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社会保障制度是关系着全体人民民生问题的大事,受到广泛关注。继 2008 年新农合被写入 社会保险法 (草案 )医保专章,新农合在我国社保体系中真正确立了合法地位之后,在北京闭幕的 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决定在 2009年的 10月 1日以后正式试点推行新农保,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为农村居民提供老年基本生活保障, 是国家朝着促进社会公平 正义、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大步骤, 也是中央又一项重大 惠农政策。响应中央会议精神,我国各个省市也都相继推行新农保改革新举措。如广东省计划 3 年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 ,山西发布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山东 省首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养老金在寿光发放。 广东首个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试点在惠州启动, 参 保补贴一视同仁。 回顾自市场化改革以来引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上的太多探讨与研究, 今天 终于在实践中得到了尝试,也很值得理论界追溯和总结。

我国学者对于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是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而展开的, 笔者在中国期刊 网上对有关社会保障问题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 (见下表 ),在中国期刊网上以社会保障为篇名的文 章在模糊查询的条件下,研究数量在逐年增加。从内容上看, 2000 年以前对社会保障问题的研 究比较少,相对也很零散,没有形成系统。 2000 年以后,尤其是 2003 年开始了大规模系统的研 究,文献数量直线上升, 2005-2006 年间增幅最大。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提出“全面繁荣农村经 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确立了“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的方针。 在城镇化过程中引发了大量的征地问题、 失地农民问题、 进城农民工问题以及改革过程 中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围绕着这些问题,学者们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在 2003 年研究成果较前 一年增长了 78.5%。2005 年,随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围绕着新 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等研究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

我国经济总量跨越式提升的同时,社会分配的均衡问题、公平问题也日益凸显。在这种背景下, 效率与公平关系的问题被重新探讨, 改革开放的成果由全社会共享的惠民措施不断出台, 社会保 障制度就是均衡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压器,社会公平视角下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研究随之升温。

从归纳和总结以往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 从内容上看, 这些研究涵盖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方方 面面,有的甚至具体到了实施细节。而从整体上对这些内容分类,共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从城乡两个维度对社会保障总体状况的研究 通览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文献, 学者们分别从整体上和城市与农村两个维度对我国社会保障 的现状、 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 也有学者从地方或区域角度分析了省市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 发展情况。张力之 (1997) 从 5 个方面详细介绍了 1997 年以前国内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中国 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的迫切性、借鉴国外的研究、社会保障专著、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社会保 障理论研究。刘云旺、王成华、廖桂蓉 (2004) 、李东、刘庆原 (2004) 、陈蒙蒙 (2006) 韦镇坤 (2008) 、 王丽 (2009)撰文分析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

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 保障制度框架的构想及对策。李珍 (2006)阐述了我国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以 及如何构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刘汉屏、吴晓云 (2006) 将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问题放到 了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来探讨,分析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度保障和体系构建。刘子操 (2007) 提 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思路。

从内容上看, 这一方面的研究偏重于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 随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日 益突出以及“三农”问题凸显,使得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诸多不完善之处摆到了议事日程。如何破 除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 实现城乡统一的社会公平正义, 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问题 是研究重点。

二、围绕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展开的大量研究 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大缺陷或短板, 理论界对此诟病颇多。 失 地农民、 进城务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研究构成了 2003 年以来研究的主要内容。 刘金红、 段庆林、 董明辉 (2001) 从经济发展和政策取向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建国 50 年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 阶段性特征以及各种保障形式的制度变迁、 制度绩效, 提出建立与目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各 方面的承受力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徐凯赞、欧阳亮辉 (2004)按城乡属性把我 国社会保障制度分为二元社会保障制度, 指出按照人人共享、 普遍受益的公平原则, 我国现行的 二元社会保障体系无论从过去的形成、 政策的影响, 还是农村的现实需要都表现出一种公平性的 缺失。陈信勇、蓝邓骏 (2004) 认为,首先要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制度,其他 社会保障措施也应及时、逐步建立。吕勇 (2005)、赵友谊 (2005) 、贾平、张婷 (2008) 分析了失地农 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探讨了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的构建。胡宏伟、唐莉 (2005) 指出失地农民 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结构性嵌入于我国土地产权制度、 征地制度、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 农民利益诉 求实现制度之中的,这种结构性嵌入机制要求仅仅靠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本身是不够的, 失地农保制度的完善必须以上述四项制度的完善为前提。白凤峥 (2004) 、姚诣路 (2006)分析了农 民工的社会保障现状及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围绕农民问题展开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 之所以会成为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的主体, 原因有 几方面:一是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攀升,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成绩,但与之相对的“三农” 问题依然突出。 二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失地农民问题引发了学界的大量争论。 三是工 业化进程中的效率与公平观念深入人心,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公平 ?诸多原因引发了学界关于 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

