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秋夜》鲁迅赏析

《秋夜》鲁迅赏析


写作手法
《秋夜》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创造了广阔而深 邃的诗的意境。作品中创造了天空、枣树、小粉 红花、小青虫等一组具有深刻意蕴的象征性形象。 这些形象各具鲜明的特点,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 义,寄寓着作者特定的情思和理想,表达着作者 独特的生活感受。这些形象不是干巴巴的自然景 物的堆积,而是经过了作者主观的改造,以能够 唤起读者想象和联想的、具体可感的象征体形式 体现出来。
附录:
梁秋实:关于鲁迅 陈燕生:故事新编组画
鲁迅没有直说“我的后园有两株枣树”,而分成四 个短句,后两个短句还有重复之嫌。在语调上,这 是鲁迅沉重心态的反映。他出门来到后园,第一眼 看到了一株枣树,接着扫视,又看到了一株枣树— —这也是作家的视野所及,录为文字的一种客观表 现。另外,鲁迅的语气和文字,在这里显示为一个 徐缓的情态,为后文设下了伏笔。仿佛表示:作家 心中愁闷,需要到后园来静一静,寻找一份暂时的 安宁! 鲁迅先生借景抒情, 寄托着对当时黑暗. 现实的愤 怒与抗争,对被压迫者向往光明未来的愿望充满同 情,对那些. 顽强抗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战士作了 热情的赞颂。 而枣树就是战士形象的代表 因此 不 说“两棵都是枣树” 更能表现出枣树孤独, 借此 烘托出枣树“顽强抗击黑暗、追求光明”的精神。
秋夜的写作背景
发表于1924年12月。当时北京的政治环境 正如鲁迅所说:"实在黑暗的可以!"鲁迅 在北京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及封建势力 进行着韧性的战斗。他的内心是矛盾、痛 苦又压抑的,但是他具有顽强不倦的战斗 精神,决不向黑暗势力低头。《秋夜》正 是作者与旧社会抗争到底的誓言。但受制 于当时恶劣的环境,鲁迅只能采用一种隐 晦的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把自己强烈的 思想感情藏匿在景物描写之中。
小说集: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散文集:
野草 朝花夕拾 杂文集: 而已集 二心集 坟 花边文学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华盖集续编补编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集外集拾遗补编 南腔北调集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附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热风 三闲集 伪自由 书
准风月谈
其他作品: 中国小说史略 汉文学史纲要古籍序跋集 文序跋集 阿金
第二幕
初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Only you 哈鲁利亚
鲁迅当时在北京女子师范兼课,他的 品德和学识深受许广平和她的同学们 景仰。1925年3月11日,许广平给鲁 迅写了第一封求访信件。四月的一天, 她和同学们走进了鲁迅的寓所。后来, 许广平和刘和珍等在学生运动中受到 校方迫害,鲁迅毅然全力支持学生的 正义斗争。这样,他们的友谊进一步 发展了。 从1925年3月到7月之间,鲁迅与许广 平通信四十余封,他们共同的理想和 信念,渐渐升腾为爱情的火焰。但是, 他们信中没有花呀月呀的辞藻,没有 悱恻和缠绵的柔情,而是对社会人生 问题严肃的探讨。
许广平说:“没有灿烂的花,没有热恋的情,我们的心换 着心,为人类工作,携手偕行……”他们的爱情遇到了守 旧者的讥讽和反对。在讥笑和压力面前许广平表现了超凡 脱俗的远见,坚韧不屈的精神。1925年10月,她在鲁迅主 编的《国民新报》副刊发表了《同行者》一文,象烈火一 样炽热,公开表达了对鲁迅的爱,她说,她不畏惧“人间 的冷漠,压迫”,“一心一意的向着爱的方向奔驰。” 1927年10月3日,鲁迅和许广平同到上海,开始了共同的生 活。那一年,鲁迅46岁,许广平28岁。结婚以后,鲁迅和 许广平的感情是超于一般夫妻之上的。许广平自己说: “我自己之于他,与其说是夫妇的关系,倒不如说不自觉 地还时刻保持着一种师生之谊。这说法,我以为是史妥切 的。”许广平也常常天真地向鲁迅提问:“我为什么总觉 得你还是我的先生,你有没有这种感觉?”鲁迅听了,总 是惬意地笑笑,答非所问地说:“你这傻孩子。”

