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基础知识-诊断学
六、个人史 七、婚姻史 八、月经史 九、生育史 十、家族史
发热与胸痛
发热 机体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1.发病机体 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① 外源性致热源 包括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产物、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 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某些类固醇物质、多糖体成分及多核苷酸、 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等。外源性致热源多为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血脑屏障, 而是通过激活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 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而致热。 ② 内源性致热源 又称白细胞致热源,如 IL-1、TNF 和干扰素等。通过血 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使调定点上升,引起发热。 (2)非致热源性发热
目录
症状.................................................................... 2 病史采集内容............................................................ 2 发热与胸痛.............................................................. 3 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与水肿............................................ 5 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呕血便血与黄疸 ................................... 10 发绀、紫癜、苍白乏力与淋巴结肿大 ....................................... 17 头痛、意识障碍、抽搐与惊厥............................................. 20 晕厥、心脏杂音与心悸................................................... 26 肝肿大、脾肿大、腹水与腹部包块 ......................................... 29 甲状腺肿大、进食哽噎、疼痛与吞咽困难 ................................... 32 瘫痪与精神症状......................................................... 34 颈肩痛、腰腿痛与关节痛................................................. 35 血尿................................................................... 37 消瘦与眩晕............................................................. 38 尿量异常与膀胱刺激症................................................... 4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以上
炎症
间歇热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 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常水平
无热期可持续 l~数天,如此高热期和无热期 反复交替出现
波状热 体温逐渐上升至≥39oC,数天后逐渐降至正常 布氏杆菌病 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回归热 也称周期性发热。体温骤升至≥39℃,持续数 回归热、霍奇金病 天后骤降至正常
体温调节中枢受损——颅脑损伤、出血、炎症等。 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癫痫持续状态、甲症等。 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2.病因 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以前者多见。 (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 真菌等。 (2)非感染性发热 如吸收热、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皮肤 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筹。 3.临床表现 (1) 发热的分度 分低热(37.3-38oC)、中等度热(38.1-39oC)、 高热 (39.1-41oC)、超高热(>41oc)。 (2) 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症状
病史采集内容
一、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姻、职业、民族、住址、籍贯、出生 地、工作单位、入院日期。 二、主诉 主诉包括病人就诊时感觉最痛苦的症状或最明显的体征及其持续的时间。 三、现病史:是病史中的主体部分,记录患者患病后的全过程,即疾病的 发生、发展及演变。 1.起病时间及发病情况起病时间通常是指首次出现症状或发现疾病的具体 时间,起病形式可分为急性、慢性或隐匿起病。 2.病因及诱因 指本次发病的病因(感染、外伤、中毒)和可能的诱因(如 环境改变、情绪的激动、气候变化、饮食失调等)。 3.主要症状特点 包括主要症状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和程度、缓解或 加剧的因素。 4.病情的发展与演变 患病过程中主要症状的变化或新症状的出现,病情 是逐渐加重还是减轻,或是病情发生明显转变。 5.伴随症状 在主要症状的基础上,是否同时出现其他症状,这些伴随症 状常常是鉴别诊断的可靠依据。 6.诊断及治疗经过 就诊前已接受的其他医疗单位的检查及结果,治疗方 法及药物名称、剂量、疗程及疗效。 7.病后精神、体力状态、食量、食欲、睡眠 二便、体温变化、体重变化 。 四、既往史 (1)过去健康状况。 (2)曾经患过的疾病,传染病史及传染病接触史。 (3)手术史及外伤史。 (4)过敏史及特殊用药史。 (5)预防接种史。 (6)输血史。 五、系统回顾
发热的临床过程分体温上升期、高热期和体温下降期。 4.热型及临床意义
热型 特点
临床意义
稽留热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 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 大叶性肺炎
数天-数周 24 小
斑疹伤寒、伤寒高热
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 l℃
期
驰张热 也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 390C,波动幅度大 败血症、风湿热
24 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 2℃,但都在正常水平 重症肺结核、化脓性
高热期和无热期各持续数天后规律性交替一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