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低温贮粮与通风技术论文

低温贮粮与通风技术论文

关于低温储粮技术摘要:低温储粮技术是被当今社会公认为无污染储粮的一种先进、科学和可靠的储粮技术。

这项技术通过大量研究试验,在当今世界各国已逐渐被完善和推广,对于全球粮食的储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如今的粮食储存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低温储粮粮仓发展1.引言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而兵法之中也强调,“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可见从人类文明的生存起源开始,粮食就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发展最不可缺少的关键部分。

而对于过剩的粮食,如何储藏也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这里,浅谈一下低温储粮这门技术。

2.关于低温储粮技术从人类文明开始,粮食就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发展最关键的一部分,由于气候的原因,导致人类长期以来都严格按照春种秋收这一规则来耕种收获,春天播种,秋天收获,那么,在非秋收时节,粮食的供应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储粮技术就应运而生了。

关于储粮技术,历史最悠久最为广泛使用的莫过于低温储粮技术。

低温储藏是现代储藏技术中较常采用的一种,主要是通过控制“温度”这一物理因子,使粮食处于一定的低温状态,增加了粮食的储藏稳定性。

由于粮食是具有生命的有机体,因此,低温必须在不冻坏粮食的基础上,在维持其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下,将粮食置于一定范围的低温中,同时这一低温又必须能抑制虫霉生长、繁育,限制储粮品质的变化速度,从而达到安全储藏的目的。

经过科学家长期的实践和研究,得出结论,15℃是粮食低温储藏的理想温度,可以有效地限制粮食中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延缓储粮品质变化。

粮食在不超过20℃的温度下储藏称作准低温储藏,此时能达到一定的低温储藏效果,同时还可以减少低温储藏的运行费用,特别是可以通过空调机来实现,所以近几年推广较快,很受基层粮库的欢迎。

在我国常将保持库温在15℃以下的粮仓称准低温库;库温在20℃以下的粮仓称准低温库;库温在25℃以下的粮仓称标准常温库。

低温储藏有以下三点优点:(1)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可以有效限制粮堆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减少储粮的损失,延缓粮食的陈化,特别是能使面粉、大米、油脂、食品等安全度夏。

(2)干净卫生,无污染无毒害,保鲜效果显著,基本不用或少用化学药剂,避免或减少了污染,保持储粮卫生。

(3)低温储藏还可作为处理高水分粮的一种应急措施。

同时低温储藏也有一定的缺点:(1)造价高,投资较大,运行费用高,不经济。

(2)受一定外界因素影响,若仓房围护结构中防潮层不完善或气流组织不合理,很易造成粮食水分转移,甚至结露,严重影响粮食的品质。

这些缺点在一定程度上都限制了低温储藏的推广使用。

3.低温储藏技术的历史与发展低温储粮的历史非常悠久,在历史上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主要是利用自然低温储粮,除了少数国家采用地面自然低温,大多数为地下低温储粮。

如我国古代在气候环境适宜的地方建立粮仓,用自然低温储粮。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及立筒仓技术的推广,储粮机械通风冷却也逐渐发展起来,现已能用于储藏潮粮,在很多国家认为比烘干经济。

1933年,日本的河野长盛首先开始了低温储粮的基础性研究,1951年日本在茨城县建成了第一座低温粮库,自此之后低温仓在日本的发展异常迅速。

日本的糙米大多数是储藏在低温仓或准低温仓中。

我国的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是在本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

在我国,机械制冷或空调低温储藏主要用于解决大米、面粉等成品粮的度夏问题。

鉴于空调易于安装,运行管理简单这两大优点,进入80年代以后,空调低温储粮在我国有较明显地发展,但其所达到的低温温度多在20℃左右,若仓房隔热性能较好,可达到准低温的范围。

