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辛亥革命的成与败

浅谈辛亥革命的成与败

浅谈辛亥革命的成与败
刘畅
摘要:辛亥革是一场有着比较完备的近代民族民主政治纲领并席卷全国的革命运动,为民族的振兴开拓了新的道路。

有关辛亥革命的评价,历来存在成功与失败两种认识。

应该说,这两方面同时存在。

这场革命不仅结束了统治中国已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而且使民族觉醒和民主精神在全国高涨起来。

因此它成功了。

可是,这次革命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对中国的统治,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失败了,但一次革命的价值不能单从它的短期效果来衡量,从长远的历史眼光看,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是无法磨灭的。

关键词:辛亥革命孙中山君主专制帝国主义
辛亥革命的爆发,是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的。

20世纪初年,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下,中国已经处在存亡危急之秋。

卖国的腐败到极点的清朝统治者,却顽固的拒绝任何社会和政治的根本改革。

受尽压迫的中国人已无法照旧生活下去。

只有经过一次革命,改变旧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中国才能避免沦为殖民地的命运。

因此,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不可避免的。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可以举出很多,但最突出的一条,就是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我们不能把从君主专制到建立共和国,只看作无足轻重的政体形式上的变化,甚至只看作是换汤不换药的招牌的更换。

中国在君主专制政体统治下经历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

这是一个沉重的可怕重担。

多少年来,至高无上的君权一直是封建主义的集中象征。

人们从幼年起,头脑中就不断被灌输“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观念,把它看成万古不变的天经地义。

谁要是敢有一点怀疑,轻则叫做“离经叛道”重则成了“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直到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破天荒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提出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

中国同盟会明确的把“创立民国”作为奋斗目标之一,它在第二年颁布的《革命方略》更是响亮的宣告:“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大总统由国民公举。

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

他们通过报刊鼓吹,秘密宣传,是这种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果真把“皇帝拉下了马”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推翻了。

也使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了、神圣不可侵犯,如今也被打倒,陈独秀在《新青年》的文章中说:“其实君主也是一种偶像,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一旦亡了国,比寻常人还要可怜。

宗教上、政治上、道德上,都算是偶像,都应该破坏!”[1]辛亥革命在中国人民中造成民主精神的普遍高涨起来。

二.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
领导这场革命的先行者们没能提出一个彻底的明确的反帝纲领,对帝国主义妥协,并抱有幻想。

这些先行者们崇信帝国主义的“文明”与“公法”迷惑于帝国主义伪善的一面。

当孙中山获悉武昌起义后并不立即回国,而是“先从外交方面致力”,以及他返抵国门时对于“戈登、白齐文于太平天国”的历史悲剧的忧虑,都清楚的表明这一点。

同样是出于这个原因,上海都督府在连续发布的文告中也都再三强调:“上海一埠,华洋杂处,关系尤为重要,
人民俱宜极力保卫治安,敬礼外人。

”[2]应该指出,保护外国侨民与外交官员的生命财产安全,自然是正确的,但从上述这些文件的字里行间,确实渗透着大量对于帝国主义的畏惧之情,和明显的对于人民反帝斗争的束缚。

其他独立省区军政府以及南京临时政府,也都毫不例外地表示无意触犯帝国主义的侵略权益。

他们时时处处都极力使帝国主义明白,这次“秩序的革命”是“没有丝毫排外之性质掺杂其间”的,希望以此求得帝国主义的宽容甚至同情。

富有殖民主义统治经验的帝国主义,决不会为革命党人的谦恭态度所感动,而是完全从其侵略利益来考虑问题。

最终导致了革命的半途而废。

辛亥革命没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又是导致它不能把革命进行到底的重要原因,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是一个强大的敌人,要推倒他们在中国的统治,离开广大民众的充分发动是难以做到的。

然而,恰恰是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工农权重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当时革命党人的视野之外,在同盟会的纲领中,虽然提出“平均地权”口号,但实际上并没有被全体革命党人所接受,也没能找到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因而也未能实行“平均地权”,从而失去动员农民群众的作用,既然革命党失掉农民的支持,就把注意力转到新军和会党。

正是由于脱离人民群众,革命力量才是显得十分弱小,因而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勾结下,革命遭到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辛亥革命没能解决中国近代社会的根本矛盾,使中国从此走上独立、民主和富强的道路,实现人们对它的愿望,正如董必武所说:“革命的的结果,虽然推倒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国,但根本没有打碎封建军阀和官僚的国家机器。

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基础,更是原封不动。

中国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就这个意义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3]
总而言之,革命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这充分地暴露出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当然,也有许多问题是在当时客观环境下必然会出现的,如封建阶级和外国势力的联合破坏,迫使革命党人将国民政府拱手让给袁世凯;当时农民受封建残余思想很深,不可能迅速接受革命思想;革命党难有建立和掌握一支军队的经济、政治和群众基础等。

三.辛亥革命给中国带来的深远影响
(一)政治影响
辛亥革命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在此之前的中国的历次起义都是以一个朝代代替另一个朝代而结束,但辛亥革命却彻底推翻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

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帝制的复辟,但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颠覆众望所归的共和国体。

这是中国首次试图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使民主共和的价值观得到了确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

(二)经济影响
辛亥革命虽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但是,中国的农村经济在辛亥革命后仍然出现了许多引人注目的变化。

封建土地关系的变化。

在土地占有形式上,官田和公产私有化的现象,在辛亥革命后日益普遍。

在土地买卖过程中,辛亥革命后还突破了一些宗法关系的束缚,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农村卖地族人优先购买的传统。

根据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国民手中的任何私产,包括土地在内,都受到法律保护。

随着农村经济作物的迅速发展,还形成了一批进行农产品加工的手工业区,农村手工业
产品也日益商品化。

在全国闻名的手纺织区,河北高阳县,1917至1919年最盛时年产500万匹;在全国闻名的卷烟区山东和河南安徽三省的烤烟产量,1916年为2400万磅,1920年增为7200万磅。

在全国著名的榨油区,仅东北哈尔滨附近的油坊就达2000余家。

[4]农垦公司的大量增加。

辛亥革命后,在南京临时政府提倡“振兴实业”、“垦殖荒地”的鼓励下,进行专门化生产的农垦公司有了显著增加,农垦公司的大量创办,表明在这一时期中国农业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三)思想文化的影响
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

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中,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致使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打倒孔孟,因此如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尤以具有明确进程的共产主义)等具有完整系统的新价值体系,成为了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呼唤“国魂”,成为这一时期进步刊物的重要内容,“国魂者,渊源于历史,发生于时势,有哲人以鼓铸之,有英杰以保护之,有时代以涵养之,乃达含弘光大之域”。

[5]国魂的提出,实际上是强调了民族的精神支柱,在新形势下更加突出了以救亡为中心的爱国主义传统,也就促进了爱国主义思想的传播。

革命是在与时俱进的,正是有了辛亥革命开历史之先河,中国人民追求解放的壮丽篇章,革命中的英雄们舍生取义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民主革命才能取得胜利,才有最后新中国的建立,它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和指导是值得我们赞扬的,它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注释:
[1]金冲及: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第234页。

[2]章开沅、林增平:辛亥革命史下册,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第317页。

[3]胡伟希: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页。

[4]李侃、李时岳等人著: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出版,1977年北京版,第447-451页。

[5]张海鹏、邓红洲:辛亥革命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71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