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水源污染情况分析报告

武汉水源污染情况分析报告

武汉水源污染情况分析
关键词:武汉,水源,污染
水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好水环境极为重要。

武汉市滨江、滨湖等水体独特的地理优势为武汉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条件。

同时,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水体污染首当其冲。

近几年,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武汉的发展,就水污染问题,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收效甚微。

现在,我就针对武汉水源污染的相关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武汉水体基本情况
我市地处长江中游,境内江河纵横,湖泊众多。

市域内有河道40多条,大小湖泊60多个,市郊有水库273座。

全市总水域面积2187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25.8%;水资源总量7484.4亿立方米,其中可水资源量7450亿立方米;城镇自来水供水能力420.9立方米,居全国第三位,供水面积743平方公里,供水普及率100%。

丰富的水资源既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给武汉市提出了保护水环境的重大课题。

二、武汉市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前期工作深入扎实,但武汉市的水污染的状况还没得到有效的遏制,生态环境还很脆弱,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主要表现:
(一)生活污水问题日益突出
据环保部门统计:2000年,全市废水排放量74971.03万吨,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34310万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5.76%。

近年来,我市住宅小区成片开发,餐饮业迅猛发展,旅游业、宾馆业日渐兴旺,在经济繁荣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水环境污染。

此外,大量的生活垃圾也是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长江、汉江武汉段水域船舶流动人员和常住人口日产生垃圾、粪便近300吨,而垃圾收集量仅为20吨,粪便几乎是直接向两江倾倒。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各方面对水的需求量将不断加大,生活污水排放的矛盾还将日益突出。

(二)湖泊污染富营养化严重
由于周边地区排污口长期向湖内排污,多数湖泊水质恶化态势明显。

东湖原为清澈见底的洁净湖泊,由于受污染严重,水中氮、磷含量增高,藻类大量繁殖,致使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天气闷热时,死鱼现象频发。

沙湖由于投资兴建的污水净化厂未能正常运行,仍有8个排污口常年向该户排放污水,致使湖水变黑发臭。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发展较快,南太子湖成了开发区纳污水体。

从1995年开始,又有部分污水由墨水湖改到排入南太子湖,致使南太子湖水质情况进一步恶化,面积6000亩的南太子湖水质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已超Ⅴ类标准,并对毗邻的三角湖的水质形成压力。

近年来,官桥湖富营养化也很严重,“水葫芦”疯长,如不采取得力措施,此湖将不复存在。

(三)饮用水源的安全令人担忧
武汉市中心城区内有12个大型自来水厂,其中以长江为水源的有7个,以汉江为水源的有4个,以东湖为水源的有1个。

长江武汉段岸边排污口多,污水直接入江,近岸形成的污染带长达116公里,宽度为50-100米。

目前,饮用水源保护规定:上游1000米,下游100米为保护区。

但据调查,12个水厂保护区内有11个码头、3个修船厂、2个沙码头、3个油库、14个排污口,都对饮用水源造成直接威胁。

江河沿岸污染带的形成,直接导致沿岸水厂取水口水质下降,并出现水质性缺水的矛盾。

根据市水利局公报,我市主要供水源
地质Ⅱ类水所占比例1999年为89%,2000年下降为60%,年下降幅度高达29%,照此速度发展下去,我市主要供水源地水质令人担忧。

三、水环境污染的原因
(一)水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我市地处两江交汇处,境内湖泊众多,拥有丰富的水资源,长期以来,人们对水少有忧患意识,对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意识差。

有的人认为武汉水多,加之江水自净能力强,就算污染了也没多大问题;有的单位重经济利益,忽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的“边建设,边破坏”,建设的速度远赶不上破坏的速度。

(二)湖泊填占严重
建国初期,武汉市有湖泊127个,到90年代初,7个中心城区主要湖泊锐减到35个,如今仅剩27个湖泊,10年净减少湖泊面积5000多亩,湖泊在萎缩及隐性消亡,“百湖之市”已名不副实。