4.低温储粮原理粮堆是一个复杂的人工生态体系,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而粮食的储藏稳定性则取决于这些生物、非生物成分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温度和水分是影响一切生物生命活动强弱的两个重要生态因子,尤其是对呼吸作用的影响更为显著,温度、水分两个因子对呼吸作用的影响具有联合的、相互制约的作用,因此低温对储粮的生物学效应是多因子综合效应的结果。

在储粮生产实际中,也常常根据粮食的不同含水量,而采用不同的低温,达到安全储藏之目的。

进行低温储粮,首先要了解粮食以及虫、螨、霉等生物体的生物学特性,低温储粮的原理正是控制粮堆生物体所处环境的温度,限制有害生物体的生长、繁育、延缓粮食的品质陈化,达到粮食安全储藏的目的。

(一)低温与储粮害虫 :一般情况下,储粮害虫与其它昆虫一样是变温动物,生理上缺乏调节体温的机能或此机能不完善,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差。

温度对变温动物发生直接作用,变温动物的体温是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表现在动物的新陈代谢强度、生长速度方面。

温度是仓虫生活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它对仓虫发育速度影响比较明显,储粮害虫由于长期在比野外温度高的室内生活,多数虫种又起源于热带,耐低温能力较弱。

大多数重要的储粮害虫最适生长温度为25---35℃,极限低温为17℃,若将温度控制在17℃尤其在15℃以下,虫体开始呈现冷昏迷,这时即使不能使其快速致死,也可使昆虫不能活动并且阻止它们取食,结果会由于饥饿衰竭而间接地使害虫死亡。

5℃以下虫类便不能蔓延发展。

当温度降到0℃以下,昆虫体液开始冷冻;-4.5℃以下昆虫体液冻结而致死。

很低的温度,能在短时间内致死害虫。

如锯谷盗、赤拟谷盗、烟草甲及粉斑螟在-10℃下7---9小时死亡,在-20℃下,数分钟即死亡。

害虫较长时间地处在较低的温度条件下,亦会死亡。

如米象的非成熟虫期,在1.6℃下经2周或在4.7℃下经3周死亡。

偏低的温度,虽不能致死害虫,但能有效控制昆虫种群的增长,低温可延长完成一个世代的天数。

许多学者认为17℃是对大多数主要仓虫正常发育速率有明显抑制作用的下限温度。

螨类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0---30℃,它比昆虫具有更强的抗低温性,一般在低于5℃时无活动能力;-5---0℃时有较低的致死率;-10℃以下的低温才能有效致死。

限制主要储粮螨类生长发育的温度为0---10℃,但只要控制粮食水分在12%以下,就能有效控制螨类的发展。

但是如果用低温控制高水分粮中螨类的发展,则温度必须降低至5℃以下。

另外温度突然降低,杀虫抑虫效果较好。

(二)低温与粮食微生物: 粮食在储藏期间感染的微生物大部分是霉菌,其生长和繁殖,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环境温度,同时还与菌种及粮食含水量有关,因此,在一定范围内,低温能有效地防止储藏真菌的侵害。

粮堆温度从-10℃到70℃左右都有相应的微生物生长,但霉菌大多数为中温性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40℃,如青霉生长的最适温度一般在20℃左右,曲霉生长的最适温度一般在30℃左右,只有灰绿曲霉中个别种接近低温微生物,最低生长温度可为-8℃。

但是微生物在低温下的正常生长还依赖于环境湿度,所以在比较干燥的粮库中,粮温保持在10℃以下,微生物的生长发育缓慢甚至停滞。

一般来说,在低温库15℃以下,粮堆相对湿度为75%以下,就可抑制大多数粮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大多数微生物在低于生长的最低温度下,代谢活动降低,生长繁殖停滞,但仍能生存,一旦遇到适宜的环境就可以继续生长繁殖。

