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饮料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叙述我国饮料工业从小到大,已经初具规模,成为有一定基础并能较好地适应市场需要的食品工业重要行业之一,饮料工业的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做出应有的贡献,饮料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辅助食品。
I
关键词:饮料工业;生产;现状
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发展迅速饮料工业又是食品工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饮料工业的快速发展能否健康持续已是业内人士普遍关心的问题.因此研究目前饮料行业发展的缺陷与优势探讨世界各地饮料行业的发展特点对饮料行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现状及问题
1.1现状
1.1.1饮料生产持续快速增长
我国饮料工业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发展十分迅速。
1980年全国饮料总产量不足30万t,1985年上升到100万t,1990年猛增到330万t,到1997年产量已达到1069万t,比1980年增长36倍,17年间平均每年递增23.7%。
[1]2000年我国饮料工业在以往迅速增长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增长,2000年全国饮料总产量达1491万t,比1999年的1086万t增长近25.7%,七九五初期1996年的883万t增长86.8%。
2000年销售收人预计为410亿元,比1996年的266.7亿元增长54%。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饮料工业是我国食品工业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
1.1.2饮料品种多样,包装齐全
20年来,随着饮料工业的快速发展,饮料产品的品种结构已趋向更加合理,由原来单一的汽水发展成为包括碳酸饮料、果汁、菜汁、含乳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固体饮料、瓶装饮用水、茶饮料等在内的十大类,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几十年一贯的玻璃瓶汽水的落后面貌。
饮料新产品也层出不穷,北方的苹果汁、桃汁、杏仁露、葡萄汁;南方的菠萝汁、椰子汁、芒果汁、西番莲汁。
人们对饮料的需求也由单一的解渴,发展到“营养、健康、天然”。
饮料市场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碳酸饮料、果汁饮料和瓶装饮用水已形成三足鼎立,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茶饮料,普遍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去年茶饮料的总产量约185万t,超过了果汁97万t,成为饮料中的第三大品种。
饮料包装也从单一的玻璃瓶发展到包括塑料瓶、玻璃
瓶、二片罐、三片罐、纸塑复合软包装等多品种、多规格、形式各异的饮料包装。
包装形式多样化,极大地丰富市场,满足不同场合、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
[2]
1.1.3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
随着饮料生产企业的大型化、集约化,一些自动化强度高、生产速度快的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设备逐渐被各大型企业引进,各种规格型号的琉璃瓶灌装线、PET瓶灌装线、三片易拉罐灌装线、二片易拉罐灌装线、浓缩果汁生产线、高压连续杀菌设备、自动电阻焊制罐生产线,利乐包及康美盒复合软包装生产线以及其它各种饮料生产设备在饮料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3]国产化步伐加快,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设计、国产饮料设备的技术水平也有显著提高。
饮料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为饮料行业的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1.4名牌产品深人人心,骨干企业发展壮大
目前,我国的大型饮料企业已由原来的“8大饮料厂”发展成为广东健力宝、杭州娃哈哈等为首的饮料界“10强”企业,它们的品牌“娃哈哈”、“乐百氏”、“健力宝”、“椰树”、“露露”、“旭日升”、“汇源”等已深人人心,企业的规模亦在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企业形象和品牌知名度迅速提高,已成为推动中国饮料行业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从而增强中国饮料的竞争力。
1.2饮料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重复建设,缺乏宏观调控
目前,我国饮料从行业分布偏重华南、华东、东北等地,西南、西北较为薄弱。
饮料制造业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规模小,技术及装备水平较低,整体效益差。
各企业均为隶属的主管行政领导,轻工、商业等部门多头交叉管理,造成小型、分散、低水平的重复投资,缺乏行业总体的宏观调控。
1.2.2地区及大类产品发展不平衡
