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法制史2013年1月考试考前练习题

中国法制史2013年1月考试考前练习题

《中国法制史》2013年1月考试考前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春秋时期监狱已改为通称()。

A.囹圄B.王畿C.圜土D.钧台2.在我国古代第一次公布成文法典的人是()。

A.子产B.邓析C.孔子D.叔向3.凌迟的司法实践最早始于()。

A.宋B.五代C.元D.明4.在唐代中央三大法司中,刑部主掌复核,凡州县审理的()以上案件必须报刑部复核。

A.流刑B.死刑C.徒刑D.杖刑5.王位实行禅让制的传说是指()。

A.夏朝B.商朝C.夏朝以前D.商朝以前6.明朝时期的刑罚适用原则不包括()。

A.从新原则B.从新兼从重原则C.从重原则D.从旧兼从轻原则7."十恶"中危害封建家庭秩序的是()。

A.内乱B.谋叛C.大不敬D.谋大逆8.西周时期适用于借贷关系的契约形式叫()。

A.傅别B.质剂C.券书D.租挈9.北洋政府制定的第一部宪法草案是()。

A.《五五宪草》B.《天坛宪草》C.《中华民国约法》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0.在夏朝以前,王位实行()。

A.世袭制B.禅让制C.选举制D.轮流制11.商鞅为强化中央对地方的全面控制,实行了()。

A.井田制B.分封制C.郡县制D.州县制12.汉代买卖契约叫()。

A.傅别B.质剂C.券书D.租挈13.秦律在定罪量刑时有区分故意与过失的规定,故意犯罪称为()。

A.眚B.不眚C.端D.不端14.1864年,清政府与英、美、法三国驻上海领事协议在租界内设立专门审判机构,正式形成了()制度。

A."观审"B."会审公廨"C."最惠国待遇"D."势力范围"15.清朝第一部正式的会典是()。

A.《顺治会典》B.《光绪会典》C.《咸丰会典》D.《康熙会典》附:参考答案1."义绝"作为一种强制离婚的制度是在唐律中首次规定的。

2."以德配天",其"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敬宗、保民。

3.《至元新格》是元代的第一部成文法典。

4.封建制五刑制度,即死、流、徒、杖、笞首先确立于唐朝。

5.终明之世通行不改的封建大法是《明大诰》。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约法的增删修改可以由临时大总统提议进行。

7.在继承制度上,宋朝有较大的灵活性,承认遗腹子与亲生子享有同样的继承权。

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政权体制是总统制。

9.唐朝第一部正式的基本法典是《贞观律》。

10.宋代关于酒的专卖称为“榷酤”。

11.《刑统》是宋朝时期立法形式的一个重要成就。

12.汉朝以典型案例作为判案依据的法律形式是“科条”。

13.“马锡五审判方式”是在巡回审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4.明代地方司法机构分为省、路、府、县四级。

附:参考答案(A表示正确,B表示错误)三、多选题1.以下属于宋代刑罚制度的是()。

A.折杖法B.充军C.配役D.管置E.凌迟2."十恶"中危害国家安全的是()。

A.内乱B.谋反C.谋叛D.恶逆E.不道3.按照夏朝法律的规定,犯()罪中的一种都要处死。

A.昏B.墨C.贼D.嬉E.饮4.明太祖在位期间颁行的法律有()。

A.《大明律》B.《大明会典》C.《大明令》D.《大诰武臣》E.《问刑条例》5.唐律中的"化外人"原则适用的对象包括()。

A.只是外国人B.只是不同国籍的外国人C.外国人D.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纠纷中的中国人E.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纠纷中的外国人6.抗日根据地根本法(即施政纲领)的主要内容紧紧围绕以下三大中心任务而确立。

()A.抗日B.自由C.民主D.团结E.科学7.关于《法经》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A.《法经》的作者是燕国李悝B.《法经》中的《具法》概括了盗、贼以外的各种犯罪行为和刑罚C.《法经》是一部"诸法合体"而以刑为主的法典D.《法经》共六篇,《具法》居于首E.《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8.()是商朝时重要的法律渊源。

A.誓B.敕C.诰D.命E.典9.唐律中规定的强制离婚原则--义绝,是指()若有殴、骂、杀、伤、奸等行为,就视为夫妻恩义断绝,不论双方是否同意,均由官府强制离异。

