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西历代状元录

江西历代状元录

自古江西就是人杰地灵之所,隋朝开始开科取士,到唐朝逐渐的完善科考制度,这泱泱历史长河,江西共涌现出44 名状元,占全国状元总数的11."5%(总共504 人不含武状元和女状元)明代建文二年1400)庚辰科和xx 二年(1404)甲申科,鼎甲三人均为吉安人,这种连续两科包揽前三名的现象在中国科举史上绝无仅有。

翰林多xx,xxxx!xx 三年(1405)选翰林院庶吉士28 人入文渊阁,其中吉安府籍人占10 名。

在全国性科举考试史上,出现过吉安府包揽前7 名的盛事,震动了全国。

全国性的殿试几乎成了江西人的乡试。

永乐二年(1404 年)甲申科状元曾启是江西吉安永丰人,榜眼周水和探花是吉安府吉水人。

二甲第一名杨相是吉安泰和人。

二甲第二、"三、四名宋子环、王训、王直也是吉安府人。

杨相又兼得会元。

名内阁大学士担任甲申科主考官和读卷官解缙、胡广、杨士奇、胡俨、全幼孜人都是江西人。

江西省这一光辉记录在全国科举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永乐二年甲申科的盛况不是孤立的。

前一科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元胡广、榜眼王艮、探花李贯都是江西省吉安府人。

二甲第一名吴溥,第三名朱培也是江西人,前6名中,,江西占了5 名。

在持续1300 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中,据现有的资料统计,共开科733次,共取进士66100 多名,包括金、辽、大西国、太平天国的科考取士在内。

经过查实的状元名单,自唐代第一个状元孙伏伽起,有名有姓的是613 人。

状元这个数字有明显的遗漏,如唐代开科考试263 次,有名有姓的状元只有143 人。

另外武状元是185人,也有遗漏,如明代举行武举考试34次,可只留下10 个状元的姓名。

江西是个好地方,正如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在封建时代科举中,江西是人才辈出,自唐代会昌三年(843 年),卢肇考中第一个状元起,江西出了42个文状元,5个武状元,2个恩赐状元。

宋代刘敞、董德元、赵汝愚三个人,本来殿试是一甲第一名的,因为宋代的某些制度的限制,因此由第一名被抑置为第二名,王安石本应第一,后被列位第四。

"明代王艮、清代文廷式殿试时本是一甲一名,因某种原因,由状元降为榜眼。

宋代董德元后为恩赐状元。

另外,根据各方面的资料查考,有姓有名榜眼33人(其中宋代一甲第二名7 人)、探花32人(其中宋代一甲第三名5 人)。

其中明代黄子澄、刘定之、邹守益、金达、陈栋、邓以瓒获得探花、会元双重荣誉。

还有宋代省元4人,明代会元6 人。

因为资料不全,可能还有遗漏的。

所有状元、榜眼、探花、省元、会元共124 人。

他们中有21 人成为各朝代的内阁辅政大臣。

另据有关人士初步统计,江西的进士是11105 人,占全国的进士98449 人的12."27 %。

这个比例是不小的,是十分之一强。

在42 个文状元中,唐代2 名、南唐3名、宋代12名、元代2名、明代18 名、清代5名。

其中郑獬、何涣、杨慎、刘子壮、刘福姚5 人是外省的名额,其原籍都是江西人,故此也算在江西状元之列。

在状元中,宋代彭汝砺是省试第一,殿试又获第一。

"明代的吴伯宗在乡试获得解元,在殿试中又高中状元。

这是不寻常的事。

在明代科举考试中,江西出了两件震动全国上下的事情。

一是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该科共取进士110 人,但是状元胡靖(即胡广)、榜眼王艮、探花李贯都是江西吉安府人,而且连二甲第一名吴博、第三名朱塔也都是江西人,在前6 名中江西人占了5 名,吴溥还是会元。

二是永乐二年(1404 年)甲申科,该科共取进士472 人。

状元曾棨、榜眼周述、探花周孟简;二甲第一名杨相、第二名宋子环、第三名王训、第四名王直,都是吉安府人,囊括了前七名。

而杨相又是会元。

这一科的主考、参与读卷定名次的7 名内阁大学士中的解缙、胡广、杨士奇、胡俨、金幼孜都是江西人。

这次会试、殿试几乎都是由江西人把持。

这两桩科举盛事,而且是连续的两科,可算是科举中的奇迹。

整个明代产生了90 名状元(不包括武状元),江西19 名,占20%。

居全国第二位。

在崇祯十年(1637年)年丁丑科,文、武状元都是江西人。

宋代共产生状元118名,江西11 名(不包括武状元和恩赐状元)占9."32%。

清代共取状元114名(不算武状元),江西5 名占4."38%。

唐代状元143 名,江西2 人只占1,4%。

元代状元32人,江西2 人占6."25%。

五代十国状元24人,江西3 人占12."5%。

因此,可以看出古代的江西,确是文风很盛,名副其实的灵”的人杰地文化之乡。

从42 名文状元分布的地区来看,南昌市3 名(把元朝薛朝晤算在内)、九江市3 名、新余市1名、赣州地区2 名、抚州地区4名、宜春地区4名、上饶地区6 名、吉安地区19名。

