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第一部分:名词解释1、大索貌阅:隋文帝开皇五年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以防诈老诈小逃避徭役。
查出不实,流配里长、党长,鼓励百姓互相检举,告发不实之户。
命令堂兄弟以下亲属析户分居,以防包容隐庇。
隋炀帝大业五年又一次“貌阅”。
通过这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
2、输籍定样:隋文帝开皇五年采用高颖的建议,行“输籍定样”法(或称“输籍法“)。
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根据标准定百姓户等,从轻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
这样百姓不能逃税,官员不能任情舞弊。
由于税额低于世家大族对佃户的剥削,因此吸引佃客脱离世家大族的荫庇,成为国家编户。
3、三省六部制:隋文帝时开始实施的中央官制。
三省是尚书、内史(唐中书)、门下,三省负责国家政务,互相牵制,内史省是决策机关,长官监、令;门下省是审议机关,长官纳言;尚书省是行政机构,长官令、左右仆射,下设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民部,唐户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部,是为六部。
三省长官同向皇帝负责,将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帝集权。
决策与执行机构分开,对于防止权臣篡位,稳定政局,维护统一,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4、开元之治:开元年间,唐玄宗先后任命姚崇、张九龄、韩休等人为宰相,针对时弊进行以下改革:①裁汰冗官,整顿吏治;②抑制食封贵族;③压制佛教势力;④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⑤检田括户,限制土地兼并;⑥重视教育文化的发展。
因为以上各项改革,开元年间吏治清明,政局稳定,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文化的繁荣,成为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5、二王八司马事件:唐后期宦官专权严重,威胁皇权,也遭到朝臣反对。
永贞元年,顺宗重用王叔文、王伾以及柳宗元、刘禹锡等十人对弊政进行改革,剥夺宦官权力,但接掌军权的关键性措施因宦官集团反对未能成功。
同年八月,以权阉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与未皋等内外呼应,迫使顺宗让位与太子李纯。
宦官得势后,“二王”被被贬,柳宗元等八人被贬为边州司马,时称“八司马”。
整个事件被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它以反宦官专权的失败而告终。
6、牛李党之争:唐后期官僚的朋党之争。
牛党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代表庶族地主,李党以李德裕为首,代表士族地主。
两党结怨始于宪宗朝元和三年策试案,党争高潮出现在文宗朝,宣宗时以牛党的胜利宣告结束,前后历时近40年之久。
牛李两党所代表的均是当时的腐朽势力,而且两党都勾结宦官作为后台,所以牛李党争没有改进当时社会状况反而致使唐后期政治腐败加剧,无积极意义。
(↑隋唐)10、周世宗改革:五代后期,统一趋势日益明显。
周世宗即位后在周太祖改革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改革。
经济上鼓励垦荒,分荒地给流民,优待逃户。
减轻租税。
兴修水利。
限制佛教发展,抑制佛寺经济。
国家铸钱,有利于经济发展。
政治上,改善吏治,赏罚严明,听取群臣意见,制定《大周刑统》,颁行全国。
军事上,整饬军纪,整编禁军,革除唐后期豢养冗兵的积弊,有利于国家安定。
11、南北面官制:耶律德光取得幽云十六州后,在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的双轨统治机构。
南面官依“汉制”(唐朝的制度)统治汉人及渤海人,杂用汉族士大夫和契丹贵族;北面官以“国制”(契丹旧制)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机构比较简单,是根据契丹部落的传统建立起来的,一律用契丹贵族。
南北面官制是契丹统治和官制的一个重要特点。
(↑五代十国)14、澶渊之盟:北宋景德元年,辽圣宗、萧太后率20万大举南下,一直打到黄河北岸澶州,朝廷震惊,宰相寇准的坚决主张抵抗。
宋真宗亲征,抵达澶州,极大地鼓舞了宋军士气。
辽宋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
规定:宋辽结为兄弟之国,两国以白沟河为界,宋岁输聊银10万两、绢20万匹。
称为“岁币”。
此后,辽、宋之间进入了一个很长的相对稳定时期,促进了两国经济和政治上的和平往来。
16、猛安谋克制:阿骨打称帝以后,扩充和整顿了金朝的军队,推行猛安谋克制度,规定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
猛安谋克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组织,凡猛安谋克户,平时从事“畋渔射猎”等生产活动,战时则自带器甲,以猛安谋克为单位,编成军队,应征出战。
这样不仅节省财政开支,而且能保证有较强的战斗力。
(金)17、绍兴和议:绍兴十一年正月金兀术亲帅铁骑十多万渡淮南下,攻占许多城市,直逼长江后败去,宋军停止追击,双方已淮河为界。
宋召回韩世忠、岳飞等名将后逮捕岳飞及其子岳云下狱。
宋金签订合约,主要内容是:①宋向金称臣,“世世子孙,谨守臣节”;②宋金疆界,东以淮河中流,西以大散关为界。
宋割唐、邓两州及商、秦两州之半予金;③宋岁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
这就是所谓“绍兴和议”。
十二月杀岳飞。
20、行省制度:元朝的地方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全国分为十个行省,长官为丞相,有关事务由中书省下辖的六部掌管。
中书省和行中书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保证了中央集权,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元)21、卫所制度:洪武初年在军队编制上实行卫所制度。
自京师至地方皆立卫、所,一般来说,每卫5600人,置指挥使统领。
每千户所有兵1120人,指挥官称千户。
每百户所有兵112人,指挥官称百户。
卫、所官军皆为世袭。
土官所属地方也间设卫、所。
22、一条鞭法:明中后期在清查全国土地的基础上,针对当时的赋役制度存在的弊病,张居正推行了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①田赋折银征收;②徭役折银上纳;③赋、役银合并征收;④赋、役银合并征收后,直接交与地方官府,及“丁、粮毕输于官”。