A.夫妻间B.夫妻双方亲属间C.夫妻一方对他方亲属间D.夫妻与街坊间E.夫妻与子女间10.有关曹魏《新律》的不正确说法有()。

A.由汉律的九篇增加为十二篇B."准五服制罪"入律C.改革刑罚,使刑罚制度进一步规范化D.将《九章律》中的"具律"改为"法例"置入律首E.将《九章律》中的"具律"改为"刑名"置入律首11.唐朝规定的"六杀",只有主观上过失才构成的犯罪有()。

A.谋杀B.斗杀C.戏杀D.过失杀E.劫杀12.西周时期婚姻成立的条件有()。

A.六礼B.父母之命C.媒妁之言D.同姓不婚E.聘礼13.关于《大明律》,叙述正确的是()。

A.仿《元典章》编纂体例,分为名例、吏、户、礼、兵、刑、工七篇B.其律文简于唐律,精神严于宋律,成为终明之世通行不改的封建大法C.朱元璋亲自参与了法典的编纂工作D.与唐律相比,体现了"轻其轻罪,重其重罪"的特点E.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典附:参考答案四、名词解释1."春秋决狱"解答:所谓"春秋决狱",是指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的、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判案根据的司法活动,其时《诗》、《书》、《易》、《礼》也被用于司法,又称"经义决狱"。

2.“致仕”解答:致仕是宋代实行的一种官吏退休制度。

北宋中后期,致仕已成为带强制性的制度,不仅致仕者本人升职、加衔、领取俸禄,并且按官品高低,荫补一定名额的子孙为官。

对贪恋禄位拒不致仕者,则由谏官弹劾,或由官府按籍处理。

3.亲亲得相首匿解答: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是汉宣帝时期确立的,它主张亲属间首谋藏匿罪犯可以不负刑事责任。

4.“三三制”解答:是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规定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的简称。

就是在抗日民主政权中,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中间分子占三分之一。

5.“褫夺公权”解答:一般是指剥夺参加政权、群众组织选举和充当红军的资格、权利。

它适用于监禁刑以上的罪犯,多作为附加刑使用,也可独立施用。

五、论述题1.试述清末变法修律活动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2. 试述春秋时期的成文法运动及其历史意义。

3.试述《大清新刑律》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变化。

附:参考答案1.解答:清末变法修律是清朝政府在内外各种压力之下被迫进行的一次重要的法律变革,主要特点有:(1)在修律指导思想上,存在着根本性的矛盾。

既要维护封建制度,又要引进仿效西方国家的法律形式;(2)在内容上,表现为封建专制主义的传统和近代资本主义最新法律技术成果互为结合;(3)由于保守势力的阻扰,在变法修律过程中充斥着改革与守旧的矛盾与冲突。

虽然清末修律活动在主观上是一种被动的法律改革,修律本身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但这次变法修律在客观上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1)突破了传统"诸法合体"的法典编撰体例,引进大量西方近、现代资本主义法律学说、制度和法律技术、术语,形成了近代法典体例,直接导致了中华法系的解体;(2)为中国法律的近代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客观上促进了西方近、现代法律思想、法律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与普及。

2. 解答:春秋时期随着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逐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开始进行法制改革,以维护自身的利益,开始了成文法运动。

其中典型的事件有:(1)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国家权力的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2)公元前530年,邓析综合当时郑国内外的法律规范,编成刑书,刻在竹简上,称为"竹刑"。

(3)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将刑书刻在鼎上,公布了晋国的成文法律,史称"铸刑鼎"。

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的历史意义:它是中国法律史上第一次划时代的变革,标志着奴隶制的法律体系正在走向瓦解,封建制法律体系逐步形成。

第一,它是对传统的法律观念、法律制度以及传统社会秩序的一种否定。

第二,客观上为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第三,标志着法律观念和法律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第四,导致了西周以血缘身份为标准的"属人法"向"属地法"的过渡。

3. 解答:(1)《大清新刑律》抛弃了以往"诸法合体"的编纂形式,明确地将涉及罪名与刑罚及其运用等专属刑法范畴的条文作为法典的唯一内容,与罪名、刑罚无关的其他法律条款被排除在新刑法之外。

(2)《大清新刑律》在体例结构上也抛弃了以往旧律以名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分类编纂的陈旧形式,改而采用西方近代以来刑法分总则、分则两编,下设各章,逐条罗列的方式。

(3)《大清新刑律》确立了新的刑罚体系,分主刑、从刑两种。

主刑包括:死刑(仅绞刑一种)、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留、罚金。

从刑包括褫夺公权和没收财产两种。

(4)《大清新刑律》采用了大量的西方资产阶级的刑法原则和近、现代刑法学的通用术语。

如采用罪行法定主义原则、取消比附原则、采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取消了"八议"等特权制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