三、国外经验较少及中外比较研究 周弘 (1989) 较早地介绍了欧洲国家社会保障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李培林 (1994) 通过对德国、 英国和瑞典的实地考察,指出我国建立社会保障体制应当借鉴的经验和注意的问题。史柏年 (1996)、高峰 (1999)分别考察了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现状、 演变过程以及不可克服的矛盾与困境, 并探寻其对于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日本学者合津文雄 (1999) 介绍了日本的 社会福利政策, 它突破了救济扶贫的制度框架, 开始探索创建满足全体国民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 日本从 2000 年开始实施的“老年人看护保险制度”显示出,日本社会福利政策由过去的行政管 理措施向签约方式转变的新趋势。武中哲 (2001)介绍了北欧福利国家制度,并分析其利弊所在, 力图找出其中对我国有借鉴意义的内容。施晓琳 (2004) 介绍了当前日本较为完备的农村社会保障 法律体系及其对我国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法律保障方面的借鉴。李巧莎、贾美枝 (2008) 考察 了日本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日本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及其经验和启示。臧忠生 (2004)考察了法国、瑞典、奥地利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新变化及对我们的启示。王萍 (2005) 对美 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行简要追溯,分析了令该制度陷入困境的各种主导因素。易瑾超 (2007) 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 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 提出发展、 完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若干 建议。徐嘉辉、郭翔宇 (2009) 介绍了德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并对德国农村社 会保障制度进行评价,同时阐述了德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借鉴。

四、对社会保障理论的追溯 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实践的开展, 对社会保障制度理论的挖掘和追溯 也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陈晓云 (2001)在对福利理论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 的基础上, 根据对福利主体的认识、 衡量福利的方法、 标准以及福利制度措施这几方面的差异和 变化,将福利理论的发展分为四个重要阶段。苏光明 (2001) 对毛泽东和邓小平社会保障思想进行 了挖掘和比较。王爱华 (2003) 、李宏艳 (2004) 挖掘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保障思想,前者 主要探究了马克思、 恩格斯以及列宁的社会保障的思想, 并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进 行了全面考察; 后者考察了马克思、 列宁的保障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在当代中国的 新发展。王俊(2004)从17世纪配第的社会保障思想写起,到 18世纪的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和 孟德斯鸠,进而分析了 19 世纪的萨伊、西斯蒙蒂、罗雪尔的社会保障思想以及德国的讲坛社会 主义,英国费边社会主义和法国连带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王文龙、金丽馥 (2005)对西方社会保 障理论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与评述, 介绍了当代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演变过程, 并分析了当代西方 社会保障制度衰落的原因。徐丙奎 (2006)把西方社会保障理论分为三大流派并对三大流派进行了 简要分析,即国家干预主义、经济自由主义和中间道路学派。张可 (2006)从英国 1601 年《济贫 法》开始追溯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的根源, 并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区分了对待社会保障制 度的态度,同时对反对与支持的流派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五、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定位和职能 尽管各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各具特色, 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离 不开国家或者政府的介入。阎宇红 (1998)考察了西欧社会保障制度几个发展阶段的更迭与交替, 并详细分析了每个阶段中政府充当的角色以及角色的转变过程。张学英 (2 0 04)指出由于国家重工 业优先发展战略导致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反过来阻碍了城市化 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应该以政府为主导提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陈少晖 (2004)指出,在至今仍 未改变的二元经济结构中, 对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长期忽视和责任缺失, 是我国政府在构建中国 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的一个重大缺陷。 现阶段, 我国政府应当集中解决农民急需的低保、 医疗和 养老三大保障问题。朱丽颖、石俊田 (2005)认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从萌芽起到进入制度化 建设共经历了政府高度集权下的重点有限保障、 分权下的土地和家庭保障、 制度建设下的社会有 效保障三个阶段。肖云、徐艳 (2005)认为当前建立农民工的就业社会保障具有紧迫性,政府在建 立和发展农民工就业社会保障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刘燕 (2006)认为政府责任不明确、制度安 排缺失等,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之一。 政府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 应当承担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的责任。钱亚仙 (2006)、杨爱兵 (2008)、薛菁 (2008),也指出 政府是构建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杨辉 (2007)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