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银行业远程集中授权处理模式的探讨
当下,各个银行为了防控业务风险,基于授权有限的原则,对柜台的业务处理纷纷采用远程集中授权的模式。
对于触发某种交易或者超过某个设定金额的业务自动联动集中授权。
目的很明显,授权人员是独立于业务网点的人员,与网点没有利害关系,不会与业务发生网点相互勾结,引发案件。
这种模式貌似很科学,但实际上,存在很大弊端。
首先,前台柜员提交业务后,到远程集中授权人员审批完成,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时甚至需要几分钟,这就使得柜员及客户只能干等,影响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客户体验度。
其次,每个银行都对遭到拒绝的业务制订了考核机制,也就是拒绝率:每拒绝一笔业务或拒绝率超过标准,就会扣减网点的绩效工资。
前台柜员对每笔集中授权业务都要小心翼翼地应付。
这就有点说不通:授权柜员就是为了检查错误,检查出问题是他的职责所在。
而如果所有提交集中授权的业务都没有问题的话,那么设置集中授权又有什么必要呢?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这一模式无端
派生出一批特权柜员—集中授权人员。
他们的权力非常大,如果业务被拒绝,
不但会扣经办人员绩效,还会扣减网点绩效。
网点为了保住绩效,只能向集中授权部门人员疏通关系,无形之中就会孳生腐败。
而作为前台柜员,你一次不被拒绝,一天不被拒绝,甚至一月、一年不被拒绝,你能保证从事前台柜员岗位的时间里都不被拒绝吗?所以拒绝是无法避免的,只是次数多少而已。
很多银行员工不愿从事前台柜员工作,认为前台柜员工作低人一等,就是这个原因。
不被拒绝还好,一旦被拒绝,就是工作不认真,业务不熟练。
注定没有抬头的机会。
所以只要有机会,柜员都会努力调离前台岗位。
而且,集中授权模式相应的考核制度还规定,每个集中授权柜员每月必须完成相应的拒绝任务。
这就造成如果我这个月完成了拒绝任务,掌握的标准就会松一些,如果没有完成拒绝任务,掌握的标准就会紧一些。
有时,一些书写不标准的问题也会被当作拒绝的理由。
实在找出不出拒绝的原因怎么办,那也好说,你传的影像是没问题,但我看不清,当然拒绝。
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这就好比给一个地方下达抓捕罪犯的任务。
你说你没罪,那怎么行,我的任务还没完成呢。
我拒绝你,不是为了防控业务风险,而是为了完成任务。
那么,授权柜员都被分派拒绝任务了,真的能防控风险吗?实际上,银行的触发授权的业务涉及各个条线,业务再精的人,都不可能懂得所有业务。
那怎么授权呢?每个授权柜员一本管理办法,涉及那种交易,直接按管理办法检查相关要素就可以了。
这就使得授权只是对业务的形式要件进行合规性检查,并不能对业务的实质进行合规性检查。
假设网点想作案,只要把相关的资料作出来,集中授权也是能通过的。
最近一些银行发生的以高息为诱饵进行的诈骗案件中,集中授权就是形同虚设。
综合比较,集中授权模式弊大于利,还是取消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