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药有机种植及主要病害防治

山药有机种植及主要病害防治

山药有机种植及主要病虫害防治一、栽培技术1.选地整地选择疏松肥沃的、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和无有积水黏土,而且疏松紧密品质好,但产量低,背风向阳的地栽培为宜,然后冬翻66厘米左右,施足基肥5000千克,深翻50~60厘米,春季浅耕15~20厘米。

播前浇透底水,整地作畦,多数采用垄作,垄宽120厘米,两垄间的沟作排水、灌溉。

2.繁殖方法主要是用芦头和珠芽繁殖。

芦头是山药收获时根茎的上端部分,是山药大田生产上惟一的繁殖材料,芦头多年连续使用容易引起退化,一般2~3年更新一次。

⑴芦头繁殖10月份挖出根,选颈短、芽头饱满,粗壮无病虫害的山药芦头,16~20厘米长折下,于日光下略晒2~3天使伤口愈合,放在室内或室外挖坑,坑的深度及盖上厚度以使芦头不受冻为度。

温度5℃左右为好。

化冻后施足基肥,深翻26~33厘米,耕细整平,做成平畦或高垄,行距33~50厘米,株距16~20厘米,沟深16厘米,施腐熟的粪土和覆土,稍加镇压,栽后浇水。

未出苗前用齿耙破除地表板结,保持畦面湿润,约15~20天出苗。

⑵珠芽繁殖10月地上部黄了摘下珠芽(山药豆)放在室外用干沙贮藏,春天3月中、下旬取出,稍晒即可进行播种。

行距20~26厘米,株距10厘米,沟深6厘米,栽2~3粒山药豆,覆土6厘米。

半月后出苗,秋天挖出作种栽。

3.田间管理苗高33厘米,搭支架,使蔓茎向上生长。

5~8月份分次追肥,追稀粪和厩肥为主,结合浇水进行追肥,生长期注意适时浇水、排水。

二、病虫害防治1.山药炭疽病(1)病害症状山药炭疽病主要危害叶片及藤茎。

叶片病斑从叶尖或叶缘开始产生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以后扩大为褐色至黑褐色圆形至椭圆形或不定形的大斑,病斑中间为灰褐至灰白色,有轮纹,有黑色小粒点。

茎部染病初生梭状不规则斑,中间灰白色、四周黑色,严重的上、下病斑融合成片,致全株变黑而干枯,病部长满黑色小粒点。

(2)发病规律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部或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

翌年6月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多次再侵染,不断扩大蔓延,一直延续到收获。

气温25—30℃,相对湿度80%易发病。

天气温暖多湿或雾大露重有利发病,偏施过施氮或植地郁蔽、通风透光不良会使病害加重。

病菌主要在病组织内越冬,借风雨传播,高温多雨发病重。

(3)防治方法1)选用日本白山药、毛山药、早白薯山药等耐病品种,发病地块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

2)收获后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并深翻土壤。

3)采用高支架管理,合理密植,改善田间小气候。

4)加强田间管理,适时中耕除草,松土排渍;合理施肥,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适当增施磷钾肥,少施氮肥,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性。

(5)在栽种的时候,先在深土中喷施枯草芽孢杆菌,可以有效预防炭疽病,在发病初期时用枯草芽孢杆菌灌根,或者用波尔多液喷打叶片和茎杆。

2.山药根腐病(1)病害症状山药根腐病主要为害山药地下茎块,茎块受害首先出现水渍状小斑点或黄褐色坏死,逐渐发展成深褐色病斑,高温多雨季节病害发展迅速,发生茎块内部腐烂。

有时病部表面产生白色至粉红色霉状物,发病植株叶色不正,叶脉附近褪绿或叶缘坏死,带菌块茎储藏时容易腐烂。

(2)发生规律山药根腐病的病菌是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可以在土壤中存活2-3年,通过土壤、雨水和施用带病菌的肥料传播。

