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春中国经济专题期中考试试卷和试题说明

10春中国经济专题期中考试试卷和试题说明

2010年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双学位课程《中国经济专题》期中考试试卷和试题说明2010年5月试卷说明1.开卷笔试,可以参考任何读物和笔记;但请关闭一切电子设备。

请直接将选择和理由回答在本试卷上,无草稿纸。

2.考试时量为1小时。

3.答题时,请在各题选项后相应括号内划勾,三个选项能且只能选择一个选项;划勾后,请在“理由”处给出解释。

4.答题要求:解释与选择一致,符合经济学逻辑,概念理解和使用准确,必要时注明自己对概念的理解;可用实例。

5.答题“理由”部分的长度不要超过试卷留白所限,字迹务必清楚。

6.考试期间不得交谈、交换答案、参看或抄写其他同学回答,若当场发现或事后答案雷同,将一律视为考试作弊。

7.考试作弊按学校规定要受到同时取消主修学位和双学位的严厉处罚,请大家自觉遵守考试纪律。

8.本试卷共一大张,双面印刷,共四小面;若有缺印、漏印、重印等印刷问题,请及时向监考助教请求调换试卷。

9.本试卷一共20题,每题1分,满分20分。

试题说明1.本试卷所有试题均没有唯一标准答案,试题为开放性的。

2.试题说明主要从试题考查目的、试题主要特点、同学答题情况几个方面进行简要阐述,仅供大家参考。

3. 欢迎大家对试题和试题说明提出疑问、批评意见和建议。

4. 欢迎大家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以逻辑或事实,向我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回答。

5. “试卷和试题说明”由易声宇,贾珅,韩思怡,吴鸾莺四人分头整理,最后由易声宇统撰成稿。

试卷和试题说明1.如果农民拥有农地的流转权,他们就会迫于生计失去土地,无以为生。

对()错()不确定()理由:说明:本题重点考查对权利特别是流转权的认识。

“如果—就”表示前者是后者的充分条件的关系判断。

注意本题题干隐藏的是有流转权和没有流转权的对比。

多一项权利就会导致无以为生,这种判断在逻辑上不成立,在事实中也没有见到过。

有的同学举出征地制度的例子,但在征地制度中,农民是没有流转权的,只能被迫将土地权利以政府定好的价格让渡给政府,这一点课堂上重点提过。

另外,迫于生计失去土地,在一些情况下是可能的,但这仍然不代表“如果—就”判断关系成立;至于从失去土地到无以为生,前提正是没有土地流转权,所以失去土地才无法得到符合意愿的补偿。

2.将包产到户合法化就是一种产权界定。

对()错()不确定()理由:说明:本题重点考查合法化服务的产权界定属性,只不过以包产到户为具体例境。

题干是判断句,“合法化是产权界定”。

为地方、基层的自发实践提供合法化服务,是产权界定中加入政府强制力支持的重要一环,对产权纠纷能提供有强制力支撑的仲裁服务。

这也是课上讲过的内容。

3.农业集体化运动失败,是因为农业活动没有规模经济的效果。

对()错()不确定()理由:说明:本题重点考查集体化运动失败与农业活动特性之间的关系。

农业集体化运动失败,关键在于监督费用高昂,与规模经济并无必然联系。

此外,农业活动当然有一些规模经济存在,因为规模经济的本质是投入不可分割性,而田埂、畜力、机械等在一定耕作强度范围内都有此性质,课堂上讲授过的“驴腿”就是一例,但本题的重点尚在于因果关系,至于后半句表述本身的问题,倒在其次。

4.国家的农地征用权利导致低价征地和高价拍卖土地之间的差价归政府。

对()错()不确定()理由:说明:本题重点考查对征地制度及其之于土地收益分配效果影响的认识。

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农地征用权利。

如果把城镇国有土地招拍挂市场由政府垄断经营的制度也算入农地征用权利,那么这种农地征用权利就会既包括低价拿地(征地制度),也包括高价拍卖(垄断招拍挂制度);如果不算入,那么单单农地征用权利只能保证政府低价征地,没有垄断招拍挂制度,尚无法保证政府一定能高价拍卖土地。

但如果从宪法关于“城市一切土地均属国有”的条款出发,得出征地所得土地只能归政府,政府对如何处臵这些土地具有垄断权利,因而可以高价拍卖的结论,也是基本允许的。

5.农民不能自由退出人民公社,导致了大饥荒。

对()错()不确定()理由:说明:本题重点考查人民公社社员退出权对生产绩效的影响。

由于社员无法通过退出权来迫使其他社员好好干活,无法起到替代监督的作用,只剩下费用最高的监督渠道——直接监督农业生产过程,高昂的监督费用导致生产积极性受到损害,产出大幅滑坡。

引用事例则有必要把有退出权的初高级社和没有退出权的人民公社的生产绩效做相互对比,方能反映出退出权对生产绩效的作用,单就人民公社而论,无法体现出退出权的作用。

6.人民公社体制在事实上完全消灭了农民的私有产权。

对()错()不确定()理由:说明:本题重点考查对人民公社体制中农民产权界定情况的认识。

首先,人民公社体制不同时期不同产权方案,在三年自然灾害结束前,连自留地在名义上都被取消了(注意事实上并未彻底消失干净),因而生产资料可以认为基本没有私产,但后来为了保证活命,还是正式确认了自留地的存在,因而此时就连生产资料的私产也非完全消灭;其次,大部分生活资料更是私产。

至于初级社和高级社,既不属于人民公社体制,也不存在一个在初级社出现之前就已被明确的人民公社体制蓝图,因而不适合被归为人民公社体制。

7.由于农民并没有对城市土地增值做出贡献,所以这部分土地的涨价应当归公。

对()错()不确定()理由:说明:本题重点考查对土地增值做贡献与分享土地增值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更进一步的则在于考察对资源权利特别是权利之于资源流转过程分配结果的理解。

