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全册笔记知识点概括

初中物理全册笔记知识点概括

初中物理全册笔记知识点概括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举例:人—声带振动;风—空气振动;下雨刷刷声—液体振动;风吹树叶振动、电线振动发出声音;蚊子翅膀振动;敲鼓—鼓面振动;弹琴—琴弦振动;婵—腹部发生器;鸟—鸣管等等。

青蛙的发音器官为声带。

有些雄蛙口角的两边还有能鼓起来振动的外声囊,声囊产生共鸣,使蛙的歌声雄伟、洪亮雨后,汇成一片大合唱,有一定规律,有领唱、合唱、齐唱、伴唱等多种形式,能吸引较多的雌蛙前来。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而发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的“声”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⑵声音的产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②“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

③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不一定能听到。

⑶声音的保存: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发出和原声相同的声音。

声音记录的分类: 1、机械振动:唱片(唱针振动)2、磁记录:磁带 3 、光记录:光盘、 DVD
二、声音的传播
⑴声源: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又叫发声体。

⑵介质:能传播声音的物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举例子气体、液体、固体作为介质的例子。

①介质分类:气体、液体、固体(固体传声效果好,能量损失少,举例子)
②真空不能传

⑶声波:声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介质的振动。

三、声速:
⑴定义: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表示声音传播的快慢。

单位:米每秒、千米每小时1m/s=3.6km/h m ·s
计算公式: v=s/t s=vt t=s/v
⑵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
①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速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特殊:软木
②声速还受到温度的影响。

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控制变量法)
15 摄氏度的空气, 340 m/s 0 —331,25 — 346
当空气中不同区域的温度有区别时,声音的传播路线总是向着低温方向的,如上面的温度低,声音就向上传播,此时,低处的声音,高出容易听到。

四、声音的反射
⑴回声 :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山谷回音、回音壁、余音绕梁。

⑵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 秒以上。

s=vt=340 m/s*1/2*0.1 s=17 m
⑶回声传播的时间低于 0.1s ,反射回来的声音只能使原声加强,使得原声听起来更加深厚、有力。

这就是所说的“拢音”。

⑷回声的应用:“回声测距”、测海底深度、山崖间距离、回声定位。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听到声音的过程
发声体(声源)振动产生声音→介质传播声音→感知声音二、感知声音的方式1、耳传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