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会大课堂课程化研究案例集体例感受延庆民俗文化——参观延庆博物馆(执教班级: 三年级(2)班)设计者:延庆县第二小学高岩华点评者:延庆教科研中心乔丽珍北京市社会大课堂课程化研究案例集体例感受延庆民俗文化——参观延庆博物馆设计者:延庆县第二小学高岩华点评者:延庆教科研中心乔丽珍一、基地环境分析(一)基地资源情况描述延庆博物馆是目前北京郊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县级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
延庆博物馆以延庆县文物管理所历年保藏、征集和延庆地区出土文物为基本素材,推出了以《妫川风韵——延庆历史文化陈列》、《妫川风云——延庆近现代史陈列》、《妫川风情——延庆民间风俗陈列》、《妫川风采——延庆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展》、《延庆山川地貌展》为主题的一系列展览。
展区分布于博物馆一至三层,展陈实物超过1000件,珍贵图片500余幅。
延庆博物馆不仅是一座重要的文化设施,同时也是延庆地区文物保护、文物研究、面向公众和广大青少年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历史及科学知识的基地,更是了解延庆历史、研究延庆文化、感受延庆民俗风情的理想场所。
(二)基地环境与学习内容关系1.基地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分析:(1)通过对基地资源的学习,了解家乡历史、民俗、文化、艺术,体验民俗风情,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与热爱,激发爱国情。
(2)在三年级美术课中,曾先后学习了《拨浪鼓》《北京的庙会》《画画民间玩具》《荣宝斋》《参观美术馆》等课业。
而博物馆的民俗文化艺术,则正好是对上述课业知识体系的完美补充与延伸。
(3)基地丰富的资源,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校开发资源的有力条件:(1)博物馆距离学校非常近,仅一路之隔,带学生从学校到博物馆步行15分钟即到。
(2)我校办学特色是活力教育,而社会大课堂正是践行学校活力教育的极好课程。
3.教师开发资源的途径与方法:(1)向学校领导提出申请,校方同意后,制定社会大课堂活动方案及应急措施。
协调好班主任、电教老师配合学生的管理和摄像工作。
(2)活动前,向学生提出此次活动目的、准备用具以及纪律要求,然后分小组,并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参与社会大课堂活动。
(3)活动后,汇报交流学习记录资料,并指导学生整理编辑,最后以不同艺术表现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手抄报、连环画、工艺作品、运动会综合展示等。
)(三)基地环境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关系美术大纲中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思万缕的联系。
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该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该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延庆博物馆作为延庆县文化中心最重要的功能组成部分发挥研究、展示、教育职能。
其民俗展厅中,从衣食住行、民间艺术等不同方面展现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诠释了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帮助学生在一种广泛的情境中认识美术、感受美术。
二、教学目标分析:(一)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博物馆的功能和延庆历史,从美术的角度认识、欣赏、记录民俗文化。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美术知识对获取的民俗文化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与展示。
(二)教学目标分析1.了解延庆的历史、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等有关知识。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综合处理信息、表演展示等多种能力,增强团队精神。
3.引导学生参与民俗文化的传承,培养爱祖国、爱家乡情感。
三、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了解学生知识调查情况和用具准备情况,并强调纪律1.学生汇报民俗知识调查情况。
2.小组同学商量,选取研究的内容和相关问题,教师分发小组记录单并检查小组用具准备情况。
3.叮嘱参观纪律,做到文明有序。
(二)参观延庆博物馆1. 延庆山川地貌微缩景观图。
进入一楼大厅,同学们立即被脚下的地图所吸引。
纷纷趴在透明玻璃上找自己认识的地方。
这时,讲解员不失时机地问同学许多问题,如:“延庆的最高山在哪儿?叫什么山?”“延庆的母亲河在什么位置?”“延庆还有哪些著名的风景区?等,先找到的孩子便荣幸的获得了一张书签形的门票作为奖励,孩子们兴奋极了。
(意图:以游戏问答方式让孩子们对延庆的山川地貌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延庆民俗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2.民俗展厅的“衣食住行”展区。
衣: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学生欣赏了琵琶襟宽摆短式女袄、琵琶襟低领窄袖袄、鞋帽等服饰。
同学们边看边记。
有的对不同款式的衣服和装饰图案很喜欢,纷纷画起来。
有的孩子则对“衣服款式中的讲究?”和“金莲为什么这么小?”等问题展开谈论…当得知,过去的许多衣服和鞋都是家庭主妇一针一线亲手剪裁缝制时,孩子们不由得发出惊叹声,心底里对他们无比的敬佩。
(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认识不同款式的服饰,了解古代不同身份的人的着装风格,认识劳动人民的勤勉的精神和劳动创造财富的道理。