事实上,这种因果关系并不存在,我分享资源增值收益仅仅是我对资源拥有一定权利的结果,而与我对资源增值的贡献无关。

城市房产增值等都是相关实例。

题干核心关系是因果关系,所以重点在于阐明是否存在“A导致B”,至于A或B本身的陈述是否正确,虽也有关系,但却在其次。

具体到本题,题干的逻辑实质是,对土地增值没有做贡献,就不应分享增值,回答本题最要做的就是说明这个逻辑实质的正误。

至于“农民对城市土地增值也做出了贡献”、“农民没有完全的土地农转用权利”等认识,虽然正确,但于本题却都在其次。

8.在国有企业中,如果对企业管理者实施股权激励,就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对()错()不确定()理由:说明:本题重点考查对股权激励及其目的的认识。

其中,国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缺乏人力资本激励的有效办法,是本题的基本语境,也是课上重点强调过的内容。

实施股权激励是为了激发人力资本使企业资产不断增值,但目的并一定是结果,“如果—就”的判断过强。

另外,针对“国有资产流失”这个概念进行分情况讨论,也是可行之举。

9.国有企业在法律上属于全国人民,所以在事实上也属于全国人民。

对()错()不确定()理由:说明:本题重点考查产权的法律表达和事实情况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事实上,这种因果关系不存在,关键在于实际中的各种监督执行费用,特别是在国有企业中对人力资本进行激励的费用。

结合国有企业的各种合约和制度安排来具体的阐述这些费用,都是可以的。

10.把国企推向市场诱导了国企的产权制度的改革。

对()错()不确定()理由:说明:本题重点考查市场竞争与产权改革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则考查从“所有定价问题都是产权问题”这个角度去统一认识市场竞争和产权改革之间的关系。

从前一个层次来说,市场竞争通过优胜劣汰法则迫使国企为了生存而改革产权制度;从后一个层次来说,把国企推向市场,本身就是国企产权改革的一种形式,因为面临市场竞争首先就意味着在产品和要素的获取过程中要从计划配臵转向价高者得,从而意味着定价机制的改革,而这本身就是一种改革。

我们更希望大家达到后一个层次。

11.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对()错()不确定()理由:说明:本题重点考查对“经济增长的关键是有效率的国家组织”,以及“经济增长”特别是现代经济增长概念的认识。

从这个角度来说,技术是否能进步,不仅取决于国家这个组织的效率,而且技术进步正是经济增长本身。

这是因为,技术进步需要人们进行技术发明的努力尝试,而这种尝试往往面临私人收益远低于社会收益的外部性困境,而有效率的国家组织的定义,正是让私人收益最接近社会收益。

如果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那么此时所谈论的“经济增长”,一般仅限于资本积累和人均收入提高,这需要指出。

12.维护垄断者的产权就是保护垄断。

对()错()不确定()理由:说明:本题重点考查对垄断的认识。

真正的“垄断”是一种故意妨害或阻止竞争的行为,保护垄断意味着保护妨害竞争的行为;保护产权,无论是谁的产权,其保护行为本身都属于维护竞争秩序的行为;两者不是一回事。

13.私有产权总是比公有产权有效率。

对()错()不确定()理由:说明:本题重点考查对不同产权安排效率差异的认识。

“总是”判断过强。

举出反例即可。

如果认为判断正确,那么除非能穷举,否则仅举一两例是无法验证的。

14.政府强制力必然损害市场效率。

对()错()不确定()理由:说明:本题重点考查市场经济中政府强制力存在的必要性。

“必然”判断过强。

市场竞争和市场效率,背后需要纠纷仲裁、对妨害市场竞争的各种行为进行司法仲裁和执法等等,这些都需要政府强制力作为唯一合法暴力的干预。

15.放开市场准入本身就是一种权利再界定。

对()错()不确定()理由:说明:本题重点考查对“权利再界定”的认识。

进入市场可带来收益的机会,进而能否进入市场本身就是一种权利,那么从不能市场准入到能市场准入,就是一种权利再界定。

16.没有政府的服务,社会也照样可以界定私人产权。

对()错()不确定()理由:说明:本题重点考查产权界定的不同层次和形式,特别是某些无政府强制力的个人或组织也可承担纠纷仲裁、司法执法服务,从而界定产权。

对于流动性差、流动范围小的熟人社会,宗法、血缘等为基础的个人或组织,也可以在该范围内在一定程度上界定私人产权。

可举实例加以说明。

17.“自然垄断”行业需要政府管制市场准入,否则所有企业都将亏损。

对()错()不确定()理由:说明:本题重点考查对“自然垄断”的认识。

“自然垄断”仅指由于主要投入不可分,平均生产成本会随生产规模扩大而减小,与企业盈亏无必然联系。

电信、民航等都可作为实例。

18.看病难和看病贵同时出现,原因之一是因为医疗服务行业存在不当的服务准入管制。

对()错()不确定()理由:说明:本题重点考查市场准入管制的影响。

服务供应不足,同时价格高企,既说明供给远远跟不上需求,也说明巨大的需求缺口竟然无法吸引资源流入,因而说明该行业必然存在准入管制。

19.因为医疗服务是公用品,所以只能由政府来提供。

对()错()不确定()理由:说明:本题重点考查对“公用品在需求层面存在一定非竞争性,但在供给层面却不存在非竞争性”的认识。

其中,从前一个层次来说,非竞争性的存在并不必然意味着私人无法定价、收费;从后一个层次来说,有竞争性的提供由市场竞争的形式来进行效率更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