高温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病,干旱时发病轻,重茬地、田间积水时发病重。

(3)防治方法首先,要预防为主。

一注意轮作,常年栽培山药的老区,应1年轮作1次,有条件可实行水旱轮作;二要认真整田。

选择地势高、湿度低、肥沃疏松土壤播种。

秋季整地时,将遗留地表的病残体翻入土中。

同时要利用自然条件,初冬季翻耕土壤、冬季冰冻、春季日晒,使部分病原物失去活力;三清除田间残体。

山药收获时,尽可能将遗留病残体、杂草、腐烂茎集中烧毁,或带出田外深埋,减少田间病原物;四要适当密植,加强整枝,改善通透;五要注意排水。

春夏季注意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六要增施腐熟有机肥,有效增加土壤的通透、疏松,减少根腐病。

在栽种前,开沟时在沟内喷施哈茨木霉菌,可以有效预防根腐病,发病初也可以使用,使用方式主要是灌根。

3.山药褐斑病(1)病害症状主要叶片,叶面病斑近圆形或椭圆形至不规则,大小不等,边缘褐色,大小因寄主不同而异,一般2-21mm,叶斑中心灰白色至褐色,常有1~2个黑褐色细线轮纹圈,有的四周具有黄色至暗褐色水浸状晕圈,温度大时病斑上生有灰黑色霉层。

叶背色较浅,危害重。

中部灰褐色至灰白色,斑面上有针尖状小黑斑,严重时叶片黄枯。

(2)发病规律山药褐斑病的病原菌是半知菌亚门的薯蓣叶点霉真菌引起的病害。

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靠风雨淋溅传播。

温暖多湿,特别是在生长期间遇高温多风雨有利于发病,氮肥使用过多加重病情,支架偏低,通风透光不好发病重。

(3)防治方法1)选地势较高,通风良好地块种植。

因地制宜设计垄(畦)向,注意密度不要过大,避免株行间郁蔽。

2)做好肥水管理,防止植株早衰。

3)阴雨天注意清沟排渍。

4)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并深翻土壤。

5)发病前或发病时用波尔多液喷施。

4.山药蝼蛄(1)为害特点蝼蛄在土层中打洞,使土壤和根分离,而不能有效吸收养分和水分,最后会干枯而死。

破坏山药根系,使块茎受伤,在植株较密的田块危害相对较重(2)形态特征体长圆形,淡黄褐色或暗褐色,全身密被短小软毛。

雌虫体长约3厘米余,雄虫略小。

头圆锥杉,前尖后钝,头的大部分被前胸板盖住。

成虫体长30~35mm,灰褐色,腹部色较浅,全身密布细毛。

头圆锥形,触角丝状。

前胸背板卵圆形,中间具一明显的暗红色长心脏形凹陷斑。

(3)生活习性地区2年发生1代,在南方1年1代,以成虫或若虫在地下越冬。

清明后上升到地表活动,在洞口可顶起一小虚土堆。

5月上旬~6月中旬是蝼蛄最活跃的时期,也是第一次为害高峰期,6月下旬至8月下旬,天气炎热,转入地下活动,6~7月为产卵盛期。

9月份气温下降,再次上升到地表,形成第二次为害高峰,10月中旬以后,陆续钻入深层土中越冬。

蝼蛄昼伏夜出,以夜间9~11时活动最盛,特别在气温高、湿度大、闷热的夜晚,大量出土活动。

通常在夜间飞行,飞向光亮处。

常见的美国蝼蛄以昆虫的幼虫和蚯蚓为食,同时也会损坏草根、土豆、芜箐(turnips)和花生。

有种西印度的蝼蛄,对甘蔗具有特殊的破坏力。

蝼蛄在地穴产卵,蝼蛄的卵松散成群。

防治方法1)深翻土地冬前深翻土地25-30厘米深,把越冬的成、幼虫翻至地表,使其冻死、晒死或被天敌捕食。

2)施肥腐熟的有机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能改变土壤的通气、透水性能,使作物生长健壮,增强抗病、抗虫性。

轮作换茬也是防病、防虫的有力措施,一般3-4年轮作一次较好。

3)黑光灯诱杀:利用蛾姑很强的趋光性,于成虫盛发期放置黑光灯进行诱杀4)除虫菊花渣对地下害虫有很好防治效果,用穴施的方法,和有机肥1:1混合后穴施,每穴30-50g。