(三)河流上游下泄的污染
进入90年代以来,汉江钟祥以下在1992、1998和2000年先后三次出现“水华”,一次比一次严重。

2000年“水华”汉江武汉段江水呈褐色,当时水流速度缓慢,气温高,藻类疯长。

武汉150万人引用汉江水,白鹤嘴水厂、琴断口水厂、国棉九厂水厂、宗关水厂等4个饮用水源受到威胁。

尽管自来水公司采取大量措施,饮用水仍有严重藻腥味。

上游污染下泄、转移,严重影响了我市生产和生活。

(四)污水处理设施滞后
从目前城市污水处理水平看,全市污水处理能力为53万吨/日,处理率只有21.46%。

,低于全国31.70%的平均水平,更是落后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50%的标准,离中央对省会城
市到2005年达到60%的要求相差甚远。

四、保护水环境的建议
(一)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水环境保护意识
大力开展学习、宣传和教育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水资源忧患意识和水环境保护意识,在经济活动中改变过去那种重经济政策、轻环境政策,重视眼前发展、轻可持续发展,重局部利益、轻全局利益的思想。

(二)防治结合,标本兼治,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1.污水处理设施大、中、小、微一起上。

武汉是一座特大城市,面对日益突出的生活污水要有大型污水处理设施。

国家环保总局要求2005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应达45%,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达到60%。

根据这一目标,武汉要着手考虑、规划建80万吨/日、100万吨/日的大型污水处理厂,还要因地制宜,中、小、微污水处理设施同时上。

2.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污水治理要走市场化道路,工业污水一定要经企业治理。

工业污水除企业自行处理外,可进入市场通过环保公司完成。

可借鉴欧美国家和上海等地的经验,“谁污染,谁付费”。

3.建立有效的治污筹资机制。

建议将水环境保护纳入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列入财政项目,保证环保资金落实到位,拓宽资金渠道,引导社会资金积极投入。

制定合理的污水处理收费和其他污染物排放标准,以保证治污设施的正常运行。

4.规划、完善、改造城市排水系统,在实施截污工程的同时,实行雨污分流。

雨水收集入湖以补充净化水体,让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浓度达到二级处理的标准。

处理后的污水不宜直接排入户内,可进行二次利用。

(三)突出重点,加大治理力度,改善东湖水质
1.大力实施污水截流。

东湖周边13个排污口,每天排放大量污水,武大、茶岗是两个污染最重的排污口。

武大的生活污水及教学的生物、化学污水严重破坏东湖水质,因此,要加快污水截流步伐。

世行贷款新建的三座污水处理厂,与其配套的截污管网要同步进行并保证设施正常运转。

2.加强污染控制。

东湖截污工程完工前,要加强周边的污染控制。

企业一定要实现达标排放;关停污染严重的企业;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产品;湖区内要加强对水上旅游船和服务业污染的项目的管理;加强周边农村污染控制,要控制围网养殖、畜禽养殖,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防止污水渗透。

3.清淤工程。

目前,东湖的淤泥较深,有的地方水浊、水臭。

我们可参考西湖分期清淤的做法,截污纳管实现后,要加大湖底清淤疏浚力度。

应充分估计清淤工程的难度,要有详细方案和具体措施,保证清淤顺利进行。

(四)健全法律、法规,切实加大执法力度
1.研究执法。

我市应尽快研究、制定执法依据,规定执法程序,建立执法队伍。

水务局与环保局、规划局的职能尽快理顺,使全市水务管理形成“一龙管水,多龙治水”的合理格局。

2.规范执法。

认真贯彻落实执法责任制,规范执法人员行为,对执法人员不作为、乱作为的违法行为要进行责任追究。

3.严格执法。

加大执法力度,认真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严防水环境继续受到污染。

行政人员要带头依法行政,保护好、管理好城区内现存湖泊,防止填占和污染,违法者一定要依法惩处并通过新闻媒体予以曝光。

(五)关注南水北调工程,寻求应对之策
目前,我市城区取水量93.2%来自长江和汉江,南水北调的中线方案实施以后,汉江中下游流量会相对减少,特别是枯水季节汉江下游水质将会呈现恶化趋势,对我是江北地区
的饮用水源江也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我市应该关注南水北调工程的动态,组织专班进行研究,掌握信息。

寻求应对之策,兴利除弊,力求抓住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机遇,将我市水环境保护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