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

一、适度保障水平测定模型和方法依据人口结构理论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我们归纳出了社会保障负担系数模型和劳动生产要素投入分配系数模型,进而提出了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模型:HQ GWWsa∙=∙=SS 代表社会保障水平,Sa 代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W 代表工资收入总额。

G 代表国内生产总值GDP 。

Q 代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又称社会保障负担系数。

H 代表工资收入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又称劳动生产要素投入分配比例系数。

依据柯布—道格拉斯总量生产函数(K L A Q βα=)原理和实际研究结果,把劳动生产要素分配比重系数的“度”界定为0.75 。

在此基础上,依据劳动分配理论和人口趋势理论及有关预测结果,把有关数据代入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模型, 初步得出未来人口老龄化高峰即老年人口比重达到30% 左右时,适度保障水平的上限约为26% 。

同时,依据不同国度和不同年代的数据,可以具体测定出适度保障水平的上限和下限即测定出特定时点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区域,也可以测定出特定时点社会保障水平的超度状况。

二、部分发达国家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比较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状况的测定表明,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在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开始超出社会保障水平“度”的上限,高福利国家瑞典等70 年代初就超过了适度上限,见表5-7。

事实也表明,20 世纪60 年代至70 年代初,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社会保障处于兴旺时期,70 年代中后期和80 年代初愈来愈多地暴露出矛盾和问题,形成了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制约,此时社会保障水平已不适度。

依据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模型计算的结果,与西方工业化国家社会保障现实状况的吻合度很高,说明社会保障水平度的测定模型和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三、中国社会保障适度水平分析中国社会保障水平比较,采取综合的研究方式展开。

综合研究包括按大中小三种统计口径对社会保障总体水平的分析。

:一是不含住宅投资和价格补贴的保障水平,称“小口径统计分析”保障水平;二是含住宅投资的保障水平,称“中口径统计分析”保障水平;三是含住宅投资和价格补贴的保障水平,称“大口径统计分析”保障水平。

把各项保障支出加在一起,以“小口径”计算,中国社会保障总水平呈小波动上升趋势;以“中口径”计算,中国保障总水平呈现大波动略向上水平发展趋势;以“大口径”计算,呈现为微小波动持平发展趋势。

“小口径”的上升,主要由离退休人数不断增加所致,“中口径”和“大口径”的持平波动发展,主要由于近年来逐渐削减价格补贴和住宅投资所致。

这里,“大口径”下的保障支出总水平最具有研究价值,这不仅由于该种统计指标与世界社会保障水平统计指标易接轨,而且由于它所展示的数量化发展趋势说明了社会保障支出总水平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比重系数,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相协调和同步发展,是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性的。

(1)“小口径”的社会保障水平,未达到适度下限; (2)“中口径”的社会保障水平,几乎完全分布在适度上限和下限的区间内; (3)“大口径”的保障水平,全部超出了适度上限。

不过从总趋势上看,大、中两种口径统计分析的社会保障水平,都围绕着适度区域起伏,并向适度区域回落。

表4 中国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统计分析结果(%)年份样本年份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状况1978 1980 1985 1990 1992 1995 2000 2003现有水平H48 2.53 3.36 3.92 5.278 5.089 4.17 4.10 5.13 H49 8.23 9.46 10.77 11.588 11.529 无11.76 13.08 H50 10.45 13.06 13.69 13.608 12.729 14.80 12.81 13.53适度上限9.99 10.12 10.61 11.12 11.31 12.42 12.95 13.97 适度下限8.13 8.25 8.75 9.25 9.45 10.56 11.08 12.10资料来源: ①1985:《中国人口年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②1978 、1995、2000:《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说明:表中数字根据1982 、1990 、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及1978 年人口1% 抽样和1994 年1 ‰和2003年0.982‰人口抽样数据计算。

中国近期适度保障水平我们把现在至2010 年的社会保障水平设定为近期保障水平。

把21 世纪初中国老年人口比重预测结果和国家有关失业率的有关规划等参数,代入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模型,得出中国近期社会保障水平适度值。

统计结果是,在2000 年的适度保障水平,依现行退休制度(男60 岁女55 岁) 计算, 上限为11.93%, 下限为10.06% 。

到2010 年, 适度保障水平的上限为13.73%, 下限为11.86%, 见下表。

中国近期适度保障水平年份1998 1999 2000 2005 2010A B A B A B A B A B适度上限10.6111.8110.6811.8610.7611.9311.1912.39 12.20 13.73适度下限8.75 9.95 8.82 9.99 8.89 10.069.33 10.53 10.34 11.86中国中远期适度保障水平中远期年份,选定为2020 年至2050 年。

