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宽容_和谐社会的德性基础

宽容_和谐社会的德性基础

宽容———和谐社会的德性基础刘曙辉赵庆杰理论与现代化THEORYANDMODERNIZATION2007-1Jan,20072007年第1期NO.1,2007作者简介:刘曙辉(1978-),女,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邮编:100084赵庆杰(1976-),男,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邮编:102249摘要: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宽容的德性,但宽容因其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却面临挑战;只有明确分析宽容概念之后,我们才能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更好地培育宽容精神。

宽容需要一定条件。

宽容是行为者对于他(或她)所不赞成或不喜欢的人及其行为或信仰有能力制止却不制止的一种克制。

我们可以从行为者是否有否定反应,区分宽容与冷漠;从行为者是否有能力制止,区分宽容与默许;从行为者克制的理由,区分宽容的三种姿态,即出于恩惠、出于尊重个人权利和出于承认;在审问克制的道德正当性的基础上,指出宽容的“悖论”正是宽容之难。

关键词:和谐社会;宽容;否定反应;能力;克制中图分类号:B8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02(2007)01-0061-06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实际上这也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一个永恒目标。

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社会生活诸要素或方面已然达到融洽互动与协调发展的社会或社会发展状态[1]。

只要社会还存在差异,协调各方面的关系、避免冲突和暴力、最终取得平衡与和谐就是一个永不终止的过程。

如何建设和谐社会,这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需要重视制度安排,也需要重视公民道德德性的培育;既需要重视正义、公平与平等价值,也需要重视宽容德性。

宽容的目标是在差异中共存,这一点与和谐社会的目标是统一的。

尽管人们对提倡宽容德性这一点基本上没有异议,但是对宽容概念本身的复杂性似乎还认识不足。

如今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使用“宽容”这个词汇,英格丽德・克里波尔在《宽容与认同》一书中,总结出人们谈论宽容的八种形式,包括社会—文化交往实践,一种人格类型的特征,一系列非暴力、开放、欣赏多样性的态度,群体之间的实际的妥协,法律结构,政治学说,个人权利原则和个人道德德性[2]。

应用的广泛同时也显出使用的芜杂。

正是这种广泛性与芜杂性,再加上人们对究竟哪些事例属于、哪些事例不属于宽容讨论的对象也缺乏共识(例如同性恋问题),使得迄今为止无论是普通大众还是学术界对宽容确切的涵义是什么还是有些模糊不清,更遑论实践中如何应对宽容问题。

笔者认为宽容面对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都来源于其概念本身。

基于此,本文从已有定义中总结出宽容的三个条件,即否定反应、能力和克制,得出“宽容是行为者对于他(或她)所不赞成或不喜欢的人及其行为或信仰有能力制止却不制止的一种克制”这一定义,并对这三个条件进行分析。

一、何谓宽容下面我们首先列举国内外学术界对宽容做出的几种定义,期望从这些定义中找出大家公认的方面,进而得出宽容的定义。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伦理学小辞典》中写到,宽容是基于平等的自由精神表现出来的对所不赞成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爱好兴趣的容忍和尊重[3]。

在定义的基础上,该词条还从宽容的范围和主体进行了分类:从范围看,包括宗教宽容、政治宽容和道德宽容;从主体看,宽容有个体宽容与社会宽容之分。

个体宽容指个人对他人不同思想与行为的理解与尊重;社会宽容指社会集团之间的相互平等接纳与尊重,以及一个社会的结构与制度对不同成员、不同集团、不同意见平等相待,并能提供一个彼此平等对话、交流、论争的环境。

该词条强调宽容的出现是行为者对他人及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爱好兴趣的不赞成,也强调了行为者的容忍和尊重,但是假如行为者是因为无力干涉他人而容忍,而不是有能力干涉而选择不干涉,这是否还是宽容?差异性使得宽容成为必要,而宽容则使得差异性得以不受无理压制而存在,其中差异性包括文化、宗教以及生活方式上的差异性。

