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菱溪石记(宋)欧阳修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而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
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
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溪旁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
金,伪吴①时贵将,与杨行密俱起合淝,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
金本武夫悴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之佚欲而然邪?想其葭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旁者。
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
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
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
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
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注】①伪吴:唐末杨行密在淮南一带称王,刘金为其大将,后世称其政权为“伪吴”。
菱溪大石(节选)(宋)欧阳修新霜夜落秋水浅,有石露出寒溪垠。
苔昏土蚀禽鸟啄,出没溪水秋复春。
溪边老翁生长见,疑我来视何殷勤。
爱之远徙向幽谷,曳以三犊载两轮。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溪旁人见其可怪(责怪)B. 而乃能知爱赏奇异(可爱)C. 予感夫人物之废兴(废弃)D. 况欲长有此石乎(长久)(2)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
B. 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
C. 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
D. 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
②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4)《菱溪大石》前四句对大石的描写,流露出诗人什么样的情感?(5)欧阳修告诫好奇之士“何必取而去也哉”,为什么自己又“曳以三犊载两轮”呢?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答案】(1)D(2)C(3)①其中最大的一块仰面躺在溪边,因为它难以移动,所以能够独自存留下来。
②(丰乐)亭靠近滁州城,道路近便,可以作为滁州人每年游玩的好去处。
(4)前四句描写了菱溪大石的寂寞凄凉,流露诗人对大石的怜惜之情。
(5)作者告诫好奇之士“何必取而去也哉”,是因为这些好奇之士将奇异之物据为己有;而自己“曳以三犊载两轮”,是不满于大石空怀高才美质,却长埋于荒烟野草中没人欣赏和珍惜,将之迁徙以供滁人岁时嬉游爱赏。
【解析】【分析】(1)A项,改为:溪旁人见其可怪(怪异);B项,改为:而乃能知爱赏奇异(珍爱);C项,改为:予感夫人物之废兴(衰废)。
故选D。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
译为:刘金这个人虽然没什么值得称道的,然而毕竟也算个雄杰勇武的人,他平生的志向,难道不宏伟吗?此题要注意把几个相关的意思之间划开。
故选C。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其”:其中。
“偃然”:仰面倒下。
“得”:能够。
“负”:靠近。
“岁”:年,每年。
(4)首先要找到对大石的描写的语句并理解其大意。
也就是开头几句,即“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而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
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
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译为:菱溪的巨石共有六块:其中四块已经被人取走了;另一块虽然体积不大形状却很奇特,也被当地百姓收藏在家中;那块最大的,还静静地仰卧在溪水之旁,因为它太难搬动,故而得以存留在这里。
每到天气转寒秋霜降落溪水干涸后,大石便显露出来,溪旁的人见此石形状怪异,往往把它当成神灵来祭祀。
从中不难分析出作者描写的是菱溪大石的寂寞凄凉,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大石的怜惜之情。
(5)作者告诫好奇之士“何必取而去也哉”的原因可分析“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一句;而自己又“曳以三犊载两轮”的原因可分析“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
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即可整理出正确答案。
注意用自己的语言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D;⑵C;⑶①其中最大的一块仰面躺在溪边,因为它难以移动,所以能够独自存留下来。
②(丰乐)亭靠近滁州城,道路近便,可以作为滁州人每年游玩的好去处。
