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伦理: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邝福光广西钦州学院(535000)1、和谐社会的二元结构特征和谐社会的哲学内涵具有深刻的二重性,这是由社会这个概念所具有的自然和社会(狭义的)双重属性决定的。
狭义的人类行为外化的社会环境,是建基在自然环境基础之上的。
因为人类的诞生,包括他的一切行为,本来就是自然界进化的产物。
因此,从哲学高度理解,人类社会的所有现象,其实也都是自然现象。
不过长期以来,这二者的关系被人为地割裂了。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只是一个运动过程。
没有运动便没有一切。
而任何事物都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而是一种与众多相关因素紧密联系着,相互作用着的有机综合体(系统)的一个部分。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说,人类,只不过是自然界在自身运动发展过程中,在特定历史阶段上自身运动、发展、进化的产物,他和地表上所有无机物质世界和所有有机属种的产生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因此也不具有任何特出的地位和权利。
但这只是从发生学最表面的层次上来说的。
其实,人类和世界上所有事物,都存在着巨大的本质性差异。
一是人类不是以往任何一个物种基因的再现和重复,他是自然界进化历史上最新的、最高级的产物。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生命属种,能和与此众多的有机和无机物质世界,发生密切的相关关系。
所以人类是一刻也不能离开自然环境而独立存在的最高级生物属种。
这是一个连任何宗教信徒也否定不了的事实。
差别是唯物论者认为自然界是从“无”到“有”的自然进化过程。
这个“无”,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者称为“虚空”,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称为“元、气、无、混沌”等。
有神论的宗教教徒则假设了一个万能的先在神——“上帝”和“安拉”等等作为万物诞生的原动力。
但不管差异如何,任何宗教,也没有达到完全否定现世存在的客观事实。
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物质世界而存在。
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亲。
这是人类认识和处理自身和自然环境关系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正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最深厚的哲学根据,或说是归宿。
因此说到和谐,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
但是另一方面,人类这个自然界进化最后阶段(指到目前为止)的产物,在本质上和以前的任何无机物质及有机属种又是不能等量齐观的。
人类是自然进化史上自然界在由量变到质变拐点上所产生的最重要的载体和表征。
人类与世界万物的根本性差别,就是人类具有主观(主动的意思)能动的思维能力和情感因素。
因此,自身生物学特征相对柔弱的人类,凭借能动的思维和感情因素,从原始种群开始,便逐渐形成了群体生活方式。
后来在这基础上发展演变成为各种形态的人类社会。
自从人类经过漫长的自然发展阶段,进入社会发展阶段以后,作为个体的人类,从她出生那一刻起,首先就是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
社会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一客观存在。
以后人类与自然环境间所发生的种种行为、矛盾、冲突,也都是通过社会环境这个中介实现的。
因此,从外在的关系层次上看,社会是人类自身行为外化的独立存在,但从内在关系上看,因为人类自身本来就是自然环境中的一个分子,所以人类的一切行为也可以理解为是自然环境自身演化的一种表现。
社会存在本身也是自然环境进化过程中的一种运动形式。
在逻辑上它和自然环境间就构成了完全的同一。
也就是说,人类天然地就是同时生活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的。
因此说到和谐社会,就天然地包括了人类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和谐。
这二者是既不分彼此,也不分先后的。
这就是和谐社会哲学内涵中所包融的深刻的二元结构特征,或称二重性的表现。
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同时实现社会环境的和谐和自然环境的和谐。
2、和谐社会:人类生存发展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和谐社会,是对社会(广义的)存在整体特征的认定。
它是由人类相互间行为(狭义社会)本身的运行机制,及人类与自然环境间关系的运行机制是否和谐决定的。
只有这两种运行机制都是和谐的社会,才能称为和谐社会。
人需要在什么样的社会(狭义的)状态中生存和发展,什么样的社会运行机制才是和谐的呢?这是一个困绕了人类几千年,耗费了多少大思想家、大学问家、大政治家心血,为之思考、试验,甚至为之献出了自己宝贵生命的,至今未解之谜。
阶段性成果倒是不少。
什么民主社会、专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在又众说纷云地说已经出现(发展到)了什么后工业化社会和信息社会,等等,等等。
但不管什么社会,因为都是人们为了共同生活的一种组织、管理与相互协调形式,最终是要由生产力发展水平(人类社会进化的具体体现)决定的。
而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更重要的是受到人类自然生存本能的制约。
也就是说,这些运行机制的产生和界定,都是人为的,是属人性的。
人类的自然本性,在不同的人类社会形态中,往往起到很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人类的自然本性是什么?就是适者生存,弱肉强食。
这是由生物遗传基因决定的。
这就是为什么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始终杀戮不止,战争不息的根本原因。
但人毕竟是人,因为人类具有任何生物所不具备的独立思维能力,特别是深厚的情感因素,所以才能异化成为相对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高踞在万物之上的群体。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通过血与火的教育,人类的自然属性终于开始逐渐弱化,人的社会属性开始得到逐渐提升。
人们开始明白,人类首先只有实现共存才能达到共荣。
中国传统文化中“性本善”的观点,就是人类社会性逐渐增强后的一种良好愿望的语景表达。
朴素的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古已有之的。
最古老的和谐社会的理念,应追溯到我们汉民族最浓厚的文化底蕴中的“大同社会”的观念。
近代的,当以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为集大成者。
现代的,则以1992年里约宣言提出的:“他们(人类)有权同大自然协调一致从事健康的、创造财富的生活。