如在-20℃的低温库中,仍能分离到几种青霉、黑根霉、高大毛霉等,可见低温抑菌是容易的,而想达灭菌是很困难的。

另外,温度对一些霉菌的产毒也有影响,一般霉菌的生长适宜温度,也是它产生全部代谢产物的最适温度。

例如黄青霉在30℃的最适温度下培养,42小时内青霉的产量比在20℃下培养时产量高;黄曲霉的产毒菌株在28---32℃下培养,生长旺盛中,同时毒素产量也最高。

所以,低温储粮,不但能抑制粮食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同时还可以防止和避免一些产毒菌株产生毒素,保证粮食的卫生。

微生物在粮堆中的生长和繁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水分与温度的联合作用。

通常粮食水分达到微生物活动的适宜范围时,微生物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就宽些;如果粮食水分在微生物活动的适宜范围以外,则微生物对温度的适应性就差些。

因此用低温来抑制霉菌在粮堆中的发展必须配合控制粮食的含水量,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三)低温与粮食品质 :粮温、仓温与粮粒本身的生命活动及代谢有着密切的关系。

粮食的呼吸强度,各种成分的劣变及营养成分的损失都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的,所以低温储藏能有效地降低粮食由于呼吸作用及其它生命活动所引起的损失和品质变化,从而保持了粮食的新鲜度、营养成分及生命力。

一般来说,处于安全水分以内的粮食,只要控制粮食温在15℃以下,便可抑制粮食的呼吸作用,呼吸强度明显减弱,甚至当粮食含水量达到临界水分时,在较低温度下,仍不出现呼吸强度显著增加的现象,如图9-1所示,在10---15℃以下,未出现呼吸强度的突然增加而停留在低限水平。

这种低温对呼吸作用的抑制效应,有利于增加储粮稳定性及延长安全储藏期。

如果粮食的储藏期限以发芽率降至50%为标准,则粮食水分、温度及储藏期之间的关系,可用一个线列图来表示,另外由于低温可以抑制粮食的呼吸作用,所以也可减少干物质的损失。

4.低温的方法低温储藏的关键在于获得较低的仓温、粮温,这依赖于一定的冷源,目前人类所能利用的冷源可分为自然冷源与人工冷源,可以分作如下几类。

(一)自然低温储藏: 在储藏期间单纯地利用自然冷源即自然条件来降低和维持粮温,并配以隔热或密粮措施。

自然低温储藏按获得低温的途径不同,又可简单地分为地上自然低温储藏、地下低温储藏和水下低温储藏,由于自然低温储藏完全利用自然冷源,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及季节变换的限制较大,其冷却效果不如人意。

(二)机械通风低温储藏 :利用自然冷源---冷空气,通过通风机等机械设备对粮食进行强制通风使粮温下降,增加其储藏稳定性。

机械通风低温储藏同样受气候条件和季节性的限制,因此,在日常生产中粮堆的机械通风常选在秋末冬初进行,与自然低温储粮相比,机械通风低温储藏由于实行了强力通风,强制冷却,冷却效果明显好于自然低温储藏,但是经济费用却明显高于自然低温储粮。

(三)机械制冷及空调低温储藏 :在隔热仓中利用一定的制冷或空气调节设备使粮仓维持一定的低温范围,并使仓内空气进行强制循环流动,达到温湿分布均匀。

此低温储藏法是利用人工冷源冷却粮食,因此不受地理位置及季节的限制,是成品粮安全度夏的理想途径,是低温储藏中储藏效果最好的一种,缺点是由于机械制冷及空调低温储藏对仓房隔热性要求较高,且设备价格也较贵,所以投资较大,经济费用高,因而限制了在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的推广与使用。

5.结论由于低温储藏具有明显地减缓粮食变质的作用,特别是在保持成品粮的色、香、味方面更具有其它储粮技术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实现,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粮食、食品品质的日益重视,低温储藏必将成为一种具有发展前途的储粮技术。

总之,推广和应用绿色储粮技术,促进整个粮食行业技术进步,保护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时代赋予的责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