一条鞭法的实施是我国赋役制度的史上的重大改革,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为城镇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有利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
23、八旗制度: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是由女真氏族公社末期的狩猎组织演变而来的。
八旗制度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的兵民一体、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
八旗兵丁平时生产,战时出征。
八个固山额真既是军事统帅,又是各旗的政治首领。
努尔哈赤是八旗的家长和最高统帅。
八旗制度的实行,不仅提高了军事战斗了,也促进了满族社会的发展。
24、改土归流:明朝在比较进步的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改土归流”政策,裁撤了原来的土司,由中央派出流官担任知府、知州、知县进行统治。
通过这样的措施,明政府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和统治。
27、军机处:雍正八年,设立军机处。
军机处承旨办理机务,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诸王参与政务的权力。
军机处的主要职责之一是恭撰上谕。
军机处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即所谓“无专官”,军机大臣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权在皇帝。
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内阁和议政大臣会议的权力被彻底地削弱了。
这标志着清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28、内阁: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批阅奏章,只可备顾问。
明成祖时殿阁臣僚可参预机务,但“不置官署,不得专制诸司”“批答出自御笔”。
宣德初年,内阁开始有“票拟”权,英宗年幼,内阁票拟制度化。
清朝内阁是中央的最高行政机构,职责如明朝,但由于后来南书房和军机处的出现,实际权力比明代要小。
阁臣虽有草拟诏旨之责,但只是秉承皇帝的意志。
(↑明)2、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内容、意义背景:唐后期均田制瓦解,农民大量逃亡,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安史之乱后财政亏空,赋税制度混乱。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获得足够的税收,实行两税法,内容:①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
②“量出以制入“,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
户税依据每户资产的多少分九等征收。
④地税按田亩征收谷物。
⑤对不定居的行商按三十分之一征税,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大致均等。
⑥无论户税和地税,均按夏秋两季征收。
因为夏秋两征,故名两税法。
意义:两税法的实施是一项有着重要意义的改革。
①两税法主要依据土地多来征税,意味着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减弱;②两税法改变了租庸调制征税贫富不均的不合理现象;③两税法极大地扩大了纳税面,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
(↑唐)3、北宋初年怎样加强集权的①在地方消减郡一级长官的权力,规定州郡长官由文官担任,设通判互相牵制;②在中央割宰相权力,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③:禁军不再设置最高统帅,把禁军两司分为三衙鼎足而立。
逐渐收回节度使和大将的兵权。
④按“守内虚外“的政策进行军事部署。
⑤发展了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严格考试程式,扩大取士名额,提高等地士人的待遇,广泛吸收知识分子参加政权。
4、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内容,失败原因原因:①宋末冗兵、冗官、冗费严重,积贫积弱的局面加深;②官吏腐败和封建剥削加重,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③民族矛盾激化,辽、西夏不断侵扰;④庆历新政的失败内容:①财政:实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②军政:实行置将法和保甲法,还推行保马法和在开封府设军器监等③教育和科举方面:广建学校,在太学实行“三舍法”,只以进士取士失败原因:①灭有抓住主要社会矛盾,没有解决农民负担,反而加重了负担,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②触动了大贵族官僚和大商人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③神宗在关键时刻发生动摇,不愿深入改革,没有彻底的决心④变法派内不得分裂,失去有力领导5、宋代理学产生的原因,主要代表人物,思想原因:①阶级矛盾和民族斗争尖锐②佛、道两教对儒学的渗透③科学技术的进步④科举改革的推动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朱熹:“理”是万物生长的本源,强调事物的对立和差别。
提出“三纲五常”的纲常理论,主张“去人欲,存天理”。
认为修养道德要做“格物致知”陆九渊: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认为修养道德需要存心养性(↑宋)6、元对边疆的治理情况(西藏、云南、台湾)西藏:①设立宣政院,地位于中书省同,其长官院使掌西藏实权②设置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管理西藏③在西藏派驻镇戍军云南:设立行省进行管理,派人传授先进技术台湾:元朝通过巡检司管辖澎湖与台湾,是中国政府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8、元清两朝对西藏统治的加强元:①设立宣政院,地位于中书省同,其长官院使掌西藏实权②设置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管理西藏③在西藏派驻镇戍军清:多次平定准噶尔叛军;设置驻藏大臣二人分驻前后藏,监督西藏地方管理事务;设立“金瓶挚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