比如鲁迅赋予枣树的意义:它是作者心灵的对应物, 寄寓着精神界战士的品格。敌视枣树的夜空,其威 枚摧折着一切生命的存在,要使秋夜成为一个生命 荒芜的冷酷世界。在这世界里满是蜷伏着怯弱的生 命,惟有枣树是敢于与夜空相搏的孤独的战士。他 不畏惧造物主的权威,尽管“落尽叶子,单剩干 子,”仍然抖擞精神向黑暗进击。枣树饱经历史的 风霜雨雪,有着十分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


他是支配时间的勤奋者.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 生活条件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第二 天起床后,有时连饭也顾不得吃,又开始工作,一 直到吃晚饭时才走出自己的工作室,实在困了,就 和衣躺到床上打个盹,醒后泡一碗浓茶,抽一支烟, 又继续写作. 鲁迅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苍老的最困苦的时期。 所以他的杂文是了解中国那段历史最好的方式。 鲁迅一生用过179个笔名,其目的是为了防避旧社 会的迫害,以及尽量避免招惹无聊的麻烦。
1906年7月6日(光绪三十二年农历丙午六月初六)鲁迅在日本 被母亲骗回老家完婚。就在娶亲轿子刚一落地的时候,从轿子 里面伸出了一只中等大小的脚,这只脚试探着踩向地面,然而 由于轿子高,一时没有踩到地面,可绣花鞋却掉了下来,在这 只鞋的里面却露出了一只裹得很小的小脚。原来,这位新娘就 是朱安,她比鲁迅大三岁,她听说新郎喜欢大脚,因此穿了双 大鞋,里面塞了很多棉花,想讨新郎喜欢。可当场就露馅了, 这似乎预示着她一生的不幸。 朱安虽是鲁迅的老婆,但却有名无实,她为鲁迅空守了41年, 直到1936年鲁迅去世也没给朱安留下有个自己孩子的希望。她 是一个典型封建婚姻包办的牺牲品。朱安临终前,泪流满面地 说:“希望死后葬到大先生之旁,”她想念许广平和海婴。她 面对自己的情敌和情敌的孩子竟然毫无怨恨之意。 1947年6月29日,朱安孤独地去世了,身边没有一个人。她在这 个世界上生活了69个春秋,孤独地度过了四十多个漫长的岁月。



国民党 1949年逃往台湾后,则对鲁迅著作采取查、 封、禁、堵的政策。 1933年6月民权保障同盟执行委员杨杏佛被杀,鲁 迅的生命安全几度受到严重威胁。与此同时,国民 党特务机构a加强了对鲁迅的监视。 国民党统治集团充分施展了他们的反革命两手策略: 一方面加紧对鲁迅进行监视、迫害、打击,通缉令 直到鲁迅去世时仍未解除;另一方面他们也始终存 有幻想,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通过多种渠道妄 图拉鲁迅转向。 鲁迅临终说:1.坚拒世人的物质恩惠:不得因为丧 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2.让他们仇恨去,我也 一个都不宽恕.这是一个永不衰弱的灵魂的呐喊.

