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宗教性与社会化_西美尔宗教社会学理论述评
宗教性与社会化_西美尔宗教社会学理论述评
在此,西美尔的论述重点实现了由宗教性与宗教向宗教 与社会的转变。成熟的宗教旨趣必然要表现出一定的社会形 式,这些社会形式则成了内在宗教关系的主体。也就是说, 世俗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形式经过不断的脱俗凝聚,升华为神 圣的宗教观念世界;个体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情感内容, 转移到了个体与某种超验观念之间的关系当中,转化为复杂 的宗教情绪。“超验观念构成了一个新的范畴,它使源于人 际关系的各种形式或内容发挥得淋漓尽致。” 〔1〕 宗教与社 会的关系不过如此。
在西美尔的整个宗教思想体系中,宗教性居于无可置疑 的核心地位,是理解宗教起源与本质的关键所在。值得关注 的是,西美尔体悟宗教性的直接动力来自对已有宗教论述的 深刻反思与理论升华。“关于宗教‘起源’,有着种种说法, 认为它不是源自怕和爱,就是源自需要和自负的自我意识, 或是源自虔诚、依附感以及其它诸如此类的东西。可是,所 有这些说法恰恰都把最关键的一点给忽略了:即这些经验情 感为什么突然就跨进了宗教境界?回答可想而知,事实上也 很贴切,无非是:这些经验情感在量上增加到一定程度,便 发生了质的改变,于是,宗教意识便出现了。仔细看一看, 就会发现宗教虔诚在其所有这些有关宗教起源的推论中,都 已被悄悄地预设为前提。这样的话,我们不如一开始就承 认,它是一种不容进一步划分的原始品质。” 〔1〕 作为根植 于人的生命之中的“内在先验性基本形式”,宗教性不但展 现出人类精神世界的别样风貌,更揭示出宗教的本真面目, 时至今日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
然而,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国内学术界对于西美尔的 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取得的成果也难以与其应有的学 术影响相称。本文以现有的西美尔宗教研究论文的汉译文 本为依据,探讨西美尔宗教社会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后世 影响,力求准确展现西美尔宗教思想之独特风貌。
一 在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古典时期,西美尔可谓独树一帜。 他并不像韦伯那样热衷于对世界诸宗教的系统考察,也没 有进行类似涂尔干所从事的人类学文献研究,更未追随马 克思、弗洛伊德展开针对宗教的激烈批判。他基于基督教 的传统,力图从哲学、艺术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谈论宗 教,直探生命的内容与过程,着重阐发“宗教性”,并以社 会及宗教的整合性作为起始与终点,强调人在其自身的信 仰,即一份清醒的宗教意识或宗教直观。在西美尔的理论 中,处处流漫着承继德国哲学传统的思辨气息,尤其是对 于“宗教性”的论述更展现出西美尔思想所蕴涵的深刻的 生命关怀与时代精神。 西美尔生活的时代,正是西方宗教学获得独立学科身 份后的快速发展时期,当时欧洲的许多学者热衷于各式各 样的宗教研究,然而,表面的繁荣难以掩饰这个新兴科学 潜在的致命弱点,即研究对象— ——宗教的起源和本质始终 被“重重迷雾”环绕,尽管已有大量研究成果问世,但还 没有哪个人能够准确而又扼要地说清楚“宗教”究竟是什
宗教是人们出于某种一致性而实现的聚合,个体信仰对 于维系群体团结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人们通常把 信仰看作宗教的本质和核心。宗教经常会与理性论证相悖, 而且充满矛盾和困惑,但却能够让人矢志不渝,成为维系人 类社会最可靠的纽带之一,乃全仗信仰之功。毫不夸张地 说,没有信仰,宗教不复存在,社会也将瓦解。“可是,信 仰最初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而出现的,因为这里所 说的是并不低于或逊于理论真理一筹的实践信仰。” 〔2〕 信 仰是社会化过程中的人相互之间关系的产物,“人际关系中 的信仰,作为一种社会必然性,堪称人所固有的特殊功能”。 〔2〕 具体来说,就是人类在交往实践中将心理形式的信仰视 为重要支柱,从而在内心深处生发出一种独特的“信仰需 求”。西美尔强调,信仰作为个体之间的一种纯粹精神关系 的形式,是在丝毫未受宗教影响的情况下产生的,只不过后 来在宗教领域变得更为纯粹和抽象;宗教信仰作为最纯粹的 信仰,摆脱了社会因素的约束,意味着个体对超验存在的体 悟认同和情感皈依。宗教信仰是由社会信仰关系升华而成 的,一旦获得独立,又会“反哺”其赖以生成的母体,对社 会信仰形式产生规导作用。
在西美尔的宗教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宗教性与社会化之 间具有非常明显的相似性。就像宗教性是宗教的基础那样, 社会化也被认为是社会形成的根源。这实际上体现了西美尔 宗教社会学理论的一大特色,即“社会如何可能”的问题与 “宗教如何可能”的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从西美尔对“宗 教如何可能”的解答,可以看出他对“社会如何可能”的理 解。简言之,西美尔的宗教观是其社会观的推演。社会习 俗、国家法律乃至伦理道德,是社会各种因素的不同组合, 所有这一切都建立在完全相同的行为准则基础之上,而且在 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民族之中,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 那些允许集体去鼓励个人行动的社会形式中,宗教是非常合 适的形式。社会环境具有宗教性的特点,一直经常是它们发 展的特殊舞台。在一个既定时期,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不 论在过去还是将来,都是由人群之间关系的不同形式所代表 的,这样的社会生活将会接受宗教的形式。 〔3〕 也就是说, 西美尔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中找到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 而宗教关系无疑是社会构成的要素之一。
【哲学百家】
·总第442期·
宗教性与社会化