”“有权同大自然协调一致”指的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健康的、创造财富的”是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协调。
这个概念与以往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它把人类相互间及与自然环境间的和谐,当成了人类应有的权利来看待。
对于社会现实存在性质的认定,对其是否和谐,人们的认识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因为各种概念对事象认识判断的切入点和视角并不完全相同。
有从生产力发展状况切入的,有从管理形式(社会制度)角度切入的,也有从伦理道德角度切入的,因此不仅表述不同,内涵中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但总的来说,判定一个社会结构形态是否和谐,最终的判断应该视其对该群体的存在和发展,是否达到和实现了共生、共存、共荣的最终目的。
因为,和谐社会,这不仅是人类共同生存的目的,也是人类实现共生、共存、共荣的最根本的手段之一。
在这里,目的和手段已完全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如果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和手段割裂开来,只谈目的,不谈手段,那是一种镜花水月;如果只谈手段,不谈目的,那也是一种空中楼阁。
如果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归根到底,这就是一个“为己”还是“为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问题,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方式方法论问题。
站在这个高度上去认识和谐社会问题,环境伦理道德问题便自然而然地突显出来了。
因此研究和谐社会问题时,必须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和手段高度统一起来进行研究。
没有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目的和愿望,便无由产生构建和谐社会的手段,没有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手段、方法和途径,和谐社会的构建当然也就只是一种糊弄弱势群体的纸上谈兵。
3、和谐社会桥梁的裂痕:人工环境营造的异化人必需要依赖自然环境而生存,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运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内在因素。
但人类不象植物或低等动物那样,被动地接受自然界的恩赐而生活。
由于思维能力和情感的作用,人类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关系不是被动的,从属的,而是主动的,和有选择性的。
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一切,都是通过自己主动地向大自然索取和营造的。
索取和营造的结果,在具体物质形态上,便形成了今天人类所拥有并生活于其中的人造(工)环境。
从人工环境的产生过程来说,逻辑上它是应该纳入社会环境范畴的,因为它是人类行为的结果,而不是自然界的衍生物,和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精神领域的产物,是属于同一性质的。
但在具体表现上,却和非物质形态的精神产物——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典章制度等等有着原则性的区别。
具体表现为:①一切人工物质产品都是人类精神产品的物(异)化,占有一定的空间场所和具有实用价值和应用性。
②众多的人造物质,最后构成了相互间有着紧密联系的物质环境系统——人工环境,这个环境可以和任何人(群体)发生直接的利害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往往是不可逆转的。
③一切人工环境的构筑,都必须取材于(缘于)自然环境,因此便成为了人类与自然环境间,产生正负反馈作用和同构关系的具体载体和桥梁。
④一切人工环境的构筑,都是以人类个体或集团的目的性和利益为转移的,完全是属人性的,以人类的生存发展目的为中心的。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的生物学本性——贪欲,已受到社会属性——财富观的严重扭曲和制约。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口总量的增加,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在构筑人工环境质和量两方面,都日益陷入了深不见底的螺旋,正在发生严重的异化。
人类构筑人工环境已经超越了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变成了向自然环境索取和积聚财富的疯狂行为。
人类相互间及和自然环境间的矛盾,也因此日益加剧。
也就是说,人类构筑的自身和生存环境发生关系的桥梁——人工环境已经开始发生不可持续的裂痕。
具体表现为:①在社会环境方面。
由于人类贪欲和占有本能导致的财富积累和分配不公,已使社会不同群体间的矛盾不断加剧,社会和谐度正在大大下降。
公平与正义,已经成为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特别是在当前的中国,由于市场经济和商品大潮导致的失业、升学、就医、养老和居住问题,已差不多达到了社会容忍度的阈值。
胡锦涛主席最近提出的和谐社会的六项指标的前五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就都是针对当前的社会现实说的。
当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公平正义”一条。
其他四条基本上都是手段,是措施,是表征,公平正义不仅是手段,而且也是达到社会和谐的最终目的。
人类企图构筑和谐社会的目的和手段在这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如果说社会群体关系可能发生断裂的话,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无论古今中外,莫不如是。
中国传统文化中早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教导。
社会的动乱和裂变,不完全是由于绝对贫困引起的,更多的是由于两极分化导致产生尖锐矛盾时发生的。
就中国和世界范围来说,人类今天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总量,比过去增长何止十百千倍,但社会和谐度是不因此同步增加了呢?没有,这是任何人也否认不了的事实。
因此消灭贫困仍然是当前世界所面临的头号问题。
②在自然环境方面。
由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作用,人类借助高科技手段所达到的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也已经快要接近自然界的容忍极限了。
人类在营造人工环境时对自然物质的大量需求,和无节制掠夺所产生的负能流;在消费和享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无效能量,已严重干扰和破坏了自然界各圈层的运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