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皮肤性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皮肤性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6、 皮损:皮肤性病临床表现的体征称皮肤损害,分为原发性皮损和继发性皮损,原发性皮损 包括斑疹、斑块、丘疹、风团、水疱和大疱、脓疱、结节和囊肿;继发性皮损包括糜烂、溃疡、鳞屑、
浸渍、裂隙、瘢痕、萎缩、痂、抓痕和苔藓样变。
7、 斑疹( macule ): 皮肤黏膜的局限性颜色改变,与周围皮肤平齐,无隆起或凹陷,大小可 不一,形状可不规则,直径一般小于 1cm。
2样外 观;真皮:皮肤凹陷,皮纹正常;皮下:皮肤显著凹陷
21、 痂:皮疹损害渗出的浆液、脓液、血液与坏死组织以及微生物等混合干涸的附着物。组成 差别: (1) 浆液痂 ( 淡黄色 ) :带状疱疹 (2) 脓痂 ( 深黄色 ) :脓疱疮 (3) 血痂 ( 棕红色 ) :过敏性紫癜
阳性 3 常伴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危及生命
深脓疱疮
又称臁疮 , 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多见于营养不良的儿童或老人。好发部位:小腿、臀部。
典型皮损:脓疱 -- 扩大加深 -- 坏死 +蛎壳状黑痂 -- 边缘陡峭的碟状溃疡,疼痛明显。病程: 约经 2—4 周或更长。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综合征( SSSS)由噬菌体Ⅱ组 71 型金葡菌引起,多见于儿童。由凝固酶阳性噬菌体
皮损以群集性水疱为特征
好发于口周、鼻腔、生殖器等部位
有自限性,但易复发
发病机制
1、 HSV侵入皮肤粘膜后,先在局部增殖,形成初发感染。
2、以后沿神经末梢上行至区域神经的神经节中长期潜伏,
当受某种因素激惹后,病毒可被激活并经神
经轴索移行至末梢所分布的表皮,表现为疱疹复发。
3、 HSV感染人体后不产生永久性免疫,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不能阻止复发。
剥去痂皮其下为红色稍凹陷的糜烂面。黄癣痂常伴有鼠臭味。
毛发暗无光泽,脆而易折。病久者,毛囊萎缩、毛发脱落形成大片永久性秃发。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
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或有轻度痒感。
二、白癣 致病茵:犬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
小孢子菌属多侵犯儿童,尤以学龄前儿童较多。
皮损初起为群集的红色小丘疹,向四周扩大成灰白色鳞屑性斑片,圆形或椭圆形;以后在附近可出现
生殖器疣( GA、CA)
又称尖锐湿疣、性病疣,为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
细菌性皮肤病 (Bacterial skin diseases )
第一节 脓疱疮 ( Impetigo ) 是由金葡菌和 / 或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皮肤病。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防治
寻常性脓疱疮亦称接触传染性脓疱疮。好发于托儿所、幼儿园
一至数片较小的相同损害。脱屑斑一般无炎症反应。但亲动物性菌种常引起明显的炎症反应,甚至变为脓
癣。
病发在距头皮 2~4mm处折断,外围白色菌鞘, ( 高位断发)断发极易拔出。
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轻度痒感。
青春期后可不医自愈。成人白癣很少见(皮脂抑菌) 。愈后不留疤痕。
三、黑点癣 致病茵:堇色毛癣菌,断发毛癣菌
3、详细向患者
解释用法和注意事项。
皮肤性病学各论
病毒性皮肤病:由病毒感染所致的皮肤粘膜病变
机制:一、直接侵犯皮肤、粘膜。二、免疫介导引起皮肤粘膜变态反应
病毒性皮肤病的分类
据临床表现分:
疱疹型:单纯疱疹、水痘 - 带状疱疹
1/ 8
发疹型:麻疹、风疹
新生物型:病毒疣
单纯疱疹: 人单纯疱疹病毒( HSV)感染所致
典型皮损:红斑 / 丘疹 -- 薄壁脓疱 -- 破溃糜烂 -- 蜜黄痂。
好发部位:面部、四肢,特别是口周、鼻孔附近。 合并症:重症者可伴发热、淋巴结炎,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败血症或急性肾炎。病程
6 到 10 日
大疱性脓疱疮
由噬菌体Ⅱ组 71 型金葡菌引起,多见于儿童。
皮疹:小疱→松弛性大疱 +半月形积脓→糜烂结痂。 新生儿脓疱疮:为发生于新生儿的大疱性脓疱疮。 1 传染性强,发病急 2 泛发全身的大脓疱,尼氏征
定义: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 HPV)感染皮肤或粘膜所致的表皮良性赘生物。 HPV有 100 多种亚型,
故临床表现多样 。
跖疣( verruca plantaris )
为发生于足底的寻常疣。多由 HPV-1 型所致
扁平疣( verruca plana )
好发于青少年,又称青年扁平疣。多由 HPV-3 等亚型引起。
外观正常皮肤上推擦,表皮即剥离;牵扯已破损的水疱壁时,可见水疱周边的外观正常皮肤一同剥离。
26、 血管性水肿 好发生于组织疏松部位(如眼睑、口唇、舌、外生殖器、手足等)。皮损为
