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企业发展研究与分析---论环境保护与企业发展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系别:管理系班级:B04---9姓名:**********现代社会企业发展研究与分析——论环境保护与企业发展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序言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随着世界性的“绿色消费”潮流的兴起, 使越来越多的人们把目光投向了环境, 投向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环保不再是企业头痛的问题, 反而是企业走向永续经营的必由之路。
企业绿色经营已成为一种主要的市场导向,绿色生产已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这是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对经济活动的具体要求。
因此,树立绿色意识,增强环保观念,实行清洁生产, 以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是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环境保护、绿色经营、可持续发展一、环境问题呼唤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 ,由于人们只求经济发展 ,并陶醉于自己的辉煌成就 ,不重视环境保护 ,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人类生存的环境可以说是危机四伏。
1.1 全球环境遭到破坏本世纪、特别是50 、60 年代以来,经济增长迅速,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由于人们向自然环境无节制地索取了大量有限的自然资源,无节制地滥采滥伐自然资源,同时向环境排放过多的有害物质,超过了环境的承受限度,导致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资源短缺及环境污染问题。
发生于本世纪30 年代至70 年代八大环境公害事件,从80 年代开始发生的六起重大污染事故,是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表现。
而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光化学烟雾、生物多样性锐减、耕地大面积沙漠化、河流污染等,已严重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以上这些都警示着人类社会应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观,企业“绿化”势在必行。
1.2.我国的环境问题现状我国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口膨胀。
目前我国人口已超过13 亿,人口绝对数量庞大,使得虽有较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均占有资源却很少,而且人口素质不高。
二是资源短缺。
我国土地沙化面积占国土面积16 % ,水土流失占国土面积的37 %~38 %;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排在世界第90 位,全国500 多个城市有一半以上缺水;目前约有1/ 5 的矿藏资源紧张;森林资源逐年减少,森林覆盖率只有13. 92 % ,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1.3 %。
三是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主要有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和噪音污染等。
其中水污染最严重,全国有80 %的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水域,造成全国13 %以上的河段污染,90 %以上城市水污染严重,50 %的重点城镇水资源不符合饮水标准。
据统计,因环境污染造成的国民经济损失每年约2000 亿元人民币。
二、现代企业“绿色经营”势在必行要根治如此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使社会经济发展同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相联系,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保证社会实现良性发展,这就是绿色经营发展战略。
绿色经营发展战略要求企业采取新的经营模式,使企业不仅承担起经济发展的责任,而且担负起推动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的责任。
2.1 21世纪的消费者趋向于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意识的觉醒,要求企业开展绿色经营。
有资料表明: 77 %的美国人表示一个公司的环境信誉会影响其购买决定,有67 %的荷兰人和82 %的德国人在购物时会考虑污染因素,40 %的欧洲人更喜欢购买“绿色产品”,日本的家庭主妇中有91. 6 %的人对绿色产品感兴趣。
伦敦股票经纪行在1992 年所作的一次调查显示,1987 年以来“绿色股”价格比其它股票平均高70 %。
预计到21 世纪上半叶,发达国家的绿色消费率将上升到15 %到20 %。
“绿色消费”已成为世界的潮流。
从我国国内市场来看,绿色消费正逐渐深入人心。
近几年“绿色食品”、“绿色家居”、“绿色家电”、“绿色建材”、“绿色服装”等绿色产品已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
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SSTC) 在2001 年对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南京、重庆、青岛、长沙、南宁等城市的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专题调查显示,有53. 8 %的消费者愿意购买绿色产品,有37. 9 %的人表示已经购买过绿色商品。
通过对哈尔滨一家菜市场的调查发现,70 %的哈尔滨消费者希望购买到绿色食品。
在杭州有86 %的家庭主妇愿意购买无磷洗衣粉。
消费者趋向于绿色消费主要源于几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经济发展在为社会及广大消费者谋福利的同时,造成恶劣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已直接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因此,人们迫切要求治理环境污染,要求企业停止生产有害环境及人们身体健康的产品。
二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广大居民个人收入迅速提高,他们迫切要求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及高质量的消费,亦即要求绿色消费。
