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教学之法
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重头戏,但是长期以来孩子们怕作文,教师怕教作文,所以导致作文教学效果差。
几年来,为尽快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我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顺应儿童心理,讲究趣味性
兴趣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力量。
目前小学生对作文总有一种说不出的畏难情绪。
这正是由于孩子们对单调枯燥的作文教学产生厌恶、缺乏兴趣所致。
因为小学生作文,依赖于他们对作文的兴趣。
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顺应这一心理特征,讲究学生作文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使学生自觉地作文。
第一,要从生活实际命题,题目要有趣味性。
小学生作文最大的困难就是无话可写,这就要求我们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出发考虑命题。
因为作文的题目最先影响到孩子们动笔时的情绪,如果题目富有趣味性,就能一下子抓住孩子们的心,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他们恐惧作文的心理。
如在让学生写动物时,我们可以将学生带出课堂,来到动物园,请饲养员讲解动物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并让学生一边听一边认真观察。
这样就能较好地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另外命题时要尽量注意题目的趣味性,如开学初,我要对学生逐个进行家访,但又不知孩子们的住处,为一举两得,我在作文课上出了一道《请老师先来我家做客》的文题,并当即答应学生:“这篇文章谁写得最好,老师一定先去谁家家访,并捎去这篇作文交给他的爸爸妈妈看。
”对这样的作文题目,也能激发学生兴趣,乐于
动笔。
可见,有趣的作文题目,往往有助于引出话题。
扯开了话头,作文也就自然写出来了。
第二,为学生创设情境,增添趣味性。
当学生受到某事物、环境、气氛感染时,就能激发出相应的感情,情动而辞发。
正如彩色电视,人人都爱看。
创设一些情境,就犹如给学生再现一个彩色的镜头。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生活的气息,有真实情感才能避免空话、假话、套话的弊病,因此在作文前,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些情境,以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如我让学生写《第一次……》的习作,先让学生回忆自己都有哪些第一次,然后在小组内讲一讲这个第一次的过程,从中的收获,并给学生一定的习作时间,让学生进行体验,有的学生一下子回忆不起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就回家第一次学做饭,还有第一次帮妈妈洗被单等,经过这样启发和体验,同学们的兴致十分高,同时自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第三,寓教于乐,引起兴趣。
每次作文,千篇一律,让学生动笔正正规规地写在纸上,学生也会觉得单调乏味的。
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采取了许多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指导他们的作文。
如让学生人人动笔办小报,其实质是把作文纸换为小报纸而已,学生却比任何作文都感兴趣。
因为从文字编辑、刊头设计到插图绘画、版面设计样样都得他们自己动手。
为使小报质量更高,我事先提醒他们办好小报后要进行评比奖励。
这样一来某学生就大显身手,不甘落后,精心设计,最终写出了最新最美的文章,画出了最新最美的画
图。
当什么“小主人”“小猕猴”“萌芽”“春笋”等作品展现在大家眼前时,师生才会更深刻地体会到自己动手的乐趣并看到了自己的创造力。
此时,再进一步欣赏和评价一下大家办的小报,写篇《谁的小报办得最好》的作文。
讲故事作文、活动中作文、绘画作文等。
这样要比教师随便给学生出一个题目来指导作文生动得多。
学生在娱乐中,不知不觉接受了老师对作文的要求,写起来容易多了,他们的作文兴趣也会得到提高。
二、教师“下水”指导,培养学生作文兴趣
教学实践使我常常认识到:要使学生爱写作文,写好作文,教师首先就要爱写作文,写好作文。
教师“下水”指导,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几年来,我和学生一块写。
待学生写完后,我读范文给学生听,学生也把自己的习作念给大家听,这样师生相互竞赛取长补短,使写得较好的学生加以修改,更加完善,写得差的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一步。
同时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作文兴趣。
学校组织了隆重的升旗仪式,我趁热打铁,以《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为题作文,我和学生一起回忆升旗的情景:少先队员向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行队礼,庄严的国歌声响彻天空,红旗冉冉升起……为了使学生触景生情,通过联想,抒发自己热爱国旗、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我又启发学生:“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你们想到了什么?”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联想是极其丰富的:他们联想到革命先烈江姐在敌人的监狱中含着热泪绣红旗的情景;联
想到了一九四九年,毛主席亲自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那激动人心的场面;联想到体育健儿在国际体育比赛中五星红旗徐徐升起,国歌声响彻四方的幸福时刻……我马上组织学生进行口述交流,并即兴口头作文,给学生开阔思路,作出示范,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奠定了写作的基础。
(责编张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