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遇到的问题是可以圆满解决的天津市南开中学王学森一、高考改革遇到的问题高考改革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可现在的局面是学生、家长、老师都惧怕加入,各省市都不愿主动加入,原因在哪里?1、从1977年恢复高考,文理分科已深入人心,大家有思维惯性,这是其一;上海、浙江的高考改革出现了太多问题,这是其二;选课走班需要增加教师和教室,可是许多省市大班额严重,不具备加入高考改革条件,这是其三。
6选3参加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把原始分转化为等级分计入高考成绩,即实行赋分制。
6科中物理最难,因此出现了“弃考物理”现象。
为打破一考定终生,浙江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每科考两次,学生不断冲刺,身心俱疲。
上海的赋分规则是最低分40分,最高分70分,相当于满分30分,3分1档,共11档,全体考生分11档,目的是避免分分计较,但这样的赋分区分度太差,而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分分计较是正常的。
浙江的主要问题是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每科考两次;上海的主要问题是赋分制,分数低、区分度差。
上海的赋分制已使上海学生的6科成绩整体大幅下滑,十年、二十年后,上海本地高端人才将大幅减少,上海的发展将主要依靠外地人才。
浙江上海的共同问题一个是“弃考物理”现象严重,再一个是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打破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共识,饱受争议。
为消除“弃考物理”现象,各高校提出了选考要求,选考物理的考生报考面最宽;为消除“弃考物理”现象,两地还确定了物理的赋分基数,浙江是6.5万人,上海是1.5万人。
在这样双保险的情况下“弃考物理”现象却一年比一年严重,浙江2017级约三十万学生,预测2020年招生要求考生选考物理的本科计划将达4万左右,而现在选考物理的只有约三万人,省教育厅发文件(浙教基函(2018)47号)要求各地引导学生调整选课,否则浙江的招生名额必然被调剂到没有加入高考改革的省市。
高校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新生,即选拔人才象选婿、选妃一样,这本没有错,但自主招生和参考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招生出现了许多问题。
高价买卖竞赛题及答案、高价发表文章、有些学生的科技发明、科技论文并非本人所做等等。
在一个缺乏诚信的社会搞自主招生、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招生对学生、对社会弊大于利,而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早已深入人心!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新生的下一步就是凭推荐信上大学。
自主招生和参考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招生已使平民子弟上升的通道变窄,凭推荐信上大学将堵死平民子弟上理想大学的通道,可江山是党领导工农打下来的。
2、江苏高考改革回顾。
2000年以前是“3+2”方案,即语数外+物理化学或历史政治;2000年开始实行“3+小综合”,即语数外+物理化学生物或历史政治地理;2002年“3+大综合”;2003年开始“3+1+1”,3是指语数外,“1+1”就是6选2,有15种组合,以原始分计入高考成绩,“弃理从文”之风渐起。
2008年以来,江苏高考还是“3+1+1”,但含义变了。
3是指语数外为高考学科,理科数学200分语文160分(文科数学160分语文200分),外语120分,总分480分。
一个“1”是在物理、历史中选一科,另一个“1”是从化学生物政治地理中选1科,理论上有8种组合,实际上主要是物理化学、物理生物、历史政治、历史地理4种组合,选考科目参加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每科成绩分为ABCD四等。
比如考重点大学要求2个A,不同档次的学校对2科等级要求不同,在满足学考等级要求的条件下,高校根据语数外的总成绩录取新生。
针对上述政策江苏各地高中增加数学、语文、外语的课时,减少理化生史地政的课时,于是江苏学生的理化生史地政整体大幅下滑,重点大学在江苏录取计划逐年减少。
如此奇葩的方案,遭到学生、家长、老师及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但由于教育厅厅长的坚持,加上主管部门的支持,从2008年执行到现在。
我们不得不说我们的决策机制有问题,有关方面的公务员、专家也应该很好地反思。
江苏2008方案问题出在选考科目不计入总分,选考科目实行等级制,几十万考生只分4等,区分度极差;语数外总分480分,两文一理区分度比较差,直接后果是:分分必争。
为使学生重视学考学科,江苏08方案将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挂钩,最初是“6A加10分”,但除此以外均不加分,即使5A也不加分;2010年改为“1A加1分,4A加5分”。
学测与高考挂钩的加分政策,造成学生的考试压力提前至高二,与减负的初衷相悖,尤其对于尖子生门门是重点。
根据苏教考(2018)19号文件明年开始学测与高考脱钩。
应该说江苏作为高考改革的急先锋做了艰辛的探索,教训深刻!我们的学费不能白交,一定要吸取教训!应该说江浙沪高中生出国的比例远远大于京津粤,是与高考改革有关的。
3、上海浙江2014年开始的新一轮高考改革吸取了江苏高考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废除了学考等级制,实行赋分制。
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的高考改革吸取了上海浙江高考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等级性考试学上海只进行一次,减少了学生冲刺的次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赋分制学浙江,最高分100分,最低分40分,3分1档共21档,区分度较好,特别是山东最高分100分,最低分20分,1分1档共81档,区分度最好。
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的高考改革相对比较平稳,但也出现了“弃理从文”现象。
