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布病流行病学概况

布病流行病学概况


1.2 传播途经:
A、经皮肤粘膜接触感染:是主要的传播途经。
B、经消化道:未煮熟的病畜肉、杂碎等。 C、呼吸道:染有布氏菌的尘埃吸入。 E、传播因子:流产胎儿及其附属物;奶及奶制品; 肉类、皮毛污染的水和土壤等。
1.3 易感人群 接羔助产人员,畜牧兽医和屠宰人员,皮毛、肠 衣、乳制品加工人员
2、流行特征: a)地区分布:哪里有牛、羊、猪,哪里就有 人畜间布病存在。 b)职业:兽医、牧民、接触多者。 c)年龄性别:与职业接触有关。 d)季节:先畜间后人间,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但在牧区4—5月为高峰。(羊种区羊群流产 高峰在1—3月),夏秋小高峰(剪毛、屠 宰)。
五、防治措施
1、领导重视,健全机构; 2、制订规划与计划; 3、抓防治队伍建设;
4、具体措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4.1疫区内检出的病畜处理
疫区内各种家畜均属被检对象,检出的布病家畜
一律不准外出,原则上一律屠宰做无害化处理。
4.2病畜污染的场地应怎样消毒 被病畜污染的场地,用10-20%石灰乳或10-20%漂 白粉乳浸透垫草和地面。如流产发生在室内,流产 物很容易污染衣物和其它物品,除上述方法外,被 污染的物品也应当用1-3%来苏溶液、1-3%漂白粉上 清液等消毒。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

何雪梅 2012年12月
一、定义
布鲁氏菌病是布鲁氏菌引 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性 疾病,属法定乙类传染病。
二、临床表现
(1)潜伏期:平均2周 (2)急性期:发烧、多汗、乏力、关节痛、肝 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神经系统损害、泌尿 生殖系受损等。 (3)慢性期:时而低烧、疲乏无力,多汗,固 定而顽固性关节炎等。
我国布病再度反弹的特点与原因
1. 牧区老疫区疫情活跃,并有扩大蔓延之 势; 2. 传染源转移和输入,导致布病的传播和 扩散; 3.主要传染源仍是羊、牛、猪;
4. 人间布病疫情有向半农半牧区甚至从农 牧区向城镇转移的趋势; 5.布病防治经费严重短缺,设备陈旧,工 作难以开展; 6. 宣传教育不普及。
三、临床诊断
(1)流行病学接触史:密切接触家畜、野生动 物、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疫区居民接 触家畜,饲养、挤奶、接羔、剪毛、配种、 屠宰、剥皮等。 (2)临床症状与体征:(排除其它类似疾病)
(3)实验室检查:实验室试管凝集实验阳性。
四、流行病学特征
1、流行三环节: 1.1 传染源 羊、牛、猪均可引发感染,相对来说 羊是最危险的传染源。是羊种菌宿主, 羊种菌毒力强,对人的致病力强,常引 起暴发,症状典型。
遏制布病回升的主要措施
1.领导重视是做好布病防治工作的关 键; 2. 针对上述疫情回升的原因,制订规 划和年度计划,落实措施,加强监 督; 3. 加强卫生和畜牧部门的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人、畜 间的流行和暴发。
5. 加强健康教育,采取各种算途径和方 式,尤其对职业人群全面深入地进行宣 传教育,加强防护,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和卫生健康的行为。
谢谢大家!
4.3接触家畜和畜产品时的个人防护
接羔助产人员,畜牧兽医和屠宰人员,皮毛、 肠衣、乳制品加工人员,在工作时要戴好防护口 罩、帽子和手套,穿好工作服。工作中禁止吸烟、 喝水、吃东西。工作服等物品应保持清洁,定期消 毒,不许穿工作服离开工作场地,更不应将其拿回 家中。因此,为了预防布病,除淘汰和管理好病 畜,提高人和家畜的抵抗力外,在接触家畜、畜产 品时,做好个人防护,切断布氏菌的传播途径同样 是非常重要的措施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