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科学《环境问题》课件-我们身边的污染污染现象

五年级科学《环境问题》课件-我们身边的污染污染现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环境保护法律
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 《环境保护法》 《水污染防治法》 《大气污染防治法》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海洋环境保护法》 《循环经济促进法》 《环境影响评价法》
世界环境污染分布
主要的环境污染源





环境污染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工厂排出的废烟、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 2)人们生活中排出的废烟、废气、噪音、脏水、垃圾; 3)交通工具(所有的燃油车辆、轮船、飞机等)排出的 废气和噪音; 4)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 溉后流出的水。 5)矿山废水、废渣。 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粒子状污染 物、酸雨

各类污染聚集

污 染 在 生 活 中 随 处 排放污水,使得我们 的水资源受到了污染。 各种工业用水向河流中 排放。让河流受到了很 大的污染,大量的水生 动物死去。
什么是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 (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 谓。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 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 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 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 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
环保法律体系及常用条款摘要
环境法的任务
保护和改善人类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防 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 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目前环保部门具体做的工作主要是“防治 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中国环境污染数据

2007年,我国查明的各类源头废水排放总量2092.8亿吨,废气排放 总量637203.7亿立方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3028.9 万吨,氨氮172.9万吨,石油类78.2万吨,重金属0.09万吨,总磷 42.3万吨,总氮472.9万吨;二氧化硫 2320万吨,烟尘1166.6万吨, 氮氧化物1797.7万吨。在产生严重工业污染的行业中,全国有非金属 矿物制品18.4家、通用设备制造污染源14万家、金属制品12.3万家、 纺织业10.7万家、塑料制品业8.8万家、农副食品加工业8.3万家、纺 织服装鞋帽制造业8.2万家。 工业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产生量:化学需 氧量3145.35万吨,氨氮 201.67万吨,石油类 54.15万吨,挥发酚 12.38万吨,重金属2.43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8.5亿吨,综合 利用量18亿吨,处置量 4.41亿吨,2007年贮存量15.99亿吨,倾倒丢 弃量4914.87万吨。 农业源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流失)量:化学需 氧量1324.09万吨,总氮 270.46万吨,总磷28.47万吨,铜 2452.09 吨,锌4862.58吨。种植业总氮流失量159.78万吨,其中:地表径流 流失量 32.01万吨,地下淋溶流失量20.74万吨,基础流失量107万吨; 总磷流失量10.87万吨。种植业地膜残留量12.1万吨。
环境资源 保护法
污染 防治法
其他法律中的环境保 护条款
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 国务院通过
环境保护地方性 法规
┅ 省、市 人大通过
环境保护 部门规章
┅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及有关部、委、办、局 颁布
环境保护地方政 府规章
┅地方政府颁布
中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结构图
主要环境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污染防治法
环境法的原则
(1)环境权(公民有在良好、适宜的环境 中生活的权利) (2)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 (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4)协调发展 (5)可持续发展 (6)公众参与
环境法体系
宪法中的环境保护条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人大常委会通过
环境保护 国际公约
常见的污染现象
1、空气污染 2、水污染 3、垃圾污染(白色污染)
环境污染(environment pollution)
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 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 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生态环境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 染、放射性污染等。随着科学技术水平 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 染也在增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环 境污染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个国家的 共同课题之一。
环境法律责任
指违反环境法律规范的单位或个人,应承 担法律所规定的违法行为的后果。也就是由有 关的国家机关依法对违法环境保护法的单位和 个人,根据其违法行为的性质、危害后果和主 观因素的情况给予法律制裁,包括追究其行政 的、民事的或刑事的责任。
环境法的方针
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推行可持续 发展战略,贯彻经济建设、城乡建设、 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 展的方针,积极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 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 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