其中吉水县在明代就出了5 名状元。

这就是民间传说的“隔河两宰相,十里五状元”的来由。

其次是永丰县在宋、明、清三朝,也出了4 个状元。

吉安县在宋、明、清三朝,也是4个状元。

再次是泰和县在明代也出了3 个状元。

因此,吉安地区出的状元,占全省42 名状元中的45."2%。

在宋代12名状元中,上饶地区就出了5 名,而且宋代最年轻的状元汪应辰就是玉山县人,他才17岁就“大魁天下”。

这是1300多年科举考试中少见的事情。

文天祥状元及第也只有20 岁。

元朝笃列国高中右榜状元时仅仅是19岁。

明代费宏年仅19 岁,就夺得殿试一甲第一名,比清代最年轻的状元还要小5 岁。

也有一名54 岁才得中状元的,算是大器晚成。

中国的科举考试是封建社会晚期选拔官吏的主要手段,正是科举考试的优胜者构成了1300 多年间中国文官的主流。

读书人人仕的途径,就是参加科举考试。

被录取的进士,即可获得做官的资格,并可免摇役,经过吏部铨选,可以正式任职,初授之官只是从八品以下至从九品的最低官衔。

官虽低,但属“正途”出身,容易升迁。

进士中的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皇上立即授官,最低都是从六品,一般官职是翰林院编修。

在江西42 名状元中,宋代官拜右丞相的只有文天祥。

还有恩赐状元董德元是吏部侍郎、参知政事。

彭汝砺、昌言、汪应辰的最高官职是尚书衔。

明代18 名状元,官至大学士入阁辅政的或非大学士而入阁辅政的前后有胡广、陈循、彭时、费宏。

特别是彭时状元及第后的第二年,仅以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的官衔就被召人阁辅政,真是破格使用,这是科举史上罕见的殊遇。

一个刚登新科的状元,就人阁把握朝政大权,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另外,吴伯宗、朱善、曾棨、刘俨虽是大学士而未曾人阁。

从朝廷的品级来看,在明代高居一品和从一品的有太子太傅兼华盖殿大学士陈循、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彭时、太子太保张升,太子太师兼谨身殿大学士费宏。

正二品的有文渊阁大学士朱善、工部尚书谢一夔。

正三品的有兵部侍郎刘同升。

正四品的有礼部左侍郎曾棨、右春坊大学士兼太常寺少卿刘俨。

正五品的有武英殿大学士吴伯宗、文渊阁大学士胡广、翰林院侍读学士曾鹤龄、曾彦。

这四个人虽大学士,品级却是较低的。

胡广当首辅11 年,始终只有五品。

正六品有萧时中、彭教、罗伦、杨慎、舒芬、罗洪先。

所以大部分人,虽是高中状元,但升职升级是比较慢的。

如舒芬为官十年,没有升过级。

彭教26岁考上状元,直到42 岁去世,只升一级。

在清代的五名状元中,只有戴衢亨官至兵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为辅政大臣。

刘绎得到了三品京堂衔。

其他三人仅是初授的翰林院修撰的职务。

一般来说,状元的才华是出类拔萃的。

状元是天之骄子,在古今中外都有广泛影响。

江西42 名文状元中,没有出现像百姓所憎恨的那种所谓奸贼败类,而且出现了人们所敬慕的爱国民族英雄文天祥,他那种“粉身碎骨全不顾,留得清白在人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于祖国、威武不屈的人格精神,为我中华民族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还有那为了国家利益、百姓的疾苦,不考虑个人安危,敢于忠言直谏的杨慎、舒芬。

他们的谰言虽是触怒了昏君,而遭到廷杖、罚跪、监禁、撤职,最后贬黜,流放边疆,但他们仍正言不屈,取得时人的同情和后人的敬重。

在状元中最为普遍的是在文学上的成就。

据谭正璧编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收集的,江西状元文学家有:卢肇、伍乔、乐史、郑猪、彭汝砺、汪应辰、徐元杰、姚勉、文天祥、吴伯宗、朱善、胡广、曾棨、曾鹤龄、刘俨、彭时、陈循、彭教、费宏、罗洪先、刘子壮等21 人。

伍乔还收入辛文房著的《唐才子传》中。

他们之中有的是书画家。

罗洪先还是地理学家。

在状元中还有一件事值得提到的是:祖孙鼎甲、父子鼎甲、叔侄鼎甲、父子兄弟同朝为官的。

宋代汪应辰的哥哥汪涓是绍兴八年(1138 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兄弟同朝任职,时称“玉山二汪”。

明代曾鹤龄的孙子曾追,是成化十四年(1478 年)戊戌科的探花,官至翰林院编修。

彭时的弟弟彭华是景泰五年(1454 年)甲戌科的会元,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兄弟同为宰辅,成为一时盛事,还有小弟彭礼是成化八年(1472 年)的进士,官至工部侍郎,兄弟三人,同宴礼部,士林以之为荣。

费宏的侄子费懋中是正德十六年(1521 年)辛巳科的探花,官至湖广提学副使,还有弟弟费案、子费良俱是进士出身。

刘同升的父亲刘应秋在万历十一年(1583 年)癸未科就是探花,官至国子监祭酒。

戴衢亨的父亲戴第元,叔父戴均元,兄戴心亨都是鸿门进士,在朝交替执掌衡文大权,被时人称为“江西四戴”。

戴衢亨和戴均元俱是辅政大臣。

上述这些事情,当时在朝廷内外、城乡上下,传为佳话。

关于5 名武状元,徐衡、汪道诚是乐平人且都高寿、活到80多岁。

文武是九江人,秦藩信是永修人,张鸿翥是波阳人。

关于他们的情况,都未找到详细的记载。

不过在清道光年间,汪道诚被封为建威将军,还著有军事著作。

在42 个文状元中,唐代2 名、南唐3 名、宋代12 名、元代2 名、明代18 名、清代5 名。

其中郑獬、何涣、杨慎、刘子壮、刘福姚5 人是外省的名额,其原籍都是江西人唐代应该是三名,估计是漏了江西历史上首位状元丰城人王季友。

南唐三人,宋代江西籍状元包括郑獬、何涣的话为十一人,元代两人,明代包括杨慎的话为十九名。

清代加上傅以渐、刘子壮、刘福姚为六人。

合计为44 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