沃尔泽从差异性的角度对宽容做了比较宽泛的定义,在《论宽容》中,宽容被描述为一个对待差异性的态度“连续谱”。

宽容首先被理解为一种态度或心境,纯粹是为了和平而顺从地接受差异性。

第二种对待差异性可能采取的态度是被动的、随和的以及无恶意的冷淡。

第三种态度产生于一种道德意义上的容忍,对“那部分人”拥有各种权利予以原则上的认可,虽然他们以某种默默无闻的方式来实现这些权利。

第四种态度表现为对别人的坦率、好奇甚至尊重,愿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向别人学习。

最后一种态度是积极拥护差异性[4]。

正如沃尔泽本人指出的那样,该书的主题是宽容,但更确切地说,是“关于有着不同历史、文化和认同的群体之间的和平共处,这种和平共处正是宽容所带来的”[5]。

与其说他是在定义宽容,不如说他是在探讨在具体的情景下如何由宽容达到在差异中和平共处的目标,他后文中对五种宽容体制,即多民族帝国、国际社会、联盟制、民族国家和移民社会的具体讨论就明确表明了这一点。

此外,他把被动的、随和的和无恶意的冷淡(indifference)以及积极拥护差异性也归入宽容。

宽容与冷漠的区别我们后面再具体讲。

这里我们主要讲一下如何看待宽容与差异性的关联。

宽容使得差异性得以存在,差异性使得宽容成为必要,这是沃尔泽在《论宽容》中对两者关系的一个概括。

但是,他同时也指出为宽容辩护并不等于为差异性辩护。

差异性是宽容存在价值的事实前提,但宽容的目的不是差异性本身,而是着眼于人们在差异性的现实境况中如何共存。

积极拥护差异性可能不会导致不宽容,但是这样的一个态度并不必然能教会人们如何与差异性共处,一个简单的理由是并不是差异越多越好。

在宽容的讨论中,差异性之所以得到特别关注,并不是说差异性本身具有重要性,而是因为差异性对持有差异者而言是重要的,而在实践生活中忽视甚至蔑视这种差异性,将会导致实际生活中不义的产生。

相比而言,科恩在《宽容是什么?》一文中给出的定义更加全面。

他在文章第一部分指出宽容与其他概念的区别,得出八个宽容定义的条件;在第二部分连接各个条件,得出宽容是指在多样性情境中,行为者认为有力量去干涉而不去干涉敌对的他者及其行为的一种有意识、有原则的克制[5]。

但是他对toleration和tolerance的区分使得在其定义中没有包含宽容的态度或德性。

他认为,tolerance除了有宽容的行为的意思以外,还有另两种意思,一种仅仅是忍耐,一种则是道德态度或德性。

为了简便,他用toleration指宽容的行为,endurance指忍耐,tolerance指宽容的道德态度或德性,而且明确指出他所探讨的是宽容行为(behav-ior),而不是态度(theattitude)[5](76~78)。

但是我们在谈论宽容时,不仅讲宽容的行为,也讲宽容的态度或德性。

固然有某个人没有宽容德性却做出了宽容的行为的情况,但是只有具有宽容德性的人才能始终如一。

从以上几个不同的定义,我们可以总结出宽容的三个条件,即否定反应、能力和克制。

基于此,我们把宽容定义为行为者对于他(或她)所不赞成或不喜欢的人及其行为和信仰有能力制止却不制止的一种克制,其中克制可以在行为意义上讲,也可以在态度或德性意义上讲。

二、宽容条件之一:否定反应否定反应是宽容的前提条件,宽容情形之所以出现,是因为行为者对行为对象有一种否定反应,或者不赞成,或者不喜欢。

这种否定反应可能只是行为者的一种心理反应,也可能是行为者基于一种确信,即他(或她)是真理的持有者,而行为对象则是站在真理的反面。

对于前一种情况,我们以同性恋现象为例。

有些人对同性恋的排斥与其说是他们判定同性恋是一种道德恶,还不如说是一种不习惯,一种别扭感,与道德正确、道德真理无关,也与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无关。