把有关老年人口比重等参数代入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模型,得出中国中远期适度保障水平。

统计分析结果是,2020 年上限为15.03%, 下限为13.17%;2050 年上限为26.57%, 下限为24.70% 。

上限为26.57%, 这意味着接近在劳动力可承受的合理负担系数基础上社会保障水平的上限为26.88% 。

中国中远期适度保障水平年份2020 2030 2040 2050A B A B A B A B 适度上限15.03 16.80 19.82 22.55 22.20 24.28 23.94 26.57适度下限13.17 14.93 17.95 20.68 20.34 22.42 22.08 24.70说明: ①“A”代表以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基础的计算结果。

②“B”代表以男60 岁女5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基础的计算结果。

四、中国适度保障水平发展策略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障面临两大问题:一是社会保障旧体制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迫在眉睫,尤其是离退休职工养老保障需求日益迫切;另一是国家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经济实力还不强,尤其是一些企业现有的养老金都难以支付。

面对这种现实,在具体测定了中国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状况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两个适度保障水平发展策略。

(1)“小步走,快转弯”。

“小步走”是指社会保障项目的增加和保障程度的提高,不能走得太快、太急,应先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项目,其他项目可以暂缓。

如目前应侧重解决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进而带动其他保障事业发展。

“快转弯”是指以社会保险为中心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应该采取措施快速地由社会保障“国家化”、“政府化”向社会保障“社会化”转变,把原有的社会保障资金的国家和企业投入快速地过滤到社会化投入。

我国原有对社会保障事业的资金投入已很多,有些社会保障项目完全可以实现在不改变资金投入总量的前提下,快速地由原来的条块分割和政府化投入向社会化投入转变。

当然,这里的“快转弯”还要与“小步走”结合。

“小步走”是针对社会保障项目和程度的扩大和提高而言的。

“快转弯”是针对社会保障方式和方法而言的。

小步走与快转弯结合战略,就是指中国社会保障方式和方法的变革可以抓住时机迅速转变,但社会保障项目和程度的增加和提高要稳中求妥。

“小步走,快转弯”是一种近期发展战略。

策略Ⅰ是在社会保障需求上作文章,主张压缩超“度”部分填补亏空部分。

策略Ⅱ是在社会保障供给上作文章,把国家和企业供给转化为个人供给,实现社会保障适度健康发展。

(2)“切线式渐进发展”。

“切线渐进”是指在原有社会保障水平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切点,以切线的方式延长或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改变保障方式,强化保障功能。

“切线式渐进发展”策略,根据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实际,有两个具体形式。

策略Ⅰ是以切线渐进形式逐渐加大职工个人缴纳养老保障金的份额。

策略Ⅱ是以切线渐进形式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范围,提高农村保障水平。

五、社会保障水平适度与超度的效果比较适度保障水平的功能是: (1) 保证了大多数人的最低生活要求,使社会保持稳定; (2) 调节社会需求,推动或抑制消费,避免高经济增长与高通货膨胀并存,推动经济发展; (3)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社会进步; (4) 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社会保障水平超度的原因有:人口老龄化上升;失业率上升;医疗保健水平提高;政策变量和观念误差。

其中,政策变量是最关键的可控变量,西方工业化国家保障水平超度的关键是政策上保障项目过多,保障程度过高。

这种政策的观念基础是误认为福利越多越进步,忽略了保障超度的消极影响。

保障水平超度与财政赤字一是挤占资本生产要素投入分配比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难以保证。

(外部挤占)二是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超出劳动人口现实抚养比所能承担的比重。

(内部挤占)表5-10,两个规律:一是政府财政赤字与社会保障水平超度值接近。

二是财政赤字变化与社会保障支出变化相一致。

对于“从摇篮到坟墓”保姆式保障体系的批判。

社会保障水平超度的后果是: (1)社会保险和津贴标准提高,抬高企业产品成本,影响企业的再投资和国家对外竞争能力; (2) 劳动者滋长依赖、懒惰情绪,影响经济效益; (3) 资金外溢,科技人才外流;(4)财政紧张,导致一些不利的政治后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