— ——西美尔宗教社会学理论述评
□张 强
(南京大学 哲学系·宗教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
摘要:西美尔的宗教社会学思想与其生命哲学及现代性文化理论密切相关,以“宗教性”和“社会化”为
基本线索加以展开,着重讨论现代社会中宗教的地位和作用,复杂而深刻。本文力图准确评述西美尔宗教社会
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展现西美尔宗教思想之独特风貌。
关键词:宗教性;社会化;西美尔;宗教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 B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547 (2010) 08-0094-03
齐奥尔格·西美尔 (Georg Simme)l 是与涂尔干、韦伯 和马克思齐名的古典社会学大师,“生命哲学”的先驱, 被誉为“第一位现代性思想家”。西美尔学术多方,在历史 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美学等研究领域均颇有建树,其 思想深刻影响几代学人,舍勒、曼海姆、卢卡奇、布洛赫 以及布伯等人均“以自称其学生为荣”。西美尔在西方学术 界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收稿日期] 2010-01-17 [作者简介] 张强 (1979-),男,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博士生,南京政治学院理论一系讲师。
理 论 界 2010 第 8 期
094
·总第442期·
【哲学百家】
也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特征。尽管可能在某种情况下被遮蔽, 或受到种种世俗形式的侵扰,但终归会“从某种外在存在中 获取到仅仅只是其自身的具体形式的形态”而成为最纯粹意 义上的宗教。实际上,宗教性在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中,注 定要在拥有某种建制的外在宗教形式中找到其社会出路。这 表现在现代宗教组织通常会用信仰的高度一致来维系信众的 团结,“共同的信仰成为这些机构的基础:个体乐于去感觉 宗教,或者说,个体乐于具有宗教性”。 〔3〕
三
095
2010 第 8 期 理 论 界
【哲学百家】
·总第442期·
宗教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信徒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 宗教处于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一切关于宗教的言说都不能 脱离社会。社会本质在宗教活动范围内形成相应内容的重要 方面在于社会化概念。
社会化 (sociability) 是西美尔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人 们不断增长的社会性和凝聚为社团的内在需求与潜在能力。 “社会化”在西美尔的宗教社会学理论中更多被表述为“社 交倾向”,即人们倾向于融入社会并组成团体的自然需要。 “从这种倾向中派生出了最基本的文化产品,即社会本身以 及它的一套制度,它们被创造出来满足个人和各种社会问题 的需要。” 〔3〕 就社会化与社交倾向的关系来看,社交倾向 是社会化的重要方面,人的社会化可以说主要表现为社交倾 向,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将两者相等同。
作为纯粹的关系形式而存在,并与现实生活内容水乳交融的 一切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所有这些观念或幻想观念可以 说只有在神职人员身上才能得到分工落实和具体实现,这就 好像法律体现在法官身上或认识旨趣体现在学者身上一样。” 〔1〕 由宗教性的关系发展出具有超验内容的神圣观念体系, 进而分化出拥有特殊身份的专业阶层料理宗教事务,形成稳 定的宗教团体,“成熟”的宗教得以自立和实现。基于宗教 性社会关系,完成于宗教的这一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宗教性 的形式不断溶入社会关系之中的过程。宗教性寓于其中的个 体常常自觉归属于某个确定的宗教团体,以期获得精神上的 升华和拯救。宗教性个体与宗教团体之间构成了既有差别、 又有认同的象征性与实在性共存的特殊关系。这种关系归根 结底反映了宗教性社会关系的内部张力。一方面,社会关系 本身就带有某种宗教的性质,且并不是由建制化的宗教所给 予的;另一方面,任何成熟宗教形式的体现,几乎都离不开 社会关系的有效表达,也就是说,宗教性占有的内容都是些 社会形态。西美尔的这一观点为彼得·伯格、托马斯·鲁克曼 等学者所继承、发展,形成在20世纪宗教研究领域颇具影响 力的关于“无形宗教”的宗教社会学论题;同时,也开启了 着眼于“私人宗教”与“公共宗教”之关联的宗教研究课 题。
宗教性创造出宗教,“不是成为一种越来越完善的宗 教,而是不断完善,最终成了宗教,也就是说,它越来越纯 粹,最终只能成为宗教……这就是说,的确存在具有宗教倾 向的灵魂活动或客观结构,但他们还不完全就是宗教,换言 之,它们是处于混合状态的宗教,其中的宗教虔诚还没有完 全具备其对象化形式。但是,如果它们已经完全变成了宗 教,那么,它们也就是成熟的宗教”。 〔2〕 宗教性作为人内 在的特殊气质,既是人与神圣存在相遇的前提,一定程度上
么。西美尔不无忧虑地指出,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宗教“既 没有与纯粹形而上学思辨彻底划清界限,也没有同鬼怪迷信 完全对立起来,甚至连最纯粹、最明确的宗教现象也从未拒 绝过检查它们身上所杂揉着的形而上学和鬼怪迷信因素”。 〔1〕 面对纷繁复杂的宗教现象,很多学者仅凭有限的材料和 单一的方法,不顾特定条件将个别动机的意义夸张成宗教本 质的普遍规律。在西美尔看来,这些存在明显缺陷的宗教理 论“无法拨开迷雾,澄清宗教的起源和本质”;而真正有助 于我们认识宗教真实面目的方法在于立足哲学层面,从“此 岸的各种关系和旨趣中寻找到某些宗教契机”,即通过考察 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社会关系,揭示出能够成为“独 立的成熟宗教”的开端。而这种开端或萌芽就是“宗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