握笔的鲁迅是那么坚毅,勇敢, 用文字刺破敌人的心脏,使他 们闻风丧胆,同时也如一声呐 喊,唤醒了国人麻木的灵魂。
第一幕
相亲
朱安,1878年6月生于浙江绍兴。祖上 做过知县一类的官。在这样的家庭环 境中长大的朱安,虽然识字不多,但 懂得礼仪,性格温和,待人厚道。因 为鲁迅是长子,从鲁迅父亲去世以后, 鲁迅的母亲就开始为鲁迅的婚事操心 了。老太太喜欢朱安听话顺从的品性, 决定娶来给自己的大儿子鲁迅做媳妇。 1901年4月3日,鲁迅母亲在没有征得 儿子同意的情况下,贸然去朱家“请 庚”。结果在两个年轻人根本都不认 识的情况下,由双方父母作主,定下 了决定朱安一生命运、并给鲁迅带来 终生痛苦的婚姻大事。
第三幕
海婴
一九三四年十月,一个二十三岁的东北姑 娘,突然闯进鲁迅先生的生活来,她立即 引起鲁迅先生的注意。先生待她如亲人, 又视她如调皮的女儿,她就是萧红。 一个陌生的东北姑娘,从遥远的关外来到 举目无亲的上海。原来一颗对未来充满憧 憬的心,被几年来流浪生活给打击得已经 有点冰冷了。然而,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 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 化了。 在这以前,这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个寂寞的 萧红,一个在生活中挣扎搏斗的东北姑娘。 萧红呢,从小得不到父爱,没有家庭的温 暖,她把鲁迅当作老师和父亲。原来的一 双对人间有些怀疑的眼睛,一下子便明亮 起来;一个孤立无援的贫弱女孩子一下子 找到了自己的家。
鲁迅先生的一家同这个东北姑娘一见如故。鲁迅先生喜欢她, 关怀她;许广平同情她,爱她,处处照应她。甚至连小海婴 (周海婴,鲁迅先生的独生儿子)也不愿意离开这位年轻的、 梳着两条小辫子的东北阿姨。萧红成了鲁迅先生家中的常客, 亲密得宛如一家人。 萧红,正是由于鲁迅先生的帮助闯进了上海文坛。从此,一股 沁人心脾、清新如朝霞的风便吹进了文艺界,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一位有才华的青年女作家诞生了。 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人们都看到她前进的奔脚印下,也 流着一位慈祥的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没有鲁迅先生,也就没有萧红。她很可能 默默无闻地寂寞下去,甚至颓唐地毁灭自己。是的,没有鲁迅 先生在荆棘满地的前面为青年们开路,萧红同时代的一批青年 作家也就不可能冲出牢笼走进文坛。三十年代出现的一批生龙 活虎的青年作家,有谁没有受过鲁迅的哺育呢?在建立我国现 代文学队伍方面,鲁迅先生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鲁迅是中国青 年作家之父,他一生对青年的帮助,是人们万世所感念的
鲁迅 个人资料
鲁迅,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名为周 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 改名豫才。与二弟周作人,周建人合 称为“周氏三兄弟”。作品包括杂文、 短篇小说、论文、散文、翻译作品, 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 的影响。20世纪中国的主要作家 , 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 学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领导 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毛泽东 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 想家、教育家 ,是中国文化革命的 主将,中华的精神。

天空:它是黑暗暴虐的统治势力的象征,它凶恶狡 黠而残忍,但又色厉内荏,十分虚弱,这一形象传 达出作者对黑暗暴虐的统治势力的憎恶和愤怒。这 就是天空形象的象征意义。 小粉红花:它是无名花,开得极细小,冻得红惨惨 的,可还做着春天的梦。其特点是:弱小,受害, 纯真,盲目乐观。它象征着社会上心地单纯而善良 的受压迫的弱势人群。 夜游的恶鸟:它发出怪异可怖的声音,扰乱夜的安 宁。其特点是:恐怖、孤立。它象征着什么,历来 有争议;比较多的看法是象征着破坏黑暗统治秩序 的孤独斗士。 小青虫:它在玻璃窗户上乱撞,投奔光亮,落入火 中。其特点是:弱小,莽撞,可爱,可怜。它象征 着投奔光明却无谓地牺牲了的幼稚的人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