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今社会的语言变化姓名许丹丹班级08中文系本科学号084102041027【内容摘要】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跟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而且跟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发展。
现代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千变万化的社会,随之,就产生了一系列形形色色的语言变化。
但是这种变化也存在着潜在的规律,我们也可以语言这些变化的影响力和生命力,以研究整个语言领域的发展。
【关键词】交际工具,社会发展,语言变异,个性语言,网络一、语言概述1、1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的工具,而且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只有在人类社会里产生和发展。
语言不是人与人之间唯一的交际工具,却是最重要的工具。
分音节的有声语言往往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于是人们发展了书面语,即文字。
文字是用来记录言语的符号。
言语和文字常常合起来通称为语言。
语言属于社会现象之列,这意义就是它为整个社会服务,以为它是一种交际工具。
既然是工具,它只可以改进和改革,而不可能发生“爆发”革命。
语言在时代的长河中,经历了千百年,几千年,或者上万年,它发生了,成型了,丰富了,洗练了,严密了,发展了,但是从来没有因为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制度的变革而消亡,或做彻底的变革。
语言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任何社会都需要利用的,是永远不可替代的。
1、2语言作为思想的直接实现一切名词都是现实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
客观事物被人感觉到了,由人的感觉器官传道人脑中,被概括而成表象;把表象和感觉加以普遍化的结果,就成为概念;概念形成以后就进入思维活动过程了。
简单来说就是感觉—表象—概念—词汇—语言这样一个过程。
下面引用马克思的话来加以说明这一理论。
“语言是一种现实的意识,同时语言又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紧紧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意识。
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
“所以从唯物史观出发考查语言,语言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万能的上帝一手创造的。
语言是在人的劳动过程中,由于迫切需要而产生的思想的直接实现。
1、3语言作为一种信息系统语言是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语言本身是信息的载体,信息不能离开载体单独存在。
语言作为一种信息系统,在社会的交际活动中起着重大作用。
在本世纪初,社会生活中还很少使用如现在这种语义的“信息”这个词,直到六十年代信息论长足发展以后,人们在探索社会语言学的若干问题时,才广泛使用了“信息”这样的词语。
在社会交际活动中,语言作为一种该信息系统而存在,社会语言先假设一个人说话的语音合乎标准,语法合乎规范,词汇的使用合乎语义的需要,在这个前提下研究信息量的多少以及传达信息的效果是否达到所能允许的最大值,即最佳效能。
二、当今社会的语言现状从解放以来,现代汉语就发生了很大变化。
汉语的变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音变异、语法变异、词汇变异。
2、1语音变异语音变异在语言中是很缓慢的,通常需要三十年或者三十年以上,才能看得出某些语音有显著的普遍性变异。
语音的变异这种变量,在语言的发展中进行的速度很低,面也很窄。
这些年现代汉语的语音变异,也许可以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1)由于大力推广以北方方言为主体的普通话,使各大方言区的社会成员提高了讲普通话的能力、听普通话的能力。
正是由于这个社会语境的原因,方言的音值受到影响。
(2)由于大力推广普通话,加上现代信息传递手段的广泛应用,方言区某些字的读音有离开原来的土语语音的趋势,而倾向于采用普通话读音。
(3)普通话的词尾儿话音的减少、减轻,以至于在书面语中几乎消失,这个变化比较显著。
2、2其次是语法语法的变异也是缓慢的,但语言这个东西确是天天在变,因此经过十年几十年,某些语法现象也在变。
例如现在常常看见这一类没有定冠词的句子:文章说……(=这篇文章说……;)小说写的是……(=这篇小说写的是)把文句中这些地方定冠词省略掉,是近三十年的事,从前不这样省略。
近年来在科学著作中常常出现例如当且仅当这种组合方式,过去是不常用的,这当且仅当是从外语直译出来的,目前在科学文献中已经广泛使用。
2、3词汇词汇是语言中最敏感的构词部分。
词汇的变化是比较显著的,而且不需要等很长时间,词汇变异的速度是比较快的。
社会生活出现了新事物,语言中就迅速出现了与此相应的新词汇。
这里社会生活的含义是广泛的。
包括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变化,当然也包括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新词的出现是社会生活变化的结果,一般地说词汇的变异主要分三大类:(1)新名词的不断产生。
例如:软件,芯片等等电脑方面的名词都是由于电脑的产生与发展才渐渐被人们知道,还有像克隆人,禽流感在过去是没有出现过的,也没有人去想想这种名词,正因为社会生活新事物不断产生,新词汇也就随之源源出现。
(2)外语汉语的混合。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人们交流的语言渐渐多样化,各种小语种越来越热门,到处都可以听到,并且对于以汉语为主要交流语言的人们,也不仅仅拘泥于只讲汉语的形式,偶尔在只当场合也插入一些外语进入汉语,使语言生动活波,表现力强。
例如:“ok”这个词在生活中用途很广,我们可以用“ok”表示对某事物的赞成,也可以表示对请求的接受,还有对某物的评价。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这件事小case”,就表示这是小菜一碟,有十足的把握去完成。
