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后感一:企业的性质

读后感一:企业的性质

企业,一个微缩的计划市场?——读《企业的性质》有感前言:在当今世界,新制度经济学是当代最具影响的经济学流派之一,而科斯的《企业的性质》是新制度经济学派最重要代表作,为了加深对新制度经济学的认识,笔者仔细阅读了这篇论文。

科斯认为企业本质上是对市场机制的替代,通过计划控制资源配置手段来节约交易成本,是企业组织存在的原因,企业的规模应该扩张到企业内部边际交易成本等于市场边际交易成本。

读完论文,笔者不禁要问:科斯的企业理论正确吗?企业是一个微缩的计划市场吗?一、科斯的企业理论介绍在回答前面的疑问之前,我们先得弄清科斯的企业理论是什么。

读完《企业的性质》,笔者发现该书主要回答了如下两个问题。

(一)企业为何存在?科斯认为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伟大功绩在于证明市场的有效性,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协调生产交易,调节资源的配置并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然而,科斯认为这种理论给了人们一个关于经济体制非常不完整的画面,在企业内部价格机制根本不起作用。

比如,在企业内一个工人从部门Y 流向部门X ,他这样做不是因为相对价格的变化,而是因为他被命令这样做。

科斯接着问道:既然人们通常认为协作能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那么,为什么这样的企业组织会存在?科斯认为建立企业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包括所有发现相对价格需要的费用和市场上发生的为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

确实,当存在企业时,契约不会被取消,但却大大减少了。

某一生产要素(或它的所有者)不必与企业内部同他合作的一些生产要素签订一系列的契约。

当然,如果这种合作是价格机制起作用的一个直接结果,一系列的契约就是必需的。

一系列的契约被一个契约替代了。

因此,科斯关于企业为什么会出现的理论可以总结为:利用市场机制协调分工是需要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允许企业家计划协调....生产可以节约某些市场运行的成本。

企业的出现一定是因为企业方式的交易费用低于市场方式的交易费用。

(二)企业的边界在哪?以上科斯分析了企业出现的原因是节约市场的交易费用。

科斯接着问道:既然企业可以节约成本,那为什么市场交易仍然存在呢?为什么所有的生产不由一个大企业去进行呢?这也就是企业的边界问题,科斯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对此进行了回答。

科斯的回答是:“即使撇开收益递减问题,在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似乎也可能大于在公开市场上完成交易的成本。

”“随着被组织的交易的空间分布,交易的差异性以及价格变化可能性的增加,组织成本和失误带来的亏损似乎也会增加。

当更多的交易由一个企业家来组织时,交易似乎将倾向于不同的种类也有不同的位置,这为企业的扩大时效率下降提供了一个附加的原因。

”所以, 企业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

企业的边界的位置处在这样一个位置,即通过企业再多组织一单位的交易与通过市场组织这一单位的成本相等的地方。

二、文献综述科斯的企业理论伴随着《企业的性质》一书横空出世,并在国内外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与发展。

威廉姆森(1975,1980)的企业“资产专用性”理论是在坚持交易费用理论和企业作为一组契约的前提下,对企业的性质做了进一步探索。

张五常在其1983年的论文“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中指出,企业“这个契约”存在的唯一原因是节约交易成本,发生在要素市场上,是一种要素市场关系;而价格机制的“那一系列契约”则发生在产品市场上。

因此,企业无非是以要素市场的契约替代产品市场上的契约,与市场并没有特别不同。

周其仁(1996)对科斯思想进行提炼,指出企业是用一个市场契约替代一系列市场契约。

他通过分析科斯的论文,认为张五常和科斯的观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企业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它能够节省交易费用。

杨小凯和黄有光(1999)在《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个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一书中,通过消费者——生产者两分法、专业化经济和交易成本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建立了一个关于企业一般均衡契约模型。

他们的观点是,作为促进劳动分工形式的企业,尽管与自给经济相比也许会使交易费用上升,但当劳动分工经济收益的增加超过交易费用的增加时,企业就会出现。

三、我的疑问与理解科斯作为一经济学大家,思维必有其独特之处,且他的理论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认可与借鉴,本人也因此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但是,我还是想谈谈自己对其理论的疑问与理解。

1、企业的出现是仅仅为了节约交易成本吗?科斯的理论认为企业的存在是因为交易成本的存在,企业的出现是为了避免或减少交易成本。

其交易成本概念可以归纳为:交易成本是市场运作费用,包括搜索和信息成本、讨价还价和签约成本、检查和执行签约的成本等等。

如果上述理解是正确的,我们从企业活动过程的不同阶段看,交易成本是指企业在市场运作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它不包括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和土地)成本、原材料成本、生产组织管理等成本)、运输成本等其他非市场运作过程中的成本。

因此,交易成本是总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

企业的目标是尽可能多地和稳定地赚取收益,而企业的收益并不仅仅取决于交易成本。

企业的收益取决于企业生产能力、销售量、价格和总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交易成本、运输成本等),其中生产能力、销售量和价格与收益正相关,成本与收益负相关。