山东首届新高考内部会议PPT爆出:弃理从文避开物理已成定局!(以下数据来源:省教育厅2018年10月16日的内部报告交流PPT)2017级(首届新高考学生)选科组合统计我们可以看到选择纯文科(政史地)的考生占比16.70%,占比第一,已经明显超过了选择纯理科(物化生)的考生占比13.11%。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参考一下2017年山东省的高考报名人数,山东夏季高考报名人数为583052人,通过单考单招、保送生等已录取30688人,实际参加编场人数为548921人。
编场考生按科类分,理工类275704人,文史类151558人,其他还有一些艺术类、体育类考生。
也就是说以前改革前考生大多是选理科的,而且理工类大约是文史类的两倍,但是从新高考改革后的第一届考生选科组合数据来看,纯文科已经逆袭超越了纯理科,成为了山东考生首选的第一组合。
2017级山东17市学生选科统计:根据山东下辖17个地市的汇总结果,选科占比为:地理:67.86%;生物:57.83%;化学:49.79%;历史:49.65%;物理:39.52%;政治:35.34%。
广东2001年到2006年实行“3+大综合+1”,选考物理的逐年下降,到2006年下降到约14%。
浙江2014级选考物理的约占30%,到2017级选考物理的约占10%,这将无法完成招生计划!高校理工类专业计划投放数量多,学生的录取机会远远高于非理工类专业。
以2018年为例,各高校在山东省投放理工类、文史类本科计划分别为165543个、46800个,而理工类、文史类报考考生分别为272820人、144600人,报考理工类、文史类考生的本科录取率分别为60.7%、32.4%,文科录取最低控制线比理科高出70分,报考文史类的考生上本科高校的难度远远高于报考理工类的考生。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理工类毕业生需求保持高位并持续增加。
根据2017年度《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人才需求最多的是理工类专业,2017年山东省高校理工类本科专业平均就业率比其他本科专业高8.44个百分点,就业优势更为明显。
二、几点认识和思考4、四十多年文理分科的高考,为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高考为改革开放和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功不可没,但四十多年的高考也使初等教育走向了极端,为克服初等教育的弊端,一些改革开放初去欧美留学的回国报效祖国的成功人士提出教育全面学美国,恰好北京十一学校对此做了多年的探索,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上海、浙江的实践证明欧美教育理念不适合中国国情,台湾前些年高考改革学美国也失败了。
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是长期历史形成的,是和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主流价值观、理念、就业等相适应的,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北京十一学校的经验不具备大面积复制的条件!5、文理分科有优势也有缺点,自主选科有优势也有缺点,我们可以取两者的优点形成高考方案;计划经济有优点也有缺点,市场经济有优点也有缺点,而我们采用混合经济体制取得了巨大成就;欧美的教育理念是先进的,但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就像马列主义要结合中国国情一样。
美国自由选科,学理的比例很小,美国的高科技依靠的是世界各地的顶尖人才,我们现阶段主要靠自己培养。
中美的竞争将是全方位的长期的,而长期博弈取胜就要靠高科技和高端制造,为此我们要与美国反其道而行之,要重视理科。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恢复高考以来我们提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的国策是重理轻文。
不空谈、不争论,一心一意某发展,才有今天的伟大成就。
重文轻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也是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
学文相对轻松,学理相对辛苦,自由选科,弃理从文,作为个体没有问题,但对国家就是大问题,将来我国的高科技、高端制造靠谁,如果我们理科后继无人,我们就主动退出了高科技和高端制造,我们就将永远处于中低端制造,就永远为欧美打工,被欧美压榨。
6、选课走班需要增加教师和教室,可是许多省市大班额严重,说明地方财政紧张,说明教育的欠账太多。
为了国家的未来,我们必须改革,为此各地需要多方筹措资金,盖教学楼,招聘教师、培训教师,改善办学条件,缩小师生比,为高考改革选课走班创造条件,这样高考改革就促进了中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就会得到学生、家长、教师及社会各界的拥护。
解决经费问题办法有很多,争取上级财政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或号召社会力量捐资助学;抓贪官办学校;精简机构减少浪费。
高考改革势在必行,各地积极创造条件,改革就会顺利推进。
7、“一考定终身”是一个伪命题,35年高中教学,考生在高考中有大的失误我没见过,我看到的是许多名校毕业生并没有做出应有的成绩,而许多普通校的毕业生却做出了很大成绩,因为许多名校毕业生他们过于自信,工作中不勤于学习,工作不够努力。
浙江的等级性考试考两次,目的是要打破一考定终身,可是,尖子生第一次考得了A等,第二次还考,再得A等,减少其他人得A等的机会,因为每次得A等的比例是限定的。
普通学校采取的对策是,重点校报考的选考科目,普通校都不报,让重点校的人自己比,你这个群体再优秀,考的再好,因为A等的比例限定了,也只能得BC,甚至D。
家长着急了,动员所有家庭成员报考自己孩子报考的选考科目,家里人少的,雇人报考。
这种恶性竞争的根源就是制度设计的不合理。
考两次弊大于利,更不能让高二、高三的学生一起考。
外语考两次,以高分计入高考成绩,这合理吗?是不是应该取平均值计入高考成绩;外语考两次其它科应该考几次;组织一次考试出题、监考、批卷,高一高二要停课;考完还要继续复习;外语考两次打乱了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复习计划;中国人高考外语150分,还考两次,我觉得这太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