⑷前四句描写了菱溪大石的寂寞凄凉,流露诗人对大石的怜惜之情。
⑸作者告诫好奇之士“何必取而去也哉”,是因为这些好奇之士将奇异之物据为己有;而自己“曳以三犊载两轮”,是不满于大石空怀高才美质,却长埋于荒烟野草中没人欣赏和珍惜,将之迁徙以供滁人岁时嬉游爱赏。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和辨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的内容,结合文中具体的语言进行分析。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内容,要进行仔细的分析。
【附参考译文】菱溪的巨石共有六块:其中四块已经被人取走了;另一块虽然体积不大形状却很奇特,也被当地百姓收藏在家中;那块最大的,还静静地仰卧在溪水之旁,因为它太难搬动,故而得以存留在这里。
每到天气转寒秋霜降落溪水干涸后,大石便显露出来,溪旁的人见此石形状怪异,往往把它当成神灵来祭祀。
菱溪旁边好像还有一片遗址,当地人说那是五代时期大将刘金的宅基,巨石就是刘金家的旧物。
刘金是伪吴政权时颇受宠信的将军,和杨行密一道从合肥起兵,当时号称三十六英雄,刘金就是其中之一。
刘金原本是个武夫健卒,居然能够懂得珍爱欣赏世间奇异之物,有斯文雅致的爱好,是不是因为遭逢乱世功成志满、因过于富贵而骄奢安逸才使他产生了这样的雅兴呢?追想他当年的池塘、台榭、奇木、异草,和这块巨石是很相称的,也算得上是一时的盛事了。
如今刘氏的后代散居在滁州成为一般的农户,还有居住在菱溪旁的。
我对那些人与物的兴盛与衰废产生感慨,又因此石状貌可爱却遭到遗弃深感可惜,于是找来三头牛将它拉到幽谷泉旁,又寻找那块比较小的,在白塔镇民朱氏家找到了,于是将它们分别立在丰乐亭的南面和北面。
丰乐亭挨着城墙离城里很近,可以作为滁州百姓逢年过节游玩观赏的景物。
世间事物当中那些出奇的,丢弃在幽暗荒远之处,是很可惜的,放置在人的耳目所及之处,喜爱它们的人又难免取回自己家里。
啊!刘金这个人虽然没什么值得称道的,然而毕竟也算个雄杰勇武的人,他平生的志向难道不宏伟吗?等到他身死之后,不过是一片荒芜零落,他的子孙也都沉沦民间默默无闻,还能指望永久拥有这些石头吗?这个故事可以作为对富贵之人的告诫。
而喜好珍奇玩物的人听到有这样的奇石,前来欣赏就已十分满足了,何必非要取回自己家里去呢?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墨子怒耕柱子子墨子怒耕柱子①。
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太行②,以骥③与牛驾,子将谁策?”耕柱子曰:“将策骥也。
”墨子曰:“何故策骥而非策牛也?”耕柱子曰:“骥足以策。
”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
”耕柱子悟。
(选自《墨子》)【注释】①耕柱子:墨子的门生。
②太行:山名,绵延陕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大山脉。
③骥:好马。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
①骥足以策________②故怒之________(2)下列选项中,对文中划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 我没有把别人的病治愈吗?B. 难道我就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C. 难道我没有比别人越来越好吗?D. 我没有让别人的伤口愈合吗?(3)子墨子怒耕柱子的原因是“________”(用本文语句回答)(4)读了故事,从耕柱子态度的转变中,你悟出了________ 的道理,在你看来,墨子是一个________的人。
【答案】(1)值得;所以(2)B(3)以子为足以策(4)做人要谦虚,任何时侯都不应该骄傲自满;墨子是一个光明磊落、坦诚直率、有责任心的人。
【解析】【分析】(1)本题注意“足”这里解释为“值得”。
(2)本题中要注意:愈于人:比别人好。
愈:超过,胜过。
翻译的时候还要注意把省略的成分补全,把倒装的成分理顺,疏通语句。
本句正确翻译为:难道我就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故选B。
(3)本题要求用原文语句作答。
疏通文段,理解文意,找出语句“以子为足以策”作答即可。
(4)这篇古文写了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的批评。
耕柱子骄傲自满,自以为还有胜过他人的地方,墨子用马和牛作比的方式,告诫耕柱子,正因为马有能力上太行山,所以要策马。
以此勉励学生不断进步,能够真正承担得起责任。
耕柱子态度的转变告诉我们:不能骄傲自满,自以为胜过他人。
要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指正,那是老师对自己的鞭策。
本文“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
”体现了墨子直截了当的说话方式,这也反映了墨子是一个光明磊落、坦诚直率的人。
故答案为:⑴值得;所以;⑵ B;⑶以子为足以策;⑷做人要谦虚,任何时侯都不应该骄傲自满;墨子是一个光明磊落、坦诚直率、有责任心的人。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⑷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的道理,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参考译文】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感到生气,耕柱子说:“我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将鞭策哪一匹?”耕柱子答道:“那我当然用良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