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要强化“踩点得分”的意识专题辅导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要强化“踩点得分”的意识专题辅导

文言文翻译要强化“踩点得分”的意识
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阅读试题中得分较低的一道试题,它要求我们除了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词法句法知识、熟练掌握翻译方法、遵循翻译原则之外,还需要进一步强化“踩点得分”的意识,那么文言文翻译需要关注哪些得分之点呢?下面结合近几年考题加以分析。

一、关注词类活用
作为文言文中一种特有语言现象,词类活用主要表现为名词作动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等几种情况。

翻译的时候需要我们根据它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它的语法功能等,确定它的词性和词义。

例如2000年春季上海卷“皆袖瓦砾遮道伺之”中的“袖”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把……藏在袖子里”。

2003年全国卷“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的“廷”和“面”分别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后面动作行为的处所或方式,意思是“在朝廷上”和“当着面”,“廷折”不是“使朝廷折服”。

其它如:
1、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

(2004年全国卷。

壮,使动用法,使………雄健。


2、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

(2005年全国卷。

病,名词作动词,患……病;丧,为使动用法,替它办丧事。


3、奇之,立许字以女。

(2005年山东卷。

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不同寻常。


4、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2005年广东卷。

高,形容词作名词,高尚的品德。


5、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

(2006年福建卷。

富,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富有。


6、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2006年湖北卷。

粒,量词作动词,吃粮食。


7、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

(2006年天津卷。

难,意动用法,认为……艰难。


二、关注特殊句式
这里的“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几种情况,翻译的时候要体现出它的结构特点,同时要和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相符合。

例如2004年上海卷“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见暴如是叟者”是定语后置句,调顺后就是“如是见暴叟者”。

“见暴”又是被动关系,即“被暴”,“暴”是“欺凌”之意。

“者”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

“如有见暴如是叟者”译作“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一样被欺负”。

2006年全国卷“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属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

其他如:
1、他日,董祁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

”(2004年福建卷。

“不吾敬”就是“不敬吾”,属于宾语前置句。


2、唯罴信著于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诸州。

(2004年卷。

得粟不少诸州,省略表比较的介词“于”,相当于“得粟不少于诸州。

”)
3、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

(2004年浙江卷。

闻于其族,著于其友,属于介
词宾语后置。


4、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2005年天津卷。

者……也,属于判断句。


5、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2005年卷。

“不足为也”省略主语“廉吏”。


6、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

(2006年浙江卷。

为……所,属于被动句式。


三、关注固定结构
例如2002年全国卷“其李将军之谓也”中的“……之谓也”就是古代汉语中的固定结构,可翻译为“说的就是……”2006年湖南卷“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

这里的“十之六”属于古代汉语当中数词的习惯表达方式,意思是十分之六。

其他如:
1、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

(2005年山东卷。

已而,不久。


2、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

(2005年辽宁卷。

俄而,一会儿。


3、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2006年浙江卷。

岂……耶,难道……吗?)
4、令欲降之西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

(2006年天津卷。

无乃……乎,恐怕……吧。


四、关注通假字
通假字作为古汉语当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高考翻译的句子当中不时出现,也是重要的得分点之一,同样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例如2004年卷“他日,董祁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

”“愬”通“诉”,表示诉说。

再如2001年夏季上海卷“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这句中的“支”通“肢”。

2002年春季上海卷“知者创物,能者述焉中”的“知”就通“智”。

其他如:
1、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

(2004年全国卷。

“裁”通“才”。


2、故乐与乡党宗族飨其赐。

(2004年全国卷。

“飨”通“享”。


3、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2006年江苏卷。

“罢”通“疲”。


4、民,吾民也。

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2006年江苏卷。

“振”通“赈”。


五、关注双音节古今异义词
古汉语当中有一些双音节词语,由于时代的变化导致意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翻译过程当中很容易古今混为一谈,这一点在近年高考翻译试题当中也是屡屡出现。

2004年重庆卷“我奉王命,义无屈。

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妻子”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汉语中只表示妻子,没有子女的意思。

因此我们在翻译过程当中就要了解这一特殊现象,注意区别古今意义的不同。

其他如:
1、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

(2004年全国卷。

所以,用来……的,……的凭借。


2、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2005年全国卷。

妻子,妻子和儿女;不足,不值得。


3、遂大困,寻死富阳。

(2005年山东卷。

寻死,不久死去。


4、务令折中,称朕意焉。

(2005年江西卷。

折中,适中。


5、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2006年全国卷。

所以,……原因。


6、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

(2006年四川卷。

非礼,不合乎礼义。


7、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

(2006年天津卷。

非礼,不合乎礼义。


文言文翻译,除了需要我们关注上述一些古代汉语特殊的语言现象以外,其他的包括文言实词的意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等,也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当中不断积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翻译当中做到事半功倍,以不变应万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