类似此类句子比比皆是。
( 3)个性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来注重张扬自己的个性,强调自我的意识很强,于是就出现了一批特立独行的人和一批特立独行的话。
例如:“酷毙了,帅呆了”,用夸张的词语去说明“酷”、“帅”的程度,还有“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这种相互矛盾,反差很大的句子的确也是个性之极。
像“雷”“囧”“呆呆”这种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字词很是新颖特别。
三语言变化的原因新词语的产生极大的丰富了现代汉语词汇系统,,显示了无与伦比的社会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词新义大量产生,更加丰富和满足了人们交际的需要。
近年来,新词语产生的数量和速度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它以简约新颖的面貌给我们的语言应用带来新鲜空气。
新词语更是一面镜子,它能直观迅速的反映社会的发展,历史上社会发展快的时期往往也是新词语产生的高峰时期。
如今,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词汇作为人类社会成员交际的纽带、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无时无刻都是紧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都会推动语言的发展;社会的分化、统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的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
从语言中,人们往往会臭出时代的气息。
语言的变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究如今,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词汇作为人类社会成员交际的纽带、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无时无刻都是紧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都会推动语言的发展;社会的分化、统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的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
从语言中,人们往往会臭出时代的气息。
语言的变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究。
3、1因社会发展,人类认知、思维的进步而造出新词步入二十一世纪后,社会中和人类生活中相继涌现出大量的心新事物、新概念、新现象。
随着2008年最受世人瞩目的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召开,出现了一大批新词新语,如水立方、鸟巢、福娃等一系列关于奥运的新词语。
我国在2008年也经历了暴雪、地震等重大灾害,在抗震救灾的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反映救灾事件的新词语,如猪坚强,范跑跑、秋雨含泪、气候觉醒等。
这些新词语的产生都离不开社会生活、经济的各个反方面,他们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并随社会前进而发展。
3、2因力求简约、易记而造出的新词或仿词。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人具有求新、探奇、追求时尚的心理,便捷简单的交际符号正是应了激烈竞争下年轻人的心理需求,从而促进交际语向着简约时尚的方向发展。
他们往往把以往需要两个或者多个词语表示的短语用语素叠加的方式创造新词,这是一种缩略形式,尤其以字母缩略词和数字缩略词最为明显。
如TGC,CDMB,D字头,E摘客等等。
仿词现象尤其常见,例如“艳照门”事件之后便有了一系列“告白门”“车震门”等词语出现,以引人注意。
3、3随网络的普及产生新词语随着电脑的普及,人们对于网络的依赖也日渐加深,不仅工作、学习中需要,在日常娱乐休闲时也很难离开它。
由此应运而生的网络语言更是无孔不入的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特别是当代的年轻人,常以会说、理解大量的网络新词来证明自己是时尚人。
如下面这一段话:“我是一名宅男,偶尔出来打酱油,没事练练叉腰肌,平时只用山寨货,你是不是被我霹雳到了?是不是很雷人?”如果你不是热衷于网络的人,你一定会被这一段话弄得一头雾水。
四、对语言变化的评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庆生分析指出,新词语的出现,既是社会发展的明证,也是社会心理的映射。
从内容上看,这些来自网络的词语在构词上十分生动活泼,反映了底层百姓丰富的语言创造力,如双关造词的“八宝饭”、“什锦饭”、“八宝什锦饭”,是青年一代以一种特有的方式表达他们对国家领导人的爱戴,或许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民主化进程正在加快;而“叉腰肌”、“打酱油”、“俯卧撑”、“国家罗汉”等词语,在造词上或比喻、或飞白、或借代,都有典故,都与特定事件相关。
而秋雨含泪、兆山羡鬼、欧阳挖坑这些四字格的“准成语”则显出网民的才华和智慧。
尽管网络语言非常丰富,但是调查显示,网络语言并未对有声媒体、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新闻领域构成冲击和威胁,而且日常词语依然在网络世界里占主流。
对此,李宇明认为,语言文字是约定俗成的,不能因为网络语言丰富就强迫人使用,形成新的交际困难。
至于对那些使用网络语言的群体也不必限制、歧视,这些在小范围内使用的网络语言能否成为全民交际工具,要看其发展的力量了。
社会活动家、学者司马平邦说:“互联网解放了汉字蕴含的更大的能量,以前谁敢造字?网民可以使用的字越来越多,包括英语、日语、韩语等各种字符,有的就是标点符号,汉字偏旁等,汉语汉字被改造,网民使用起来有快感,这种快感是使用英语的人所不懂的。
”网络编辑胡永明认为:“火星文在网络上的流行,想抵制也抵制不住,只能顺应社会语言新现象的变化和发展。
比如按照火星文,北京一词就有六种写法,这种现象值得汉语权威机构继续关注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