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赏析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赏析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赏析带着淡淡的忧愁走出家门,趁月色出来散心,顺着幽静的小路一路走来,自然而然地来到了日日经过的荷塘边,一去看那月下的荷塘。

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比之白天又别有一番风致。

荷叶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见荷叶随风起舞时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点缀其间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让人想起她‚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性。

荷花又是形态各异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用上‚袅娜、羞涩‛二词,在作者的眼里荷花俨然已是仙子一般了。

作者用细致的工笔和绝妙的比喻,对荷叶的形神、荷花的资质进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绘,荷花、荷叶的优美形象似已展现眼前。

这还不是最美的,一缕‚微风‛让这副极美的荷花图动了起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霎时,荷香如歌,似有若无,花叶颤动,流波溢彩,叶、花、形、色、味浑然一体。

人也在微风中全身心地沉醉在这荷塘美景之中了。

而这似乎还不够极致!再看看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叶下的流水被密密的叶子遮住了,不能看见,而叶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却在‚静静地泻‛着,一个‚泻‛字,化静为动,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动感;‚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又突出了雾的轻飘朦胧。

叶子和花在薄雾笼罩下,迷迷蒙蒙,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如梦似幻。

月色迷蒙柔和、薄雾轻笼飘浮,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满月而有淡淡的云雾,给人的感觉如‚小睡‛一般,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却是恰到好处。

作者在这里无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悦。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

‛杨柳的倩影不是‚投‛在荷叶上,作者偏偏用了一个‚画‛,仿佛是一位绘画高手在泼墨挥毫,精心描绘一般,使投在荷叶上的影子贴切自然、美丽逼真,富有情趣。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月色清淡,黑白相间的光和影犹如和谐的旋律,荷香缕缕,水乳交融,作者如此细腻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痴如醉!这美丽的景色可以让作者忘记自己的忧愁了吧?但是‚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都没有。

‛作者还是无法摆脱那一缕愁绪,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互交织,给优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胧的轻纱,清幽淡雅、安谧柔和、朦胧和谐,荷塘与月色融为了一体!读着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臵身荷塘一般,仿佛在那幽径上走着的是自己了。

那亭亭碧绿的荷叶,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蒙、薄雾缭绕的荷塘便又展现在眼前。

一以真言写真景《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文题标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

在历代诗文中写荷塘的不少,写月色的更多。

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绝对区别于其他的‚荷塘‛、‚月色‛。

这里的荷塘不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

正因为作品鲜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

先看对荷叶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

‛如果我们抛开特定的环境,用‚青翠的玉盘‛来比喻荷叶行吗?当然行,而且表现力还相当强。

这样的描写既绘出了荷叶的色,又表现了荷叶的质,还状摹了荷叶的形。

然而这种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细雨中,绝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

夜不辨色,更难辨质,月色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十分相似。

写荷花,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荷花娇艳华贵,堪以美人作比。

宋代诗人杨成里的《莲花》诗中就有‚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的句子。

朦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刚出浴的,朦胧之感恰当好处。

相反,若不是在朦胧的月色中,而将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几分牵强。

文章这样描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种断断续续,似有似无的感觉绝不会产生于书声琅琅的清晨,也不会产生于阳光刺目的中午,只能产生于‚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的寂静的月夜。

我们再看另一个写花香的句子:‚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清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紫藤萝瀑布》)这是灿烂阳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儿正‚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着,满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气也是淡紫色的‛这样的感觉显得十分自然。

直接描写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写月,这也是被历代文人所称道的表现技法。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倩影,却又象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里的黑影参差且斑驳,给人一种摇荡起伏的去感。

为什么?就因为它是落在荷塘里。

荷塘里‚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黑影落在这波痕上面,当然更显参差和斑驳。

也正因为荷塘处于这种动态,杨柳的倩影才象‚画‛而不是‚印‛在荷叶上。

也正因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与影才现出一条条五线谱似的曲线,让人联想到‚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二以真言抒真情文坛许多作家为了写出不朽之作,都刻意追求作品能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但文章写出来,又往往给人矫揉造作之嫌。

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缺乏精深的语言功力,以至造成一字不稳,真情尽失的遗恨。

《荷塘月色》一文则能以准确贴切的语言,抒发出作者因臵身于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悦‛,以及社会带来的又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是美妙温馨的,这样的景色当然能给人以喜悦。

本文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但透过写景的词语便不难体察作者当时喜悦的心情。

叶子象裙,裙又是‚亭亭的舞女的‛;花是‚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花香似‚歌声‛,光与影如‚名曲‛。

这些词语哪个不饱含喜悦色彩?但这种喜悦毕竟是‚淡淡的‛,没有激动和狂喜。

上节提到的删去的‚刚出浴的美人‛一喻,除了它有悖于特定的环境外,也与‚淡淡的喜悦‛这一特定的情感不谐。

试想,面前立一群‚刚出水的美人‛,表现出的喜悦还能是‚淡淡的‛吗?在整个写景过程中一直充溢着这种‚淡淡的喜悦‛,但原文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后还有一句‚峭楞楞如鬼一般‛;仅此一句,就足以搅扰了温馨的美景,破坏了喜悦的心情。

峭楞楞的鬼影带给人的只有恐怖,没有喜悦,就连那‚淡淡的哀愁‛也不会由此产生,更不会生出‚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如此美妙的联想。

尽管身处良辰美景,到底无法排遣‚淡淡的哀愁‛。

‚一个人在苍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语中臵一‚觉‛字,文章便增添了无穷意味;少这一字,则真成了自由的人,那就只有喜悦,没了哀愁。

还有,‚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中的两个‚一定‛,更能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难言的苦衷。

在对美景的描写过程中应该尽是喜悦了吧?也不尽然。

看这句:‚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的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描写路灯,尽选消极的词语和事物,而且句式舒缓,语调低沉,读者从字里行间似乎能听到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息声。

同是写灯,《我的空中楼阁》是这样的语言:‚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在这如歌的行板中洋溢着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悦。

以上两段描写,词语当然不能互换,就连句式也绝不能互调。

解析 [编辑本段]《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

此时,正值‚四〃一二‛运动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

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

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作者简介 [编辑本段]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

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海州任承审官10多年。

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朱鸿钧由海州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

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朱自清妻子名叫陈竹隐。

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1912年入高等小学。

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

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

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风物宜人,曾使多少诗人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欧阳修等流连于此,寻幽探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章。

扬州也是一个英雄的历史城,在抵御异族侵略的历史上,曾谱写下无数辉煌的篇章,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

而扬州美丽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润他的心灵,哺育他的感情,丰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怀永远充溢着诗情和画意。

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远的。

1916年中学毕业后,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

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

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

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

相关主题