局限性肿胀,边界不清,呈肤色或淡红色,表面光亮,触之有弹性感,多为单发,偶见多发。痒感不
明显,偶有轻度肿胀不适。一般持续 1~3 天可逐渐消退,但也可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
头癣:是指累及头发和头皮的皮肤癣菌感染
主要途径:直接接触患者、患畜 ( 猫、狗等 ) 无症状带菌者
间接接触传染 , 不洁的理发器具、互戴帽子、共用枕巾、梳子等
临床分型:
一、黄癣 许兰氏毛癣菌
主要见于儿童,成人和青少年也可发生。
皮损初起为红色斑点,头皮发炎潮红,并
有薄片状鳞屑,此后形成以毛发为中心的碟形黄痂,称黄癣痂。
Ⅱ组 71 型金葡菌的表皮剥脱毒素引起。
发病特点:起病前常由化脓性感染灶存在。多始发于患儿的口腔及眼周,然后迅速波及躯干与四肢
组织病理 :浅层表皮细胞松解坏死,真皮炎症轻微,仅少许淋巴细胞浸润。
典型皮损:在大片红斑的基础上出现烫伤样松弛性水疱和大片表皮松解剥脱,尼氏征阳性。有明显疼
痛或触痛。
病程:轻者 1-2 周,重者可因肺炎、败血症死。
8、 斑块( plaque ): 为扩大或较多丘疹融合而成、直径大于 有凹陷。见于银屑病等。
1cm的隆起性扁平皮损,中央可
9、 丘疹( papule ): 为局限性、实质性、直径小于 1cm的表浅隆起性皮损 10、 风团( wheal ): 为真皮浅层水肿引起的暂时性、隆起性皮损。 11、 鳞屑( scale ):为干燥或油腻的角质细胞的层状堆积,由表皮细胞形成过快或正常角化过 程受干扰所致。鳞屑的大小、厚薄、形态不一,可呈糠秕状(花斑糠疹)、蛎壳状(银屑病)或大片
17、 浸渍 角质层吸收水份过多、致松软变白,起皱,浸水过久或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下,好发 皮肤皱褶部位
18、 裂隙 皮肤线形裂口,可深达真皮面有瘙痒或出血;好发于掌跖、指趾及口角;原因:炎 症、角质层增厚或干燥
19、 瘢痕 真皮或深部组损伤或或病变后,由新生结缔组织修复而成。分类:萎缩性瘢痕,增 生性瘢痕
24、 滤过紫外线检查 320-400nm 长波紫外线特殊荧光 (1) 亮绿色--白癣 (2) 暗绿色--黄 癣(3) 珊瑚红色--红癣
25、 棘层松解征 又称尼氏征,是某些皮肤病(如天疱疮)发生棘层松解时的触诊表现,可有四 种阳性表现:手指推压水疱一侧,水疱沿推压方向移动;手指轻压疱顶,疱液向四周移动;稍用力在
比前两种少见,儿童及成人均可发病。
皮损初起为灰白色鳞屑斑,以后渐扩大成片,皮损炎症反应轻微。
病发由于毛根内充满成串孢子,往往露出头皮即折断,其残端留在毛囊口,呈黑点状。
病程发展缓慢,病久者,经治愈后常留有疤痕,引起局灶性脱发。
四、脓癣 致病茵:亲动物或亲土性真菌
为黑癣、白癣的特殊类型。
典型的损害是化脓性毛囊炎。初起常为一群集性毛囊小脓疱
状(剥脱性皮炎)。
12、 浸渍( maceration ): 皮肤角质层吸收较多水分导致表皮变软变白,常见于长时间浸水或 出于潮湿状态下的皮肤部位。
13、 结节( nodule ) 为局限性、实质性、深在性皮损,位置可深达真皮或皮下,可由炎性浸 润(如结节性红斑)或代谢产物沉积(如结节性黄色瘤)所致。皮损呈圆形或椭圆形,可隆起于皮面,
脓疱疮治疗:外用治疗:杀菌、消炎、收敛、干燥。系统治疗:有全身症状者及时加用抗生素治疗。
毛囊炎、疖与痈
毛囊炎( folliculitis

2/ 8
局限于毛囊口的化脓性炎症 疖( furuncle )
毛囊深部及周围组织的毛脓性炎症 痈( carbuncle ) 多个相邻毛囊及毛囊周围炎症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皮肤深部感染,表面有多个脓头。 皆多为金葡菌感染引起。 第三节 丹毒与蜂窝织炎
丹毒
蜂窝织炎
致病菌
乙型溶血型链球 菌
溶血型链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好发部位
小腿、面部
四肢、面部
典型皮损
水肿性红斑 边界清晰 表面紧张发 亮
浸润性红斑 界限不清 可化脓、坏死
全身症状
寒战、高热
寒战、高热
真菌病( mycosis ):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真菌性皮肤病: 是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粘膜、毛发及指甲的疾病。
皮肤性病学总论 皮肤的结构:表皮层、真皮层、皮下层
1、 表皮在组织学上发球扁平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表皮的主要构成细胞)、黑素细胞 (含黑素,可遮挡和反射紫处线,保护真皮及深部组织)、朗格汉斯细胞(免疫活性细胞,消化细胞
外物质)和梅克尔细胞(可能具有非神经末梢介导感觉作用)等构成。角质形成细胞分五层,分别为:
具有在同一部位多次复发倾向,患者多为成人。
复发型单纯疱疹往往较原发型的水疱小且密集。
带状疱疹( Herpes zoster ) 由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簇集性的小水疱 、 沿单侧的周围神经
分布、常伴神经痛
病因: 水疱-带状疱疹病毒( VZV或 HHV-3)
典型临床表现: 1. 前驱症状:轻度不适,皮肤灼热或神经痛,持续
初发型单纯疱疹
疱疹性龈口炎:口腔、牙龈等处
疱疹性角膜结膜炎:
接种性单纯疱疹:接触部分,如手指
新生儿单纯疱疹:多数为 HSV-II 引起
疱疹性湿疹 ( Kaposi 水痘样疹) 发生于患湿疹或特应性皮炎的患儿, 原有皮损处红肿并出现群集水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