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州龙山中山公园各位领导现在我们所到的是:滦州龙山中山公园,中山公园位于滦县县城的西部,是县城西部的绿色屏障。
中山公园总规划面积2791.5亩,投资7000万元分步建设实施。
2002年,实施封山育林,共栽植树木2.5万株,(建成了以毛白杨、火炬、桧柏、刺槐、五角枫等为主导树种的“公仆林”、“红领巾林”、“青年林”、“卫士林”等),全由我县人民义务栽植。
该园充分利用龙山山体原有的地形地貌,挖湖塑山、依势造景,形成景观秀美、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公园。
共分三个景区:一是山水景观区,以龙山山体为骨架,以人工湖为依托,配以亭台廊桥,在林木花草、飞瀑流泉、蜿蜒曲径的衬托下,尽现山水灵动之秀美、湖光山色之妖娆。
二是绿化休闲区,以林间自然的园路为纽带,让游人漫步穿行于各种树木群落组合和休闲场地之中。
给市民营造了宁静、自然、和谐的休闲场所。
三是中心景观区,它由停车场、大门、组合花坛、圆形广场、文化长廊为轴线串联而成。
坐落在广场中央的便是孙中山先生的铜像,孙穗芳女士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在海峡两岸及世界各地捐赠100尊铜像,这是第49尊。
该铜像全高4.45米。
孙中山先生右手拄拐杖,左手拿三民主义书籍,目光直视东方,尽显伟人风范。
位于铜像后方的是辛亥滦州起义纪实墙。
辛亥滦州起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辛亥革命在北方达到高潮的标志。
我们看到这里前言部分介绍了1936年4月份国民政府表彰令称:“辛亥光复,发轫于武昌;而滦州一役,实促其成。
”这就说明辛亥滦州起义对辛亥革命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面墙主要介绍了辛亥滦州起义的七个阶段:滦州兵谏、文庙会议、龙山结盟、海阳秘议、通电起义、成立军政府、雷庄血战。
下面我们看到滦州兵谏这里介绍的就是辛亥滦州起义前期,清政府准备1911年10月10日在卢龙到滦州一带举行大型军事演习,史称“永平秋操”。
当时驻扎在滦州的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分别联络屯兵石家庄和奉天的吴禄贞、蓝天蔚,准备借军事演习“相机起义”,以兵谏促民主立宪,但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打乱了张绍曾的部署。
清政府派张绍曾南下镇压革命军,而张绍增拒绝南下,于是清政府启用窃国大盗袁世凯,后来袁世凯将吴禄贞杀害在石家庄,将张绍曾消除兵权,浩浩荡荡的以民主促立宪以失败告终。
但在南方革命的鼓舞下,11月8日二十镇中下级官兵及革命党人70多人滦州文庙集会,力劝张绍曾率部起义,这次会议史称“文庙会议”。
张绍曾认为“铤而走险、徒增败亡”,决意避走天津。
于是二十镇中下级官兵王金铭、施从云、冯玉祥挺身而出继续革命,谋划滦州起义。
同时1911年4月至9月期间,天津法政学堂和女子师范学堂的师生白雅雨、凌钺、李大钊、刘清扬等人组建“天津共和会”。
1911年12月7日,以凌钺为队长的天津共和会敢死队化妆进入滦县雷庄和坨子头,与当地侠士李棠、李亿珍结为异姓兄弟,结盟地点就是我们所在的龙山,史称“龙山结盟”。
这也是整个辛亥滦州起义当中革命思想的诞生地。
结盟后,白雅雨亲自赶往滦师,与驻扎在那里的王金铭谋划起义。
12月30日王金铭密赴秦皇岛海阳镇,与被软禁的冯玉祥密商起义事项,准备联系东北民军和滦州七十九标新军同时举事。
1911年12月31日,白雅雨以王金铭、施从云等人的名义通电全国,宣布起义爆发。
1912年1月3日,在我县老州衙成立了中华民国北方革命军政府,废除宣统年号,宣布“本政府设于北京,暂设滦州”。
