大。
“三岔”皮色深,质较老。
“四岔”茸毛粗而稀,大挺下部具棱筋、疙瘩,分枝顶端多元毛。
西马鹿茸大挺多不圆,顶端圆扁不一,长30~100cm。
表面有棱,多抽缩干瘪,分枝较长且弯曲,茸毛粗长,灰色或黑灰色。
锯口色较深,常见骨质,气腥臭,味咸。
本品多活鹿锯茸,称为“锯茸”。
亦有鹿死后而取下的带头骨的鹿茸,称为“砍茸”。
其茸形与锯茸相同,脑骨前端平齐,后端有一对弧形骨分列两旁,俗称“虎牙”,外附脑皮,皮上密生皮毛。
佳品鹿茸要求:个大、肥壮,分杈对称,角竖直,不向后斜,外形美观,顶端圆满,皮色红棕,毛细而柔软,表面不起筋,敲之体松如朽木声响,质嫩。
次等茸不对称,外形不美,毛粗,表面起筋,有“骨豆”,质较老。
(2)伪品鉴别人工制造的“二杠”假鹿茸体呈圆柱形,具有八字分杈,但“门庄”与“大挺”相距较近,不对称,“大挺”长约15cm,“门庄”约8cm,两者直径近于相等,锯口直径约5cm,涂有血色,中部无密致的网关系细孔,偶有圆凹点,外皮毛可剥离。
“大挺”、“门庄”顶端均呈高突形,不自然,表面茸毛极细密,色泽灰而微现淡绿色,隐约可见缝制的痕迹,质较重,气微。
鹿茸及其鉴别花鹿茸:又名黄毛茸、花茸。
为梅花鹿的幼角。
锯茸:全体呈圆拄形,多具1~2分枝。
具1分枝者,习称"二杠",其主枝习称"大挺",挺高14~20厘米,锯口直径约3 厘米,离锯口约3厘米处分枝,分枝长10~15厘米,直径较主枝略细。
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多光润,表面布有红黄色或棕黄色致密的茸毛,上端较密,下部较稀,分岔间具一条灰色筋脉,皮茸紧贴。
体轻,锯口洁白,有细蜂窝,外围无骨质。
气微腥,味微威。
具2分枝者,习称"三岔",大挺长24~30厘米,直径较细,多不圆,略呈弯弓形,微向后偏,先端略尖,下部多有纵棱线(称"起筋")及突起的疙瘩(称"骨豆"或"钉"),皮红黄色,毛稀而较粗。
二茬茸和头茬茸相似,但挺长而不圆,或下粗上细,下部有纵棱筋,毛较粗糙,体较重,无腥气,砍茸:即带有脑骨的茸,亦分二杠、三岔等规格,与锯茸同。
脑骨前端平齐,后端有一对弧形的骨,习称"虎牙"。
脑骨洁白无残肉,外附脑皮,皮上密生茸毛。
花鹿茸均以粗大、挺圆、顶端丰满、质嫩。
毛细、皮色红棕、油润光亮者为佳。
挺细瘦、下部起筋、毛粗糙、体重者质次。
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北京等地;其他地区亦有少量生产。
马鹿茸:又名青毛茸。
为马鹿的幼角。
形状比花鹿茸粗大,分枝亦较多,侧枝一个者习称"单门",二个称"莲花",三个称"三岔",四个称"四岔",或更多。
其中以莲花、三岔、四岔为主。
东北产的单门,大挺长28~27厘米,直径3厘米许。
皮灰黑色,毛青灰色或灰黄色,细而光亮,质嫩,断面外皮较厚,灰黑色,中央米黄色,有较细的蜂窝眼,微有腥气,味微咸,莲花大挺长16~33厘米,下部有棱线,而质不老,断面蜂眼稍大,三岔质较老,皮色深,四岔毛粗而稀,挺下部具棱线及疙瘩,分岔顶端多显露光头,习称"捻头"。
砍茸脑骨较薄,色灰白,毛灰褐色,两茸间距离较花鹿茸为宽。
西北产的多为砍茸,长30~100 厘米。
挺多不圆,预端圆扁不一,表面有梭,多抽皱干瘪,分岔较长且弯曲。
毛灰色或黑灰色而粗长,锯面色较深,上端紫红色,中段以下灰红色,下部灰白色,常见骨质。
有腥臭气,味咸。
马鹿茸均以茸体饱满、体轻。
下部无棱线。
断而蜂窝状、组织致密、米黄色者为佳。
茸体干瘪、毛粗不全、体较重、下部起筋、断面灰红色看质次。
茸体大部分毛已脱掉,显灰臼色,或下部隆起疙瘩状,内部灰白色,体重已成骨化者不可作鹿茸人药。
主产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地。
产东北的称"东马茸",又名"关马茸",品质较优。
产西北的称"西马茸",品质较次。
鹿茸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同属动物水鹿、白唇鹿、白鹿等的幼角亦作鹿茸使用。
商品在四川称春茸(水鹿茸)、岩茸(白唇鹿茸)、草茸(白鹿茸),但均属野生,产量很少。
据《中华药海》记载:初生茸:呈圆柱形或圆锥形,略弯曲,无分岔,长约15-30厘米,直径约2-3 厘米,皮红棕色或棕色,密生黄棕色或浅灰色细毛,茸基底部锯口略圆形,黄白色或带血污色,外围显骨质铧。
中部呈海绵样孔隙,基部外壁略有骨钉,气微腥,味微咸。
二杠茸:大挺圆柱形,直立长15-18厘米,直径3-4厘米,顶端钝圆饱薄,向内方稍弯曲,习称弯头或稍有皱缩,眉叉亦呈圆柱形,斜向前伸,长9-15厘米,直径2.5-3.5厘米,全形略如拇指与食指,作八字样分开,皮红棕色或黄棕色,密生黄棕色或淡灰色细毛茸,锯口卵圆形,黄白色或淡黄色,外围有较薄的骨质,中部密布海绵状细孔,体轻如朽木,气味同上。
三岔茸:大挺略呈方形弯曲,长20-30厘米,已分生第二枝,大挺及侧枝先端略尖而无弯头,下部分壁有纵棱线及微突丐的疙瘩,习称起筋骨钉,皮红棕色,毛茸较稀而稍粗,外用骨质较厚,其余与二杠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