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写留学生论文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必须重视对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才能更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
本文从研究如何培养合格的商务英语人才的角度出发, 着重阐述了在商务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加强文化意识导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对文化意识的导入问题提出了儿条相应措施。
1. 引言笔者在进修学习期间发生的一件事到现在仍记忆如新: 我的同班同学大都是国内的大学老师,有一天我们的一位外教想请大家吃饭, 然后下了课就在班里问大家:“Would y ou like to g o to a Chi2nese restaurant or a Western restaurant ?”结果班里一位大家公认口语比较好的女生抢先问答:“Wedon’t care.”声音清脆明亮,口语纯正。
但没想到就是这“漂亮”的回答给老师的热情泼了一盆冷水。
后来饭还是吃了, 不过到底是吃了中餐还是西餐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发生在我们这些所谓“为人师表”的英语学习者身上的故事到底给我们英语教育工作者哪些启示和思考。
(再后来老师说得体的回答应该是: Either is fine. 或者I t makes nodifference to us.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与外界交往日益频繁, 在国际商务舞台上亦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所以, 商务英语作为在特定语言环境下所使用的专门用途英语(ESP , English for S pecial Purposes)在国内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并且被赋于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成为一个合格的国际商务交际人才,必须掌握过硬的语言能力,这方面教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语言能力应包括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
语言知识包括语言的听、说、读、写、语音、词汇、语法等关于语言系统方面的知识;交际能力是运用语言的能力,即包括如何开始谈话,如何结束谈话,以及如何在不同的语境中, 恰当地实施各种语言行为(如请求、道歉、邀请等)的能力。
近年来,我国的外语教学方兴未艾, 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得到了明显的加强。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是,是不是具备了语言能力就能成功地进行国际商务活动了呢?国际商务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务活动,在商务交际活动中,交际双方的思想、行为等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自文化的左右,会自觉不自觉地利用母语的语言规则、交际习惯、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来表达思想,作出决定。
不同的文化因素在交流的同时就会产生冲突和碰撞(cultural conflict) 。
如果不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双方就可能会沟通受阻、甚至产生误解以致影响商务活动的成功开展。
所以,合格的商务英语人才一定要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才能具备在商务环境中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才能在国际商务舞台上挥洒自如,立于不败之地。
2. 跨文化意识导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传统有很大的差异, 在商务活动中, 不同国家的人们往往面临着不同的性格特点、谈话方式、行为举止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所造成的文化冲突。
不少人往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参照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以自己的价值观作为与人交流的尺度和标准,而价值观作为民族心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属于一种隐性的精神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性特点,因此,无视文化差异、以“我”为中心的的跨文化交流的结果可能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或者是“事倍功半”,甚至可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政治、经济上的损失,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笔者曾看过一篇报道, 有一外国公司的人员来我国考察,准备成立一个合资公司。
我方人员表现得非常热情, 带着他们到处游览参观, 大吃大喝,唯恐招待不周,临走还奉上大礼。
我方人员的做法可谓用心良苦,无可厚非。
因为这是我们中华文化和传统信奉热情好客、礼尚往来,但后来的结果却是外国公司出乎意料地中止了与我方的合作,原因很简单:他们的公司不能把钱交给如此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人来管理。
这就是不同的价值观带来的冲突和后果。
还有, 中国公司的商务人员见到外商时会习惯地问候一声“吃饭了吗?”或“你去哪里?”,这在中国只是一种问候, 是礼貌和友好的表示, 别无它意, 而在西方人看来却是干涉别人私事的不礼貌、缺乏最起码的社交常识的表现, 常会引起不懂中国文化的他们的极端不满。
“吃饭了吗? ”有时还可能引起歧义, 让人以为说话的人要请对方吃饭。
类似的例子还有诸如“你们那里待遇怎样,收入高吗? ”“有朋友了吗? ”“好久不见,你发福了! ”“你的衣服挺漂亮,哪买的呀? ”等等。
跨国经营管理,企业通常会在人际关系、劳动态度、时间观念、劳动协议及权力与决策等方面面临较明显的文化冲突。
例如,在我国的合资、外资企业中, 外方经常抱怨中国员工缺乏时间概念和竞争意识,工作效率低;而许多职工又抱怨外方管理太严,所定指标太高。
在中国,许多企业,特别是国营企业, 职工常常在上班铃响过后, 才匆匆赶到,慢慢地进入工作状态,下班时间还未到就纷纷做好下班准备, 他们缺乏竞争意识, 劳动纪律松弛。
这种长期形成的习惯改不过来,就不能适应外方企业的管理要求, 因而造成与外方管理人员的矛盾。
又如在亚洲一些国家经商办企业,社会关系十分重要,尤其在中国,许多外商的体会是: “先搞关系,后做生意”。
他们可以不识汉字,但必须懂得“Guanxi”二字。
(陈建平,2001)在出口产品的翻译中也存在着类似的文化冲突。
我国一种叫“白象”牌的电池, 英译名“WhiteElephant”, 似乎没有不妥之处。