(这个州衙大家也非常清楚,就是当年杨三姐告状的老县衙。
推举王金铭为大都督,施从云为总参谋长。
整个起义军的军政府成立了,起义军的革命领袖也诞生了,起义军开始了真正的组织规划。
1912年1月4日起义爆发后,第三营营长张建功突然叛变,占领滦州城,王金铭久攻不下,决定直接攻打北京、天津,率领2个营700多名官兵从滦县老火车站蹬车,直捣京津。
由于清政府早有部署,在雷庄损毁铁路,致使火车行至雷庄时脱轨,王金铭、施从云率全部官兵下车,在黑夜中与清军发生遭遇战,清军因体力不支吹起停战号,王、施误认为“既为停战,意必服从革命”,决定冒险前往敌营劝降,历数清廷罪状。
顽固派通永镇总兵王怀庆怕动摇军心将王、施等100多名官兵逮捕并杀害于雷庄。
白雅雨冲出重围,不幸在古冶地区被捕,在刑场上白雅雨拒绝下跪,被残忍的敌人砍断了双腿和头颅。
白雅雨在就义前赋诗“慷慨吞胡羯,舍南就北难。
革命当流血,成功总在天。
身同草木朽,魂随日月悬。
耿耿此心志,仰望白云间。
悠悠我心忧,苍天不见怜。
希望后起者,同志气相连。
此身虽死了,千古美名传。
”这首诗不断推动着革命者前赴后继。
1912年1月26日,起义策动者之一的彭家珍舍身炸死了清廷主战派首领良弼,将摇摇欲坠的清政府推向了深渊。
2月12日,清宣统帝宣告退位,结束了清政府267年的封建统治,也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下面介绍的是孙中山、李大钊的崇敬与嘱托。
首先这是孙中山写给吴禄贞挽联中的四句:“滦州大计,石庄联军。
将犁虏廷,建不世勋。
”意思就是辛亥滦州起义是全局性的部署,石家庄和滦州的军队联合起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这世上少有的功勋。
这是孙中山先生对当时同盟会北方代表胡鄂公的指示“北方革命运动,固重于目前一切也!”因为当时武昌起义等革命起义军都是在南方发动起义,很难给北京、天津造成直观打击,滦州地处京幾,在滦州爆发起义能够直接打击清王朝的统治,所以孙中山对滦州起义非常重视,他亲批二十万银元,由陆军部拨付。
并且在发电中说道“他日若有急需,可再来电汇寄。
”这是李大钊在1917年5月5日乘火车路径雷庄时,日记中提到的:“他日崇德记功,应与此处建一祠宇或数铜像,以表彰之。
”并在后来提到滦县是历史上的纪念地。
我们为了完成李大钊同志的嘱托,我们在这里修建了纪实墙,在公园北侧修建英烈祠,在古城修建纪念馆,以缅怀这些英勇的革命志士。
这里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表彰。
这一部分是毛泽东主席为北方革命军政府大都督王金铭亲笔签发的革命牺牲光荣纪念证,手书“永垂不朽”。
周恩来总理为在冯玉祥先生60岁生辰时提到“……丰功伟业,已举世闻名;自滦州起义起……,在在表现先生的革命精神。
”这是1991年春,辛亥革命80周年,江泽民同志在视察河北的谈话中指出“早在1911年,河北就爆发了滦州起义。
”“纪念辛亥革命促进祖国统一”。
这是曾经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家副主席乌兰夫在冯玉祥将军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京幾重地的滦州首举义旗,投入辛亥革命的洪流。
”我们看到前面这是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的李沛瑶为辛亥滦州起义纪念馆题词“黄花英魂惊九州,武昌义旗撼帝孽。
谁解志士多血恨,滦州一举足千年。
”说的就是黄花岗起义惊动了中华大地,武昌起义撼动了清王朝的统治,而滦州起义将这千年的帝制踩在了脚下。
这也是对辛亥滦州起义最为准确的评价。
下面我们看到这个部分是民国时期的题词文告。
1912年彭家珍舍身炸死了清廷主战派首领良弼,蒋介石为了缅怀彭家珍烈士所提的金匾“英姿飒爽”。