)食:走进主食厨房,我让孩子们通过题板认识各种厨具及其用途。
孩子们对降蓬和木猫的用途产生了疑问,讲解员边说还边做了演示,原来降蓬是过去做饭时加在锅盖上的保温盖,木猫则是专门逮耗子的,同学们纷纷赞叹的前人的智慧。
接着,我们又从豆腐坊了解了豆腐的做法,认识了色香味俱佳的民俗小吃和延庆的大餐(八八席和八六席)。
(意图:通过认识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民俗食品,认识到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饮食文化遗产不仅让我们一饱口福,而且还带给我们潜在的巨大经济效益。
)住:了解了四合院的布局结构特点后,引导学生欣赏古代建筑装饰花纹,了解其特点和寓意。
其中门墩、木雕雀替、墀头砖雕、猫头和滴水上的图案,还有架子床那精美绝伦的装饰艺术让他们驻足不前、目不暇接,有的拿起相机,有的拿出画笔,仿佛要把这里的美毫无遗漏的带回去…行:出行工具中的推媳妇车不仅做工精美而且可调节的靠背设计的十分巧妙,吸引了小巧手的关注。
(意图:通过欣赏精美的装饰图案和巧妙的设计,体验劳动人民的智慧,让学生体会物以致用,艺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农耕:孩子们认识了不同种类的农耕器具后,对着它是又记又画,忙得不亦乐乎…, 说是准备回去搞个农耕器具展览。
(意图:通过认识不同的农耕用具,了解农民耕种的不易,养成节约的好习惯)3.“民间艺术”展区戏剧:听完戏剧在延庆发展的历史后,我带孩子从行头的造型、色彩、图案特点对戏剧的一些行头和道具进行了欣赏,并让孩子分析,“它可能是什么身份的人使用的?”同学们不禁感慨,没想到这小小的戏剧竞荣纳了这么多知识。
(意图:通过欣赏戏剧道具和行头的造型和装饰美感,了解戏剧表演形式的丰富内涵。
)花会:(看视频) 了解花会种类和表演特点。
特别是“怕老婆顶灯”和“黄河灯”学生们都没看过,我便将“老婆如何教育赌博酗酒的丈夫”和黄河灯由来的故事讲给同学听,学生津津有味的沉浸在故事的情境中…,听到延庆的旱船被认定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学们不禁自豪起来,当然,身为延庆人,我也挺骄傲的。
(意图:了解民间花会艺术的种类、道具、艺术表演形式和历史等相关知识,了解其深层次的寓意。
)民间工艺:了解了陶艺的制作过程并欣赏壁画、民间玩具、木雕和刺绣等不同形式艺术作品。
同学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坐在地上,学着十八罗汉的不同动态,还有的同学说,四目神看着有些眼晕的感觉,好像有法力了…,接着,我带领孩子们了解了民间玩具及其种类等。
(意图: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和了解不同种类的民间艺术形式,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
)(三)监测评价:1.小组组长汇报本组知识采集情况。
2.综合知识竞赛:考试分为两部分:⑴试卷(笔答和绘画)。
其中每组派出两名同学来参加试卷的笔答和绘画,满分为90分。
⑵抢答。
剩下的组员参加知识抢答,为本组加分。
3、公布成绩并发奖。
(四)总结拓展:问题:(1)通过了这次活动,你收获了什么?(2)这些民俗活动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和作用?(3)你有什么想法或感受想对大家说?听到孩子们信誓旦旦的话语,让我感到欣慰与鼓舞,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们一定会实现自己诺言,将延庆建设得更加美好。
(五)成果展示:回到学校后,学生们以手抄报、摄影作品、连环画、工艺制作和运动会主题表演等不同表现形式展示了延庆的民俗文化。
四、教学效果分析与反思:1.课前准备充分,为学生在此次学习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
2.游戏式教学让孩子轻松融入学习环境,并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
3.由于小组分工明确,所以孩子们在活动中搜集的资料都很详尽,而且方法多样。
4.通过小组竞赛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5.由于前期动员工作和学生热情性很高,所以学习成果展示丰富多彩。
当然,活动中还有很多不足,例如:对民俗知识挖掘深度还不够等,需要在今后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完善、改进。
五、案例点评:民俗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份,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而如何保护民俗文化,让它们继续传承下去,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重任。
1.这是一节“综合·探索”类课业,在案例内容的选材中,教师能够结合学习内容,充分挖掘社会实践基地的教育资源,让孩子在广泛的民俗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2.在教学活动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和探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它学科、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跨学科的学习活动。
3.注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全员参与竞赛方式,既激发学生兴趣,又巩固所学知识,增强了学习实效性。
4. 注重启发和引导相结合方式,从不同角度观察、欣赏、分析民俗形式和风格特点,激发学生对家乡民间文化的热爱。
从而引导学生参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从而坚定长大建设家乡的信念。
社会大课堂活动,呈现给了孩子们一场内容丰富、色味俱佳的文化盛宴,让孩子们从一个以往局限的知识平台,走向一个知识的海洋。
不仅对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能力是一种考验,而且对于教师的组织、策划能力也是一种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