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的基本要求
《统计基础知识》这门课有较大的难度,需要很多数学方面的知识去运算,又需要记忆许多的东西,所以学起来很吃力,希望同学们作好思想准备,多投入心思,这才能顺利过关。
该课程是统计时间工作的理论基础,用以研究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所以对于数量的认识是学好该课的基础。
所以要掌握各类指标的运算及指标的变化(指数),如何获得指标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1、保持出勤率,提高课堂效率
因为统计课是一门理科性很强的课,同学们光凭自己的基础去理解是具有相当的难度的,而且由于成人教育的方式,一堂课的内容含量非常大,拉下一堂课可能就觉得有好多内容没听上,下堂课就跟不上。
2、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学习本课程是,应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这样不仅容易记忆,记得也牢靠。
到具体做题时也能灵活运用。
学习每一个概念也是如此,要掌握概念中的关键词,主要含义,不要一字不漏地去背某一个概念。
着实际上不仅难以做到,而且即使当时记住了,不久也会遗忘。
3、课后多复习,多做习题。
做习题是掌握统计方法和公式的重要手段,在最初做题时,可先按照教材的例题和课堂上的例题去做,然后逐步养成独立完成的习惯。
不要一不会做,就去看答案。
我们在授课的同时,会给同学们刻印一部分练习题,我也会挑一些有代表性的题型给大家讲解,在讲解之前希望大家能做一下,要抱着“对答案”的心态,而不是“抄答案“
4、要有一个踏实的学习态度。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学习的自主性,课堂上认真听讲,珍惜课堂复习时间。
二是学习的能动性,针对一些自己认为有难度的地方,要认真思考,多问多练,一定要把他弄明白,统计这门课程是靠平时的一些知识点积累起来的,所以要持之以恒的态度。
不要在刚开学几天时新鲜,快考试几天紧张,而平时松松跨跨。
二、教材的分析
第二章: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文中阐述了统计工作中的各种实际调查方法,要求同学们掌握调查的类型及调查方法的适用情况,在了解的基础上区别各类办法的不同点。
掌握统计资料的整理工作,包括分组,汇总,编表。
尤其是分组的方法。
各组组距不相等或不完全相等的数列。
(适用于变量值的变化范围比较大,且次数分布又不均匀的变量数列)
各组组距均相等的变量数列(适用于变量值的变化范围不大,次数分布比较均匀、且有较明显集中趋势的变量数列)
分布数列
分布数列是按品质标志分组而形成的分布数列
以每一个变量值为一组而形成的变量数列,简称单项数列。
(适用于变量值的变化范围小,次数少的离散变量)
品质数列
变
量数列
组距变量数列
单项变量数列
等距数列
开口数列
异距数列
当资料中有特大或特小的异常值时,则以“多少以下”或“多少以上”概括之
有上限而缺下限的开口数列有下限而缺上限的开口数列
上限的开口数列
第一组无下限和最后一组无
分布数列的种类
难点:
变量数列的编制
变量数列的编制步骤:
1将原始资料按变量值的大小顺序排列,并计算全距
2根据总体分布的特征,确定组距与组数
3确定组限
4汇总计算各组次数,并编制次数分布表
5根据分布表的等距数列可画出直方图
6以直方图为基础绘制折线图
思考与练习
思考题:
什么分布数列,分布数列的种
类有哪些?如何编变量数列?
作业:
习题集P16-27(四、综合题2、3、4、5、6、9、10、12、15、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