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几种特殊句式

几种特殊句式


❖ 主语(施事) + 谓语
主动句
❖ 主语(受事) + 谓语
被动句
❖ 二、汉语被动句的种类:Fra bibliotek❖ 两种:意念被动句——没有标志
❖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 被动句式——有标志
❖ 三、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 1、“于”字句。 ❖ 主语+ 谓语+ 于+ 名/代 ❖ 受事 动作 介词 施事
❖ ①克伤於矢。《左传》 ❖ ②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者,何也?《汉
❖ 三、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 主语、谓语表达的人或事物之间的关系 ❖ 1、表示等同关系。如:
❖ ①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战国策·赵策》
❖ ②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 ❖ 2、表示种属关系。如: ❖ ①仲弓父,贱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 ②滕,小国也。《孟子·梁惠王下》
❖ 3、表示比喻。译为:“主语+好比是+谓语”
❖ 主语+ 被+ 名词/代词+ 谓语
❖ 受事 介词
施事
动作
❖ 被:被子→遭受→介词
❖ 第一步:被(动作)+名/代(宾语)
❖ ①沛公身被七十余创――《史记》
❖ 第二步:被(动、介)+动词(宾、谓)
❖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
❖ 第三步:被(介)+名/代(施事)+动词 (谓)
❖ 用“被”引进行为主动者的被动式汉末才开 始出现,六朝以后使用渐多。
❖ ③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 《被收时表》)
❖ 思考: ❖ 1,比较古今汉语判断句在形式的差异。 ❖ 2,古今汉语被动句在形式上有哪些不同。
书•贾宜传》
❖ “于”字句常与主动句连用,构成对比色彩的 对比句式。如:
❖ ③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 公》
❖ ④先发治人,后发治于人。《汉书•项羽传》
❖ 2、“为”字句 ❖ 主语+ 为 + 名/代+ 谓语 ❖ 受事 介词 施事 动作
❖ ①今有美尧舜禹汤武之道於当今之世者,必 为新圣笑矣。《韩非子》
古代汉语的几种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二、被动句
文选句型回顾:
❖ 南冥者,天池也。 ❖ 《齐谐》者,志怪者也。 ❖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 ❖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
一、判断句
❖ 一、定义:P146 ❖ 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对主
语所指的人或事物作出判断的句子。 ❖ 二、特点: ❖ ①不用判断词“是”。 ❖ ②句尾用语气词“也”构成判断
❖ ①是皆秦之罪也。 ❖ 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 第二、形容词。“对的”、“有道理的”。 如:
❖ 魏其言是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 “是”作形容词时可以带宾语,用作意动,如: ❖ 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史记》
第二节 被动句
❖ 一、定义
❖ 主语是谓语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受事的句子。
《史记》
❖ 4、“见”字句 ❖ 主语 +见 +谓语 ❖ 受事 助词 动作
❖ ①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 “见”字句可以跟“于”字结合构成
“见……于……”的被动句式。 ❖ 主语+ 见+ 谓语+ 于 +名/代 ❖ 受事 助 动作 介词 施事
❖ ②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韩非子•说难》
❖ 5、“被”字句
❖ 三、基本形式: ❖ 1、主语+者,谓语+也。如: ❖ ①兵者,凶器也。《韩非子·存韩》 ❖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 “者”为代词,复指并引出主语;“也”为语
气词,帮助判断。 ❖ 2、主语,谓语+也。如: ❖ ①制,岩邑也。《左传》 ❖ ②此王业也。《战国策·司马错论伐蜀》
❖ 3、主语+者,谓语。如: ❖ ①兵者,凶器。《史记·酷吏列传》 ❖ ②虎者,戾虫。《战国策·秦策》 ❖ 4、主语,谓语。 ❖ ①兵,凶器。《汉书·晁错传》 ❖ ②是炎帝之少女。《山海经》
❖ “为”字后的施事可以省略。如: ❖ ② (樊於期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史记
刺客列传》
❖ 3、“为……所”句 ❖ 主语+ 为+ (名/代)+ 所+ 动词 ❖ 受事 介 施事 助词 动作
❖ ①先发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史记》 ❖ 有时,主动者可以不出现,形成“为所+动
词”的格式。 ❖ ②不者,若属(范增项羽)皆且为所虏。
❖ ①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 ❖ ②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 ❖ 4、说明原因。译为:“主语+是因为+谓语”
❖ ①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芥之祸者,冯谖 之计也。《战国策》
❖ 5、表示复杂关系。 ❖ ①夫战,勇气也。《左传》
❖ 四、古代汉语中的“是” ❖ 古代汉语“是”有两个意义:
❖ 第一、代词,“这”,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