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南茶产业发展情况简析

湖南茶产业发展情况简析

湖南省茶叶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湖南茶产业发展情况简析(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长沙·410128)高燕摘要:文章分析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湖南茶业发展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较强的茶区产业基础、强大的科技力量等有利条件以及浓厚的文化底蕴及政府的大力支持。

同时指出目前湖南茶叶发展存在种植业、加工业、品牌打造等方面问题。

并为进一步推进湘茶产业发展,提出了大力推广优质高产无性系茶园、扶持龙头企业、整合品牌资源、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对茶农的培训等方面的建议,以提高湖南茶业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湖南;茶产业;发展简析1湖南茶叶产业优势1.1优越的自然条件湖南自古名茶荟萃,素有“江南茶乡”的美誉,主要分布在北纬30°左右的武陵、雪峰、南岭南岳山区和环洞庭湖区,光热水土组合条件好。

尤其是广大山区,云雾多,昼夜温差大,日照偏少,辐射较强,十分有利于茶树生长及茶叶有效成分的积累,所产茶品质优异,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湖南的茶树种质资源很丰富。

湖南处于茶树迁移、演化的过渡带,保存着许多进化程度不同的茶树种质资源,且一部分资源兼具大叶种和小叶种的特点,如江华苦茶、城步峒茶等,这为我省茶树资源育种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先后选育出白毫早、槠叶齐等5个品种被认定为全国茶树优良品种,碧香早等11个品种为湖南省优良茶树品种。

1.2较强的茶区产业基础茶区产业基础好,茶园集中,劳动力资源丰富,茶叶自然品质好,产茶类种类齐全,红、绿、黄、黑、花茶都有一定规模,既是全国著名的“绿茶优势产业带”,还是全国黄茶集中产区,更是全国最大的黑毛茶产地和边销茶生产加工中心。

全省有90多个市县产茶,2005年长沙、石门、桃源、安化、平江、临湘、湘阴7个县被纳入全国茶叶优势区域县(市),被确定为“全国优质绿茶产业带”,2009年我省12个县又被评为“全国100个重点产茶县”。

1978年湖南茶园面积为17.5万公顷,达到湖南茶园面积历史鼎盛时期。

上世纪的后二十年,由于茶叶产业不景气,湖南省茶产业一度下滑,到2000年,茶园面积为7.3万公顷。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茶叶科学研究的突破,人们对茶叶有新的认识,茶叶被世人公认为世界饮料之王。

湖南借此东风,对茶叶产业进行了科学规划,在一些茶叶生产适宜区发展新茶园,对一些老茶园进行合理改造,湖南茶产业快速发展。

湖南目前有茶园面积9.7万公顷,其中近6.7万公顷茶园通过无公害认证,1.8万公顷获绿色食品认证,1.27万公顷获国际、国内多种有机茶认证机构认证。

湖南省茶叶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湖南不仅茶叶生长自然生态环境、地理条件优越,而且生产加工技术、贸易经营和商品流通盛为发达,既有享誉国内外的君山银针、高桥银峰、古丈毛尖、竭滩贡茶、安化松针、南岳云雾、石门银峰、狗脑贡茶等获过国内外大奖的历史名优茶;还有驰名中外的猴王花茶、安化黑茶、桃源野茶王、保靖黄金茶等畅销茶;更打造出了“君山”、“怡清源”、“金井”、“猴王”等湖南4大中国驰名商标品牌茶叶代表。

1.3强大的科技力量湖南是全国茶叶科研与教学力量最强、技术人才最多的省份之一。

湖南农大于1958年开办茶学系,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2年被列入湖南省重点学科,自“七五”以来一直是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

199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被列为省级“211工程预备学科”进行重点建设,1999年所属园艺学一级学科批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获园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学科以多学科的全面交叉融合为基础,改造学科内涵,深入研究茶叶科学前沿理论与创新技术,为传统茶叶产业向现代高科技产业推进而构建学科体系,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多个研究方向,在茶学和相关领域取得了丰厚的成果。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含高桥茶叶实验茶场)占地面积63hm 2,实验茶园35hm 2,良种茶苗繁育基地8hm 2,实验茶厂两座,面积6000m 2。

全所现有在职职工152人,其中科技人员68人。

科技人员中,研究员6人,副研究员17人;博士2人,硕士1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以应用研究为主,着重解决全省茶叶生产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

重点开展茶树种质资源与品种选育创新及茶树优质、高效、生态栽培,茶叶加工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开发。

通过技术示范、基地建设、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等形式,为全省茶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成果、良种茶苗和技术支撑。

省茶业协会是我省茶叶产业的行业组织,是政府和企业、茶农之间桥梁和纽带。

在弘扬茶文化,打造“湘茶”品牌做大做强我省茶叶产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还有茶业界的很多专家的支持和帮助作为我省茶叶产业发展的的坚强后盾。

1.4浓厚的文化底蕴湖南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

要促进我省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弘扬茶文化,要注重与科技结合。

对于我省而言,无论是茶科技还是茶文化,都有深厚的底蕴和独有的优势,如果加以利用,科技和文化将成为湖南茶产业腾飞的双翼。

湖南文化产业的高水平快速发展带动了茶叶产业服务业的发展。

为提升湖南茶业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湖南在茶业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如“中华茶祖神农文化论坛”———“2010中华茶祖节·古丈毛尖万人品评会”在湖南省古丈县举行。

