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路基、路面及排水的说明

关于路基、路面及排水的说明

长兴县和平镇和琛公路改造工程说明一、路基设计原则、横断面布置及加宽、超高方式1.1路基设计原则根据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考虑到当地的筑路经验,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

选择合理的路基边坡率,采取经济而有效的路基支挡、防护及排水措施,确保路基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

并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环境,使公路与沿线自然及社会环境调。

1.2路基设计依据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2)《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3)《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4)《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 018-97);5)《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T 019-98);6) 沿线筑路材料的调查资料;7)沿线排水及防护的调查资料。

1.3路基横断面布置1.路基宽度全线路基宽度为:2×3.50米行车道+2×1.75米硬路肩+2×0.75米土路肩,路基总宽度为12.0米。

2.路拱横坡本工程行车道及硬路肩横坡为2.0%,土路肩横坡为3.0%3.填方边坡本项目填方边坡坡率取1:1.5,边坡防护采用自然长草。

路堤坡脚设置宽1m,向外倾斜4%的护坡道。

4.挖方边坡挖方边坡坡率取1:1,边坡防护采用自然长草。

路堑坡脚设置宽1m,向内倾斜4%的碎落台。

土路肩外侧设置矩形边沟。

5、路基加宽及超高本工程一般路段的路拱横坡为2%,当平曲线半径不小于1500米时,曲线不设超高,余均设置超高。

路基超高取值按现行路线规范60Km/h的一般情况执行;路基超高在缓和曲线范围内完成渐变。

两侧行车道及硬路肩分别绕中心线超高旋转,使之成为单向超高断面。

土路肩在平曲线外侧设3%横坡;在平曲线内侧时,当行车道超高≦3%时,设3%的横坡,当行车道超高﹥3%时,采用与行车道相同的横坡,横坡过渡段同行车道。

平曲线半径小于250米时,对曲线内侧进行加宽(外侧不加宽),本项目采用三类加宽,加宽过渡段在缓和曲线范围内完成渐变。

二、路基设计、施工工艺、参数,材料要求等2.1路基设计标准本项目按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二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60Km/h,路基设计洪水频率为1/50。

2.2.路基干湿类型根据沿线地下水位和雨季地面水排泄情况的调查,以及填料性质、填筑高度等,将路基划分为中湿和干燥两种类型。

土基回弹模量E0根据以往实体工程检测资料分析取值,填方及土质挖方路基E0≥35MPa。

当低填方路段和土质挖方路段E0达不到设计要求时,需根据实际情况作换填处理。

2.3 路基设计标高路基设计标高为路基中心线标高。

2.4 路床路床填料应均匀、密实,并符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表3.2.1的规定;最大粒径应小于100mm,路床顶面横坡应与路拱一致。

2.5 一般填方路基1.填料直接用作路基填筑的填料,其液限应不大于50,塑性指数不大于26。

沿线路基填料基本上为外购宕渣,可以满足路基填料的技术要求。

2.地基表层处理a.路基填土前应先清除草皮、树根、腐殖土等,然后碾压密实,一般土质路段,基底压实度(重型)不应小于90%。

b.路基土石方数量表中已扣除路槽部分的数量;清除的表土不得用于路基填筑,只用于绿化。

2.6 一般挖方路基本项目挖方段边坡坡率采用1:1。

2.7 新老路基拼接段本项目沿线多数路段有老路,老路路基较好,可进行路基拼宽利用。

路基填筑前,首先对老路边坡清表40cm,然后将原老路路堤开挖并换填80cm厚清宕渣进行路基衔接。

2.8 桥头路基为综合治理桥头跳车这一质量通病,减少路堤本身的压缩变形,桥梁台背采用清宕渣填筑,压实度要求≥96%。

清宕渣要求最大粒径小于10cm,含泥量小于10%。

2.9 低填及浅挖路基路基填土高度小于路面和路床总厚度时(h≤125cm),应将该深度范围内的地基表层土进行超挖,然后用最大粒径不大于10cm,含泥量小于10%的宕渣分层回填压实;浅挖路段若土基回弹模量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则进行超挖换填,超挖深度暂定为80cm,以清宕渣进行换填。

三、路基压实标准及压实度1)路基的填筑材料全部采用土石混合料,其材料和压实度要求见下表。

路基压实度应视填料及不同粒径而确定,对于粒径大于4cm的石料含量占填料30%以下的细粒土,采用重型击实试验法求得的最大干密度时的压实度作为控制指标;对于粒径大于4cm的石料含量占填料30%以上的宕渣,采用固体体积率作为压实度控制指标,详见下表。

2)填方路基应分层碾压,填土每层松铺厚度不大于30cm,桥涵台后每层松铺厚度不大于20cm,每一水平层均应采用同类填料填筑;上路床填料中0.5~4cm的颗粒应占到60%以上;涵顶填土50cm以内用静压,超过50cm 后,才能用振动压路机在其上进行碾压。

四、路基支挡、加固及防护工程设计4.1 设计原则1.路基防护工程是防止路基病害,保证路基稳定,改善环境景观,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设施。