饮料工业发展的地区不平衡是饮料工业的突出问题,从1997年统计资料看,东部地区12个省市产量为819.88万t,占全国76.7%,其中广东一个省产量233.21万t,占全国的21.8%,居全国首位;而中西部地区19个省区饮料产量248.99万t,仅占全国的23.3%。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发展中西部地区的饮料大有可为,将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4]大类产品发展不平衡是饮料工业另一突出问题,碳酸饮料比重大,其他大类特别是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的果蔬汁等比重太轻。
1.2.3产品科技含量低
目前,饮料产品被消费者认可的两大因素:一是解渴,二为口感。
所以饮料产品的科技含量普遍较低,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消费者更青睐“天然、营养、保健”的产品,一些富含功能因子,具有高附加值的饮料新品将会占据未来市场。
1.2.4企业规模参差不齐,经济效益相差悬殊
“九五”期间我国饮料工业的发展方针在“九五”期间,乃至今后15年,我国饮料工业的发展方针是:天然、营养、优质、多品种、多档次,以普及碳酸饮料为主,积极发展果蔬类饮料、蛋白饮料和饮用矿泉水,适当发展固体饮料和特种营养饮料,满足城乡两个市场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消费层次的需要,继而推向国外市场。
碳酸饮料在目前乃至今后,碳酸饮料仍是我国饮料工业的主导产品。
它具有生产工艺较为简单,风味多样化,价格低廉,适合目前我国城乡广大居民的消费水平等特点,其产量约占饮料总产量的50%,已形成可乐饮料、运动型饮料、各类果味饮料等系列,涌现出健力宝、雪菲力、津美乐·八王寺、亚洲、崎山等一批优质品牌。
今后,我国饮料工业应以这些优质的品牌为基础,走集中生产主剂、分散灌装饮料之路,逐步扩大优质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实现集约化生产与经营。
[5]果汁饮料果汁饮料在我国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浓缩果汁和果汁饮料(含果汁10%以上)的年产量约26万吨,占全国饮料总产量的2吨,,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只好依赖进口补充。
据统计,我国水果年产量已达近200万吨,其中苹果占l00万吨。
由于市场鲜果容纳有限,加工能力不足,每年均有20一30%的损失。
从市场需求和水果资源两方面来看。
应适当加快果汁饮料的发展步伐。
有关专家建议,我国应尽快建立果汁加工体系,争取成为果汁出口国。
2发展趋势
2.1积极推行饮料行业协会管理,壮大企业集团,培育名牌产品,发展民族饮料
为了避免盲目投产、资金分散和重复建设的怪圈,饮料行业必须积极推行行业协会管理。
协会管理旨在强化宏观调控,有计划、有重点地把资金投人到重点饮料项目上。
对这些项目从立项、审批、资金运用、设备选型及技术的高附加值,以及市场的竞争力做出强有力的保障,形成以“10强”企业为龙头,名牌产品为核心的规模化生产,集团化经营的工业体系,带动全国饮料业的发展。
碳酸饮料坚持贯彻国家“集中主剂生产,分散灌装”的产业政策,以国家重点扶持8个品牌汽水主剂生产,实行特许灌装制度,扩大这些名优碳酸饮料在市场的占有率,提高碳酸饮料质量,发展民族饮料。
2.2发挥地域优势,促进资源优势向商品优势转化
中国幅原辽阔,水果资源十分丰富,各地气候差异,特色水果应有尽有。
苹果、葡萄、芒果、草幕、柠檬、鲜桃、刺梨、西番莲等已构成庞大的水果大家族,这些为饮料工业规模化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资源优势转向商品优势较为缓慢,应统筹规划,在重要产区建立工业化水果原料基地,选用先进设备,集中生产有特色的浓缩果汁,出口创汇及供大型饮料厂灌装果蔬汁饮料。
根据市场消费特点和国际果蔬汁流行趋势,大型企业集团可在中西部地区培育自己的果蔬基地,对当地农业的发展起带动作用。
[6]
2.3重视科技先行,开发具有“天然、营养、保健”等高附加值的饮料,适应消费需求的转变
饮料工业要发展,科技必须先行,重视和加强对饮料科学研究的投人,大专院校、食品科研部门应在开发利用食物资源的研究上多做些文章,研究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生产和技术问题,加速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开发天然资源是饮料今后发展的方向,依据中国传统“药食同源”的理论,尤其是具有健脾开胃,醒脑提神,提高机体免疫力功能的中草药更具开发饮料的价值。
通过浸提它们的功能因子,用来加工制成良好保健作用的功能饮料。
过去20年,我国饮料业成绩喜人,“十五”规划对饮料业提出更好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饮料人均消费量仅800呢,只及世界人均消费量的1/6,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更大。
21世纪我国将进人一个新的
发展阶段,我国饮料工业将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中国饮料工业协会.改革开放20余年的饮料工业.食品文摘.1999(6)
[2]谷子琪,中国软饮料行业资源整合与营销策略实例研究[J].现代商业,2010(24):164
[3] 许长卿. 饮料工业发展进程中的深层次问题及其应对举措[J]. 饮料工业. 2004(01)
[4] 殷宏健. 中国饮料市场现状及应对措施[J]. 江苏商论. 2003(01)
[5] 沈锡伟. 饮料工业发展的趋势和对策[J]. 上海轻工业. 2002(02)
[6] 王颉. 我国果汁和果酒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