但是,“a white ele2phant”是一条固定的英文短语,意为“无用而累赘的东西”,英文的定义是“something that has cost a lot ofmoney but has no useful purpose”(CALD ,2005)既然贵而无用,谁还花钱购买呢? 中国广州制造的“五羊”牌自行车远近闻名, 但出口海外, 英文商标如翻成“Five G oats”就很可能会名声扫地,因为“g oat”一词除了“山羊”的意思以外,还有“性欲旺盛的男人”的贬义内涵, 英文定义是:“a man who is very activesexually , or w ould like to be and makes it obvious”(CALD ,2005) 。
我们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公司里的翻译, 是站在国际交往最前线的使者, 如果这些人才在跨文化交往中, 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张嘴就说,拿笔就翻,这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以上的例子充分说明在国际商务活动中, 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异国文化的学习和了解, 才能更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
因此,在商务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加强文化意识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 也是非常及时的。
3. 商务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导入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若不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要想学好此语言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而在教学中应重视学习语言和学习文化的关系。
为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我们应尽可能地寻求语言能力和商务英语知识及文化学习的最佳结合点, 即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让学生熟悉各种商务活动,了解相关的商务知识和目的国的文化。
3. 1 调整课程设置,增设文化课程2004年4月教育部颁布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新世纪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应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 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复合型英语人才。
”商务英语教学也应该遵循这一总的目标, 商务英语的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能够使用英语作为工具,在商务环境中进行跨文化交流,开展贸易活动。
那么,在课程设置上,应将文化教学与商务及语言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 开设英文文学选读、英语国家背景知识、语用学、商业与文化、语言与文化、中外礼仪等作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对目标语国家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掌握,使他们懂得“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对谁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谈什么。
”这类课程能有效解决目前商务英语教学中“重语言,轻能力;重商务,轻文化”的现象。
3. 2 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在课堂上, 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对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有直接的影响。
作为外语老师, 应当在帮助学生学好语言的同时, 还应帮助他们了解并掌握使用这一语言的民族的文化。
大学英语教师应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同其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拓宽学生的视野, 增加外语教学的趣味性, 从而强化他们对外国文化的认知能力。
教师要以社会语言学观点来指导教学工作, 正确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改变以往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不仅要讲解词的用法,分析句子成分,翻译课文,还应结合教学内容中出现的语言现象, 针对学生常有的语言错误,进行语言的对比, 以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
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语言习得者对语言材料理解得更透彻, 同时还能为进一步的文化学习和语言交际打好基础。
对于那些有一定文化内涵的词, 除了讲解该词的语法用途外, 还须强调该词的文化内涵及使用场合。
例如: 在汉语文化中,在遇到熟人、朋友时, “你发福了”、“长胖了”等等是常见的问候语。
在英语中“fat”可算是“发福”或“发胖”的对等词,但“fat”在英语文化中不能随意使用, 因为在西方人看来,“发福”或“长胖”是不健康或本人不愿看到的。
因此,“Y ouare growing fat .”会冒犯对方,或使对方感到不安;而“Y ou seem to have lost weight .”反而会使对方容易接受。
又如在汉语文化中。
“老当益壮”是赞美年长者精力旺盛, 干劲充沛, 但如果翻译为“Y ouare old and energetic.”, 那就没有考虑到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
在英语国家, 也许是社会竞争激烈等因素,人们不愿看到自己“old”, “old”也就有“一个人老了,不中用了”的含义。
如果译为“Y ou lookso y oung and energetic.”, 则反而更容易使人接受。
此外,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景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语言行为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差异。
(陈建平,2001) 教师除了开设有关文化知识的课程以外, 还可以广泛利用电视、电影、录像、广播、报刊、电脑等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英语活动,举办有关英美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讲座, 使学生学会从异域文化的角度上体会认识情感和事物, 熟悉英语国家的人们在各种情况及生活情景中的习惯言语和行为方式,了解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的语言特征,并能用适当的语言表达不同的人际关系, 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学习跨文化交际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