本工程选用防护类型是针对当地气候、水文、地形、地质条件、填挖情况、边坡高度和筑路材料的分布情况确定,并与周围环境景观保持协调。

2.全线以绿色防护为主,增强道路景观,美化环境。

沿线绿化追求主体化和四季常绿,植树种草要富有层次,体现多样性、多变性,并注意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4.2 填方路基边坡防护1.本项目沿线地质条件较好,填方边坡采用1:1.5放坡,且无高填方路段,全线填方边坡采用自然长草进行防护。

2.护坡道根据不同情况种植乔木、灌木、植草形成绿色防护,使其与地形地貌相协调。

4.3 挖方路基边坡防护本项目挖方边坡坡率采用1:1,且无深挖路段,边坡防护采用自然长草。

五、路基、路面排水系统及其防护设计全线排水系统由边沟、排水沟及涵洞组成。

5.1 排水设计重现期路面和路肩表面排水采用3年重现期;路界内坡面排水采用10年重现期。

5.2 路基排水1.填方路段本次设计在穿越村庄的路段及企业门前设置盖板边沟,其余路段采用无盖板的排水边沟。

2.挖方边沟挖方路段设置浅矩形盖板边沟。

根据现场情况,排水边沟出水口就近接入现状沟渠或直接排入池塘等。

5.3 路面排水降落在路面上的雨水,应通过路面横坡迅速排出路面范围,避免行车道路面范围内出现积水而影响行车安全。

路面排水采用漫流式,即不设挡水缘石,使路面水迅速沿横向漫流,经边坡排向路基边沟,避免路面积水,保证行车通畅。

六、取土、弃土设计方案,环保及节约用地措施6.1 取土场、弃土场的设置方案本项目基本以填方为主,路基填料由外部采购;沿线废方主要为清表、清淤、换填土等,总量不大,本次设计不设置专门的弃土场,清表等土方原则上在路基两侧分散临时堆放,清淤、换填土等及时外运。

6.2 环保及节约用地措施清表等土方临时堆放点须与农田建设和自然环境相结合,不得影响路基稳定,不得造成水土流失、淤塞灌溉沟渠、压盖农田及其他不良后果。

并应尽量利用废方造地,支援农业。

并应注意弃方稳定,并设置好防护、排水措施,搞好弃土场的绿化环保工作。

七、路面结构设计,材料要求、混合料要求、级配组成及施工要求等7.1 路面结构设计原则和依据1.设计原则路面设计在满足交通量和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方便施工、节约投资的原则,进行路面结构设计,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利于机械化、工厂化施工的路面结构方案进行路面的综合设计。

2.设计依据1)标准轴载及设计年限: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采用双轮组单轴载100KN (BZZ-100)为标准轴载,设计年限为12年。

2)采用的标准、规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设计规范》(JTG F40-2004);《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等。

3)路面材料设计参数:路面材料设计参数参考其他工程、室内混合料试验成果及“规范”推荐值进行选取。

路面结构材料参数表7.2 路面结构组合设计1)本项目所在区域附近有水泥生产公司、矿山等,重型车辆较多,对路面结构尤其是主要承重的路基要求较高。

结合本地区施工经验及相关设计规范,本次实际一般路段行车道、硬路肩路面结构:4cmAC-13C细粒式沥青砼+6cmAC-20C中粒式沥青砼+下封层+35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根据弹性层状体系理论,沥青路面结构弯沉计算结果如下:弯沉计算结果表7.3 路面材料及混合料组成路用材料沥青、碎石、水泥、黄砂、矿粉等,其质量要求应符合交通部有关行业规范的技术要求及省交通厅指导意见。

1.沥青沥青砼面层采用A级道路石油沥青70号,其技术指标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表4.2.1—2的各项技术指标要求。

70号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表注:用于仲裁试验求取PI时的5个温度的针入度关系式的相关系数不得小于0.997。

[2]老化沥青以TFOT为准,也可以采用RTFOT。

2.粗集料1)沥青混合料所用粗集料应该采用碎石,粗集料的生产必须由具有生产许可证的采石场生产;沥青砼的粗集料必须采用大型反击式破碎机加工成具有良好的颗粒形状,尽量减少针片状颗粒的含量,石质应该洁净、干燥、表面粗糙。

2)沥青砼上面层其石料磨耗值不大于35%,石料压碎值不大于30%,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大于20%,吸水率不大于3%,软石含量不大于5%,上面层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4级。

其余指标须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表4.8.2、表4.8.5和表4.8.7的要求。

3)粗集料应优先选用符合技术要求的碱性石料,并按《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规定的方法检验其与沥青的粘附性,不符合要求时可掺入燥磨细消石灰做填料,或掺加抗剥离剂。

4)上面层粗集料要求采用玄武岩加工。

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技术指标表注:[1][2]对于3~5规格的粗集料,针片状颗粒含量可不予要求,<0.075mm含量可放宽到3%。

3.细集料1)细集料包括天然砂、机制砂和石屑。

细集料的生产必须由具有生产许可证的采石场、采砂场生产,细集料必须具有一定的级配,要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要求的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的规格。

细集料应该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

2)沥青砼上面层细集料不允许采用天然砂,建议采用机制砂;中、下面层若使用天然砂,天然砂的用量不宜超过集料总量的10%。

天然砂,其规格及质量技术要求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表4.9.3的要求。

3)机制砂的级配应该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S16的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