据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绿色需求将是21 世纪的需求热点,企业应该顺应这一潮流,大力开展绿色经营,使自己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优势。
2.2. 政府的宏观政策导向,引导企业推行绿色经营为了保护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 政府对企业立法调控行为日趋严厉,既囿于保护消费者利益运动及保护生态平衡运动的压力,同时,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熟,亦促使政府宏观调控手段更加成熟。
有关部门先后颁布实施了《环境保护法》等五部专门的环境保护法律以及《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等20 多项环境保护行政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以无磷洗衣粉的生产为例,1995 年5 月国家环保局发布《无磷织物洗涤剂》环境产品技术要求,1996 年1 月首批授予两家无磷洗衣粉生产企业为环境标志产品,到1998 年9 月, 我国已有18 家企业取得这一资格。
从1999 年1 月1 日起,江苏省太湖地区部分县市开始全面限磷、禁磷工作,浙江省沿太湖流域城市于1999 年开始禁磷工作,这就使无磷洗衣粉有了更大的生产空间。
在政府的宏观政策干预下,企业必须看到环境保护法制化的发展趋势,充分了解有关法律法规,对已有的技术甚至生产方式进行改变,实施绿色营销,生产绿色产品,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进行。
2.3. 市场的国际化,要求企业跨越“绿色壁垒”在国际贸易中,保护环境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准则。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环保标准较低,因此在“世贸”统一游戏规则下,发达国家产品制造商往往要求所在国政府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征收“污染倾销税”、“绿色关税”等,以消除因环保标准的差异给产品竞争力带来的影响,结果发展中国家普遍付出了“环境代价”,但在国际贸易中并未取得任何竞争优势。
这实质上是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贸易,利用“绿色浪潮”所构成的“绿色壁垒”。
我国企业只有积极开发绿色产品,争取“绿色标志”,全面开展绿色经营活动,才能推动产品和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据统计,1995 年绿色产品贸易额在北美市场达3582 亿美元,亚太地区1886 亿美元,西欧约740 亿美元。
而我国绿色产品出口额仅为2800 万美元,同时由于不符合环保要求,每年有很大一部分出口商品受到不利的影响。
我国企业国际化比较成功的例子是海尔集团,海尔率先推出绿色环保冰箱后,获得了“欧洲环境标志”,畅通无阻地进入欧洲市场。
1996 年底海尔又通过了ISO14000 环境质量认证,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为企业国际化打下基础。
2.4. 我国企业“绿色意识”尚浅,发展任重道远同国际绿色企业的发展状况相比,我国企业对“绿色”理解的广度和深度还存在很大差距。
在广度上,国外对“绿色”这一概念几乎播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每一行业都有自己“绿色”发展的目标和计划。
而国内则相对集中于食品、电器等少数几个行业。
在深度上,国外对“绿色”的理解已不再只是产品的理解,而是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融入可持续发展观念,进而把它上升为一种经营理念和经营哲学。
而在国内,生产者对“绿色”的理解普遍还停留在产品阶段,绿色价值观还只是表现在绿色产品所能带来的利润上,并没有深入到生产经营者的经营理念中去。
最关键的原因是很多企业缺乏进行绿色经营的内在动力。
据统计资料表明 ,我国的绿色商品贸易额仅为日本的4 % ,法国的119 % ,美国的116 %。
中南财经大学教授万后芬指出,随着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对环境保护及其相关产业的需求将迅速增长,反过来它对国民产值的贡献又是巨大的。
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我们绿色商品贸易规模是远远不够的。
三、环境保护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经过多年的实践,许多学者研究发现,严格的环保标准不仅不会使企业失去竞争力,而且能保护国内市场、带动本国产业结构升级、扩大绿色产品出口、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大量的事实表明,与同行的企业相比,率先实行环境保护的企业更具国际竞争力,取得环保与竞争力的双赢。
3.1 环境保护与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一致的污染源本身就是对环境有害的物质或能量的排放物或排泄物, 它是资源的一种不完全利用, 从本质上说, 是一种经济上的浪费。
在许多情况下, 污染是低效率的一种表现, 从企业本身看, 如果原材料存在不完全利用的情况, 就说明生产工艺存在问题, 当消费者使用了污染环境或浪费能源的产品时, 他们就承担了额外的成本,当消费者废弃的产品中包含了没有利用的材料或者当他们承担了产品的处置成本时, 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
因此, 从这个角度讲, 环境保护本身与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一致的。
3.2 环境保护是企业的一个新的竞争机会而不是企业的一种负担随着环保时代的到来, 企业必须把环境战略变成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引起企业足够的重视。
企业应把环保作为一项主动性的行为, 作为企业的一种新的增加竞争力的机会,而不是把它作为完成政府部门或环境保护机构的一项任务, 甚至作为企业的一种额外的负担。
现在, 环境法规、环境成本和消费者的需求偏好等竞争要素的改变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战略决策依据、方法和过程, 并创造了一个崭新的竞争舞台。
在新的竞争机会面前, 企业只有以积极主动的战略去面对新的竞争结构, 充分利用新的环境技术和环境方法, 才能创造真正属于自己的竞争优势,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美国学者温特曾说过, 总经理可以不理会环境的时代已经过去, 将来公司必须善于管理生态环境才能挣钱。
因此, 企业应重新审视环境与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在环境与工业竞争力的博弈中, 不会出现环境最终战胜工业的情况, 也不会出现工业最终战胜环境的情况。
相反, 只要我们更新观念, 创新必然会既提高了工业竞争力又保护了环境, 出现两者的“双赢”局面, 这种关系更接近于现代竞争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