企业的出现、组织形式和规模大小的变化无一不是为了尽可能多和稳定的收益而采取的各种手段"的结果。

例如,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进行生产过程的分工合作,建立流水线作业等。

简言之,企业创办人创办企业和投资人投资于企业的目的是赢利,企业的组织形式、规模的大小以及与外界打交道的方式也唯赢利定夺:从个体到合伙、到股份制、一体化、跨国公司;从短期契约到长期契约、到开放性契约;从恪守信用到投机主义。

赢利的基础是资源的有效使用和成本的降低,但不是绝对取决于此,更不会在诸类成本中仅仅取决于交易成本。

科斯将企业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企业形式和规模的决定因素归于企业实现目的的手段之一———降低交易成本,忽略了企业出现的其他原因和影响企业形式和规模的其他因素。

2、市场通过价格配置资源和企业内部通过计划配置资源真的相互独立吗?或者说,企业内部所表现出来的“计划”配置资源真的不会受市场价格制约吗?科斯对企业的定义基于他对资源配置方式的分类。

他把价格调节机制和企业家的调节功能看作是两个可以单独存在并在不同条件下互相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由此把企业的本质定义为不同于市场价格机制的资源配置调节机制!。

他接受了D.H.Robertson等人的思维方式,把企业看作是岛,在其中由企业家计划调节,而市场则是海,由价格机制调节"。

但市场价格调节机制和企业家调节功能根本就不是两个可以单独作用相互替代的机制,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看。

一方面,市场价格调节机制不可能脱离企业家调节机制。

价格本身只是商品的标价,市场价格只能给出信号,并没有调节能力,必须有生产单位做出反应,才能完成价格机制的调节。

因此市场价格机制并不是一个可以独立于生产单位的协调机构。

另一方面,另一方面,价格机制调节过程中企业家的反应就是企业家的调节功能———企业家依据掌握的信息,其中最重要的是价格信息,根据经验作出预期,安排资源的配置。

当企业家在市场上决定购买一种资源用于本企业内生产时,往往是该资源不仅仅被决定配置到该企业,而且配置到该企业的哪个部门也已经被决定。

如果因为后来发生了预期以外的变化,该资源在本企业内部门之间的配置需要变化,企业家也通常会遵循该资源的市场价格,将其配置到最能实现其价值的部门。

因此,企业家的调节,不论是在市场上决定是否买卖,还是在企业内决定资源在部门之间的配置,都离不开市场价格信号。

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并不像科斯所说的那样被隔绝于企业之外。

所以,市场通过价格配置资源和企业内部通过计划配置资源并非相互独立。

3、从上问可以看出,企业内部并非可以“随心所欲”地实行计划经济。

那么,更深入的问题是:企业计划是否等同于计划经济?科斯的企业存在和企业规模决定理论的一个基点是将企业和市场划分为相互对立的资源配置机制,而这种划分的基础则是将企业计划等同于计划经济。

科斯认为:“企业实质上是一个小的统制经济,其内部资源配置的方式在本质上与我们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所看到的相类似。

”那么,企业计划是否在资源配置方式方面与计划经济具有相同的性质呢?我们知道,市场经济是由生产要素所有人个人分散地决策,而计划经济则由中央计划者们集中决策。

看起来,企业的集中计划决策和管理的确更像计划经济的方式。

但企业的计划协调不等于计划经济。

企业计划与计划经济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在于企业计划是个人的事,个人自己决策,不像计划经济要求集中统一决策。

一般说来,多人组织的计划和协调要求集中统一性,但并不是所有组织的计划协调都是计划经济。

例如,政府机构有政府计划,政党组织有政党计划,学校教学有教学计划,科研项目有研究步骤进展计划,等等,为制定和实现这些计划,这些组织也都需要计划协调中心。

但这些计划和协调都不具有计划经济的性质,企业也不是一个微缩的计划市场。

四、结束语科斯《企业的性质》无疑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作,开启了被传统新古典经济学视为“黑箱”的企业的分析,打破了传统理论的信条——假定价格机制是没有成本的。

当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不断丰富,科斯《企业的性质》这篇还存在一些有争议的地方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深挖。

但是,这丝毫掩盖不了它的光芒,它改变了我们对企业的认识,重塑了我们对企业与市场的定位,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然而,企业究竟是什么,这永远没有准确的答案。

参考文献:1、盛宇明. 科斯《企业的性质》之质疑[J]. 经济学人, 2003, (1):78-85.2、陈勇敢. 对科斯《企业的性质》再思考[J]. 现代企业教育, 2010, (8):90-91..3、谢永侠. 科斯《企业的性质》批判[J]. 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中旬刊, 2011,(5):43-47.4、万金花. 全面理解企业的性质--读科斯《企业的性质》有感[J]. 中外企业家,2013, (15). DOI:10.3969/j.issn.1000-8772.2013.15.0895、黄少安. 再读科斯的《企业的性质》[J]. 制度经济学研究, 2011, (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