5.山药叶蜂(1)为害特点山药叶蜂通常咬食山药叶片,造成叶片严重缺失,影响光合作用导致块茎产量降低。

(2)形态特征成虫:体长7.5mm,雌成虫头、胸部黑色,有光泽。

腹部橙黄色。

触角鞭状,黑色,第3节最长。

雌成虫比雄成虫稍大。

卵:椭圆形,初产时呈浅橙黄色,孵化前为绿色。

幼虫:初孵时浅绿色,头部浅黄色,老熟时黄褐色。

胴部各节具3条横向黑点线,其上有短小毛。

蛹:乳白色。

茧:灰黄色椭圆形。

(3)生活习性华北、华东年生2代,以幼虫在土中作茧越冬,翌年4月化蛹,5~6月羽化为成虫。

成虫在晴好的白天活动,多飞到有花蜜和有蚜虫处取食花蜜,常在新梢上刺成纵向裂口并产卵。

初孵幼虫在叶片上群集为害,食害叶片,严重时把叶片吃光,仅留叶脉或叶柄。

第1代成虫7~8月羽化产卵,8月中下旬进入第2代幼虫为害高峰期,10月陆续入土越冬。

(4)防治方法1)收获山药后秋、冬季收集枯叶集中烧掉,冬季耕翻消灭越冬幼虫。

2)在山药收获后,耕翻土壤或灌水灭蛹。

②在幼虫群集危害时,人工摘除幼虫群集危害的叶3)利用叶蜂对蓝板有趋性,合理安置蓝板可以诱捕杀成虫。

4)用波尔多液和石硫合剂在10月后翻土喷施,能杀掉虫茧,可以有效预防成虫对叶片危害。

6.山药地老虎(1)为害特点山药地老虎(土蚕)从地面处咬断山药出土幼苗,致使整株枯死,对山药造成严重的危害,全面防治非常重要。

(2)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6—23mm,翅展42—54mm,深褐色,前翅由内横线、外横线将全翅分为3段,具有显著的肾状斑、环形纹、棒状纹和2个黑色剑状纹;后翅灰色无斑纹。

卵长0.5mm,半球形,表面具纵横隆纹,初产乳白色,后出现红色斑纹,孵化前灰黑色。

幼虫体长37—47mm,灰黑色,体表布满大小不等的颗粒,臀板黄褐色,具2条深褐色纵带。

蛹长18—23mm,赤褐色,有光泽,第5—7腹节背面的刻点比侧面的刻点大,臀棘为短刺1对。

(3)生活习性年发生代数由北至南不等,黑龙江2代,北京3—4代,江苏5代,福州6代。

越冬虫态、地点在北方地区至今不明,据推测,春季虫源系迁飞而来;在长江流域能以老熟幼虫、蛹及成虫越冬;在广东、广西、云南则全年繁殖为害,无越冬现象。

成虫夜间活动、交配产卵,卵产在5cm以下矮小杂草上,尤其在贴近地面的叶背或嫩茎上,如小旋花、小蓟、藜、猪毛菜等,卵散产或成堆产,每雌平均产卵800—1000粒。

成虫对黑光灯及糖醋酒等趋性较强。

幼虫共6龄,3龄前在地面、杂草或寄主幼嫩部位取食,为害不大;3龄后昼间潜伏在表土中,夜间出来为害,动作敏捷,性残暴,能自相残杀。

老熟幼虫有假死习性,受惊缩成环形。

幼虫发育历期:15℃67天,20℃32天,30℃18天。

蛹发育历期12—18天,越冬蛹则长达150天。

小地老虎喜温暖及潮湿的条件,最适发育温区为13—25℃,在河流湖泊地区或低洼内涝、雨水充足及常年灌溉地区,如属土质疏松、团粒结构好、保水性强的壤土、粘壤土、沙壤土均适于小地老虎的发生。

尤在早春菜田及周缘杂草多,可提供产卵场所;蜜源植物多,可为成虫提供补充营养的情况下,将会形成较大的虫源,发生严重。

(4)防治方法种植山药的时候要谨防山药地老虎的危害,因此我们需要对山药地老虎采取有效直接的防治措施,1)在收获山药后深耕翻土,消灭冬蛹。

2)改善田间小气候减轻为害程度。

3)利用成虫对黑光灯有趋性,捕杀成虫,减少幼虫和卵。

4)除虫菊花渣对地老虎有很好防治效果,用穴施的方法,和有机肥1:1混合后穴施,每穴30-50g。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