但是,很多情况下,这种否定反应是出于行为者认为他者是错误的,而自己是正确的。

这种出于对掌握真理的确信,随之而来的很可能是对他者的劝说乃至强制和压迫。

对真理的确信往往成为不宽容的前奏[6]。

中世纪的宗教战争和宗教压迫正是这方面的例子。

某一宗教认为自己是真理的化身,是通向天国的救赎之路的唯一领路人,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强制别的宗教团体成员接受自己的主张,甚至压制、消灭别的宗教团体就成为了一种正当。

而如果每个宗教团体都自以为是,冲突甚至战争也就无法避免。

从行为者是否有否定反应,我们可以把宽容与冷漠相区分。

例如,我看见某人在打篮球(我对打篮球没有兴趣),我没有妨碍他(或她)就走过去了,我们不能说我宽容了这个行为。

理由很简单:只有当我们遇到某个东西不赞成,至少不喜欢它时,我们才可以认为我们自己是宽容的。

一些否定的反应对于把不干涉当做宽容来说是必要的[7](71)。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在意某些事情,才可能进一步说我们宽容还是不宽容。

拿同性恋现象来说,如果你持赞成或者无所谓的态度,这都已经不属于宽容的范围。

但是我们却容易把两者混淆。

诚然,就不干涉别人及其行为或信仰这一结果而言,两者是相同的。

但是,在宽容的情形中,行为者对行为对象有一种否定反应,如果不加以遏制的话,将会引发行为者对行为对象的干涉。

而在冷漠中,因为行为者根本不关心,不干涉是理所当然,与道德无涉。

因为行为者的否定反应,某种行为或态度得以跨入宽容的门槛,但是我们有必要追问这种否定反应是否有理有据。

这一问题的解答依赖于对被宽容对象进行道德判断。

例如,某人打了我,打人是不对的,那么我因被打这件事情所产生的否定反应就有根有据。

但是如果某一行为或信仰不是错的,或者无所谓对错,例如,伊斯兰妇女戴头巾,这时候我所产生的否定反应就是无根据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根据的否定反应大量存在,只要行为者没有进一步采取类似制止的行动,我们还是承认此时的克制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此外,这个问题直接影响克制的道德正当性的判断。

三、宽容条件之二:能力能力是宽容的辅助条件。

如果行为者对行为对象有否定反应,最直接的做法自然是采取行动制止他者继续某种行为或者某种信仰。

但是行为者是否具备这种能力制止,则成为宽容与默许(acquiescence)之间的区别。

假如行为者没有能力制止,那他(或她)的无所作为(不干涉)只是出于无奈。

一旦行为者没有制止的能力,就不存在他(或她)进一步选择干涉还是不干涉的问题,也就不存在宽容与否的问题。

能力条件尽管对宽容是必要的,但是它也使得宽容易于沦为一种强者对弱者的施恩行为。

此时行为者不是出于对他者的尊重,也不是出于对差异本身的热爱。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不愿意成为宽容的对象,而成为宽容者眼中的弱者。

如何消除被宽容对象因宽容者可能自恃强大而生的戒心?宽容者本身心态的改变是一方面,他(或她)需要在反省的基础上重新界定自我,并在重新检讨反省和演绎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的过程中发展自我;另一方面,宽容双方在信任基础上进行交往和对话也至关重要。

只有双方都愿意与对方在同一社会生活,相信对方不会妨害我们自己的追求,也不会破坏维持社会的基本结构,更不会利用我们愿意与他们合作这一点来获利,在这个基础上宽容双方清醒平等的交往和对话,这样才能彻底消除宽容的能力条件带来的消极效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