本次活动旨在弘扬茶祖文化,进一步推介古丈毛尖品牌,拓展湘西名优特产销售渠道,展示茶乡古丈生态魅力;“中国黑茶节暨黑茶博览会”———首届中国·湖南(益阳)黑茶文化节暨安化黑茶博览会在益阳茶业市场隆重举行,“中国黑茶之乡”称号正式花落益阳。

现场签约22个重点合作项目,签约资金达到9.63亿元;此外,千两茶、湘益茯茶制作工艺也列入国务院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两岸(长沙)茶文化节———2010年两岸(长沙)茶文化节由湖南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办,湖南省文化厅、省台办、长沙市人民政府共同支持。

在两岸签署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茶叶位列18项台湾降税农产品之列,免去17%的关税后将大大提升台湾茶叶的竞争力,而普通市民则能花更少的钱喝到优质的高山乌龙等台湾茶品。

台湾茶商业同业公会联合会副理事长张树桂表示,“茶湖南省茶叶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湖南作为茶祖故里,与台湾茶同根,人同源,心相系,情相牵,两省的茶文化交流大有可为。

1.5政府的大力支持湖南是全国传统产茶大省,发展茶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在我国茶产业中一直占有重要位置。

早在2001年,湖南省政府召开了全省茶叶工作会议,正确分析了国内外茶业发展的形势,将茶产业定为我省农业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并提出了“质量兴茶,科技兴茶,再造湖南茶业新优势”的思路。

由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支助,大力支持,全省茶人的共同努力,湖南茶叶滑坡的状况迅速改观,产销形势逐年好转,茶农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湖南茶叶终于走出低谷,显现出发展速度加快、茶叶质量提高、茶叶销售很旺的强劲发展态势。

2湖南省茶业存在主要问题2.1种植业方面湖南茶园面积目前在9.7万公顷左右,尽管近10年来茶园良种面积不但增加,茶园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2.1.1组织化程度较低在湖南目前9.7万公顷中,具有较大规模的茶场为数不多。

这与国内外贸易大市场大流通越来越不适应,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

2.1.2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小湖南现有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占全省茶园面积的30%左右。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省茶园现状严重影响了茶叶产品质量的提升和产业的发展;更影响了名优茶的快速发展。

2.1.3茶园管理水平总体不高我省茶园管理水平不平衡,本世纪发展起来的茶园管理水平较高,但上世纪80年代以前发展起来、约占现有总茶园60%左右的老茶园,群体品种茶园占绝对多数、建园标准低、管理水平不高,茶园老化现象严重。

这阻碍了湖南茶叶整体水平的提升。

2.2加工业方面2.2.1标准化生产程度相对较低目前我省仍以家庭小作坊、小企业生产加工为主体,而有较强加工能力、设备先进、技术规范、产品质量稳定的加工企业较少,经营高度分散,规模小,成本高,产品质量不稳定,难以形成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和市场开拓能力弱,整体效益不高。

如果这种小规模、低科技含量、高成本的状况不得到改善的话将会明显限制我省茶叶产业的大步发展。

2.2.2加工设备较陈旧落后我省现有的一部分茶场、茶厂生产条件较差,厂房简陋,加工设备陈旧落后,加工工艺技术跟不上现代茶叶生产技术的要求,部分企业卫生条件达不到要求,因而部分企业产品质量难以保证,质量安全难以保障。

2.3品牌打造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决定着产业的发展与否。

然而,我省目前茶叶生产面广,品牌杂乱、数量多、规模小,除少数名优茶品牌外,单个品牌名优茶产量低,湖南省茶叶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缺乏上规模和真正有影响力的产品及品牌,从而严重削弱了我省名优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我省的茶叶行业长期以来缺少真正的巨型企业和知名品牌,在国际市场上核心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差。

这和我们整个行业经营分散、生产规模小、各自为政有很大的关系。

由于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茶农之间的沟通不够,更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团结合作,那么整个行业的执行就会不到位,从而导致核心竞争力弱。

只有我们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切实加强政府、企业、科研院所、茶农之间的紧密联系和配合,切实加强生产、流通和销售等各个环节以及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将政策、科技真正贯彻到位,培育龙头企业和打造知名品牌,我们茶叶湘军才会真正焕发出新的活力,在全国乃至全球茶产业中立于不败之地[1]。

3湖南茶业发展对策3.1大力推广优质高产无性系茶园我省现有茶园大部分建于20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在建园时忽视茶树品种,建园质量,许多茶园茶树品种参差不齐,耕作层浅,有机质含量低,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弱,加上管理粗放,重种轻管,重采轻培,有些甚至只采不管或只采不养,树势衰老较严重。

而无性系茶树良种具有发芽早、萌发整齐、可采轮次多、产量高、名优茶品质好等优势,经济效益显著。

因此,湖南茶叶生产,要大力引进和推广应用无性系良种,不断提高良种比例,实现茶园良种化。

在选配茶树良种时,应优先选择发芽早、品质优、产量高、生育力强的优质品种。

无性系品种的发展和推广改变了世界茶树种植的面貌,推动了现代化茶园的建立,并为茶叶机械化采茶提供树冠条件,已被世界茶产业公认为茶园种植的发展方向[2]。

3.2扶持龙头企业针对湖南茶叶企业规模小而散的问题,在落实各级龙头企业应有的扶持政策外,还应根据茶叶产业的特点和现状,借鉴外省经验,制定几条过硬的特殊政策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