冯玉祥是在辛亥滦州起义当中唯一幸存下来的高级将领,他每到一处必会留下辛亥滦州起义的纪念。
在山东泰山和北京的京西都建立了辛亥滦州起义纪念园、纪念碑。
这是他的手书刻石“精神不死”。
这是张自忠为辛亥滦州起义的英烈们题词“英灵宛在”。
海内外人士对辛亥滦州起义也有他们的寄语。
这是李大钊烈士之子李葆华为起义烈士题词“浩气长存”。
吴富恒是我们滦县人,曾任中国孔子基金会的副会长兼基金委员会主任,题词“辛亥滦州起义是近代历史上的一件光荣大事!”王弘之,孙中山先生的嫡外孙,也是孙中山在大陆的唯一后人,他的母亲是孙中山的女儿孙婉女士。
这是为辛亥滦州起义研究会题词“发烈士潜德照历史幽光”。
这是节选自滦县志中的滦州当地人士诗文。
张凤翔是滦县志的总修,也是京东八大家之首,这是在他志文中写道的“宣统三年……冬十一月,王金铭、施从云两营长据滦起兵,宣布革命……革命军失利,王、施殉焉……未几清廷逊位,促成民国矣。
”意思就是说在宣统三年在12月份时,王金铭、施从云两位营长在滦州宣布起义爆发,雷庄血战王金铭、施从云两个营长牺牲。
没过几日,清宣统帝宣告退位,促成了民国的成立。
(滦州起义为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方面,滦州起义打乱了清政府在武昌起义后的军事部署,有力地支援了南方革命。
另一方面,滦州起义直接导致了清王朝的灭亡。
此外,滦州起义促进了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滦州起义的影响可谓深远,滦州起义的精神不死,永不泯灭。
新时期,滦县正在秉持先烈的革命精神,发扬“明礼、兼融、创新、奉献”的滦县人文精神,在“建设中等城市、进位全省十强”和“经济文化强县、和谐幸福滦州”的道路上开拓前进。
(车在公园门口时)滦州起义为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方面,滦州起义打乱了清政府在武昌起义后的军事部署,有力地支援了南方革命。
滦州起义后,南方革命党人和武昌起义军人心振奋,各地纷纷起义,宣布独立,在很短的时间内十几个省份宣布独立。
清政府对全国失去了有效控制,呈现出土崩瓦解之势,为辛亥革命胜利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另一方面,滦州起义直接导致了清王朝的灭亡。
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的主力部队南下镇压,京师防卫空虚。
滦州地处京畿,起义部队随时可以兵临城下,攻占京城,这就使清王朝统治集团意识到革命的烈火已经燃烧到家门口,统治的最后防线已被冲破,统治的末日已经来临。
清王朝在滦州起义的打击和震撼下,开始呈现出灭亡的表象,在内外交困之下,无可奈何地交出了政权,永远地退出历史舞台。
此外,滦州起义促进了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聚集于北方的革命党人利用创办报刊,翻译出版各种进步书籍的形式,宣传民主革命和其他进步思想,使这些进步思想在社会上较为广泛地传播,尤其是在驻扎滦州的新军官兵和青年学生中逐步深入,所以民主革命思想不仅成为上层革命党人进行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也成为中下层官兵从事革命活动的指导思想。
滦州起义的爆发是北方革命党人长期从事民主革命宣传,逐步深入新军内部的结果,而经过对民主思想的实践和宣传,民主思想进一步深入社会各阶层,为此后新文化运动在北方兴起奠定了基础。
滦州起义的影响可谓深远,滦州起义的精神不死,永不泯灭。
新时期,滦县正在秉持先烈的革命精神,发扬“明礼、兼融、创新、奉献”的滦县人文精神,在“建设中等城市、进位全省十强”和“经济文化强县、和谐幸福滦州”的道路上开拓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